22,071
次編輯
變更
凯特·布兰切特
,無編輯摘要
| 類型 = 女演員
| 圖片 = <img src="http://i0.sinaimg.cn/ent/s/u/2008-04-20/U2389P28T3D1995172F326DT20080420101909.jpg" width="220" ><br>
<small>[http://i0.sinaimg.cn/ent/s/u/2008-04-20/U2389P28T3D1995172F326DT20080420101909.jpg 原圖鏈結],[http://ent.sina.com.cn/s/u/2008-04-20/10191995172.shtml 圖片來源自新浪網]</small>
| 圖片尺寸 =
| 圖片簡介 =
| 三圍 =
| 血型 =
| 身高 = 174cm
| 體重 =
| 母校 = {{link-en|澳洲國家戲劇藝術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
1969年5月14日,凱特·布蘭琪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德州]]出生的父親Robert DeWitt Blanchett是退役[[美國海軍]]軍官的[[廣告]]人,母親June Gamble是擁有[[法國]]血統的澳大利亞教師,兩人在海上相識。凱特有一個擔任電腦工程師的哥哥Bob與一個劇場設計師的妹妹Genevieve。和凱特感情極為親密的父親,在凱特10歲時因[[心臟病]]離世<ref>[http://m.qikan.com/ArticleContentNew.aspx?type=2&Rowid=10&titleid=yoya20130408&categorycode=0014 凱特‧布蘭切特:女王駕到]</ref><ref>{{youtube|x1pIfJvtBQ4|More Than Enough Rope - Cate Blanchett - 2005|s=2482}}</ref>,凱特從小由奶奶和母親帶大。
自就讀墨爾本衛理會女子學院時期,凱特開始發現自己對戲劇的喜愛,並成為學校戲劇社團的負責人,自編自演的喜劇題材話劇獲得熱烈的反應。學生時期喜歡打[[領帶]]、穿西裝,打扮得像個男生,亦常剃光頭髮,欣賞的偶像是[[安妮·藍妮克絲]]。大學時期就读于[[墨尔本大学]],主修[[美术史]]和[[经济学]],後因著迷於戲劇,轉讀{{link-en|澳洲國家戲劇藝術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並自戲劇學院畢業。凱特在18歲時曾當背包客前往[[英國]]旅遊,但因簽證過期只好離開英國。到了埃及[[開羅]],在旅館遇見一位恰好正在徵臨時演員的工作人員,由於旅費已透支,在因緣際會下為一部名為《Kaboria》的電影扮演觀看拳擊賽而吶喊加油的觀眾,酬勞足夠支付她一星期的住宿費用。這也是凱特第一次在大銀幕演出的經驗<ref>[http://www.heraldscotland.com/arts-ents/film/cate-blanchett-on-madness-motherhood-and-working-with-woody-allen.22155506 Cate Blanchett on madness, motherhood and working with Woody Allen]</ref><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news/content.aspx?artID=32134&page=1 凱特·布蘭琪 最值得投資的千面女王]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4205437/http://www.modernweekly.com/news/content.aspx?artID=32134&page=1 |date=2014-01-04 }}</ref>。但凱特表示,「當時戲劇學校畢業後就在劇場工作,一開始沒有想到要去當電影演員。」
=== 職業生涯 ===
==== 2008年-2012年 ====
2008年年初,凱特憑前一年上映的《[[伊莉莎白:輝煌年代]]》和《[[搖滾啟示錄]]》雙料提名第8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凱特在《搖滾啟示錄》片中反串知名搖滾巨星[[巴布·狄倫]],其憤世嫉俗的消瘦頹廢男子演繹,亦成為第64屆[[威尼斯影展]]影后<ref>[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3958 凱特布蘭琪反串演出搶走全球影展大獎]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4204257/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13958 |date=2014-01-04 }}</ref>及[[金球獎最佳電影女配角|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得主。而奧斯卡獎史上只有三位演員在電影中以反串獲得提名,凱特即是其中一人。除了扮演主婦、逃犯、特務、教師、通靈者、拓荒者等人物,凱特亦是經常擔綱演出真人實事傳記人物的演員,不論是英國女王、傳奇搖滾歌手、王牌記者或好萊塢經典女星,其穩定的表現力與具存在感的演技也讓媒體稱之為「變色龍」,而除了在《天堂奔馳》說[[義大利]]語,亦曾經在片中變換[[愛爾蘭]]腔、[[俄國]]腔、[[德國]]腔、[[英國]]腔和[[法國]]腔等各種口音的英語。