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若泽·萨拉马戈

增加 6,762 位元組, 5 年前
内容扩充
{{Infobox person| 姓名 = 若泽·萨拉马戈| 外文名 = José Saramago| 圖像 =[[File:若泽·萨拉马戈.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3.cache.netease.com/catchimg/20100702/82V107MQ_0.jpg 原图链接]http://news.163.com/10/0702/18/6AJVN1AD000146BD.html 来自网易]]]| 图像说明 = 若泽·萨拉马戈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22|11|16}} | 出生地点 = 葡萄牙里巴特茹省戈莱加地区阿济尼亚加|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0|06|18|1922|11|16}}| 國籍 = 葡萄牙| 别名 = | 職業 = 记者、作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获得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 知名作品 = 《[[失明症漫记]]》</br>《[[复明症漫记]]》</br>}}<big>若泽·萨拉马戈</big>''' (José Saramagok,1922 Saramago),[[葡萄牙]]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个人生平 ==1922 年11月16日,若泽·萨拉马戈出生在葡萄牙里巴特茹省戈莱加地区阿济尼亚加一个无地赤贫农民家中,原名若泽·德·索萨。但出生证明上的姓氏被登记成了"萨拉马戈",意思是野萝卜。 1934年,12岁的萨拉马戈因没钱交学费,读不起普通中学,只好就进技校半工半读,毕业后替人修车、开锁,后全凭自学成才,以翻译和写专栏起家,跻身报界。 1944年,萨拉马戈迎娶国营铁路公司职工伊尔达·里斯,三年后产下独女维奥兰特。 1947年,萨拉马戈出版处女作《罪恶的大地》。 1969年,在欧洲左翼知识分子大量退党时,萨拉马戈加入了葡萄牙共产党。 1970年,在葡萄牙独裁者萨拉查死去当年,萨拉马戈与伊尔达·里斯离婚。 1974年4月,葡萄牙爆发了不流血的康乃馨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在葡萄牙取得成功。萨拉马戈获任《新闻日报》副总编,几乎将其改造为葡共机关报。他主持工作,难容异己,对非共产党员和要求多元声音的员工另眼相看,毫不手软地连续解雇了24人。 1975年11月,因葡萄牙政治形势急转直下,联合政府宣告垮台,左翼谋求效仿"十月革命"再度举事,但失败,温和右翼掌控了大局。萨拉马戈随即被清除出《新闻日报》,复归于失业。 1980年,萨拉马戈完成小说《从地上站起来》,以新秀的姿态登上文坛。 1982年,花甲之年的萨拉马戈出版《修道院纪事》,一举奠定了他在葡萄牙文坛的"大师"地位。 1986年,萨拉马戈出版小说《石筏》。 1988年,萨拉马戈与其西班牙文译者、30岁刚出头的安达卢西亚姑娘皮拉尔·德尔里奥结合。 1991年,萨拉马戈的小说《耶稣基督福音》引起轩然大波,被公开指责冒犯天主教,政府出面将此书查禁。萨拉马