知名導演[[大衛·芬奇]]曾評價其「無時無刻散發出來的那股銀幕力量和能力極為罕見。她對工作的態度是專業的,不僅知道自己角色的來龍去脈,也知道所有人角色的台詞,會為工作的推進做出貢獻。比如她會說『這裡有幾個詞,你覺得這樣如何……』,但絕不會像某些明星那樣,說『我需要一段獨白,應該有人來給我改一下』」<ref>[http://yule.sohu.com/s2010/6464/s274978840/#panel-1 《先鋒人物》─ 凱特·布蘭琪]</ref>、[[坎城影展]]及[[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伊納利圖]]亦表示「只有凱特就算躺在地板上也能傳達出有趣的訊息。觀眾得關心角色,而凱特就是能創造出這種共鳴感。總是可以化繁為簡,任何一個層次都很寶貴」、導演[[山姆·雷米]]則評價凱特擁有「獨力撐起整部戲的能力」。
在2004年後,凱特沒有因獲得了奧斯卡獎而積極往好萊塢邁進,反而接演許多拍攝期不長的配角,減少了在澳洲以外的工作比重,並將個人的戲份集中拍攝,為了把時間留給舞臺劇和家庭<ref>[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20140305/00155518008.html 凱特·布蘭琪 幸福主婦飆戲《藍色茉莉》]</ref>。除了出任{{link-en|雪梨劇團|Sydney Theatre Company}}的藝術總監,也投身熱愛的舞臺劇,扮演了[[挪威]]劇作大師[[易卜生]]《{{link-en|海達·蓋伯勒|Hedda Gabler}}》中的Hedda、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的Blanche DuBois、俄國大師[[契訶夫]]《{{link-en|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中的Yelena等,並獲得至少七座最佳舞臺劇女演員獎。2009年年底的《[[慾望街車]]》,每場座無虛席。凱特表示,「當時對體力的考驗相當大,每週要上演八場戲,我累到掉頭髮,但反響不錯,而且對我而言收穫非常大」。2011年,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前去觀賞凱特的舞臺劇《Big and Small》之後,兩人萌生合作計畫,因此而促成了2013年知名劇碼《{{link-en|女僕 (舞台劇)|The Maids|女僕}}》的共演,並在2014年於[[紐約]]公演再開,並以此劇再度獲得Helen Hayes獎和{{link-en|赫普曼獎最佳舞臺劇女演員|Helpmann Award for Best Female Actor in a Play}}獎。
== 社會活動 ==
2008年4月,凱特·布蘭琪出任「澳洲總理2020年全國高峰會」創意團隊的聯合主席,與近千名各界人士展開兩天對談。凱特除了是雪梨國際電影節的贊助者和澳洲電影協會的大使,亦是澳洲[[綠色建築]]的定期資助者和澳洲保育基金會大使,也將雪梨劇團和住家改造為[[環保]]建築<ref>[http://greeningthewharf.com/ 雪梨劇團官網]</ref>,劇團的太陽能裝置則可提供七成用電量<ref>{{youtube|FoI-NRok2CU|Cate Blanchett - Creating a Climate for Change}}</ref><ref>[http://multimedia.aapnewswire.com.au/Search.aspx?search=SOLAR+ROOFTOP+SYDNEY+THEATRE+20101126§ion=newsroom 雪梨劇團太陽能屋頂啟用儀式─2010.11.26]</ref><ref>[http://old.solar-aid.org/about/2008/05/cate-blanchett-talks-about-sol.html Cate Blanchett talks about SolarAid on the BBC]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5021946/http://old.solar-aid.org/about/2008/05/cate-blanchett-talks-about-sol.html |date=2013-06-15 }}</ref><ref>[http://www.cntraveler.com/celebrity/2010/09/Cate-Blanchett-The-Wizardess-of-Oz Cate Blanchett: The Wizardess of Oz]</ref>。期間,亦和劇團聯合推廣城市議題,進行多場演講和座談會。2011年,因支持澳洲政府徵收「碳排稅」而引起民眾不滿,認為此舉增加了稅收負擔。凱特對此表示,認同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但應為了長遠著想,且所有人都會因保護環境而受益<ref>[http://e-info.org.tw/node/67352 推動環保遭諷 澳女星不退縮]</ref>。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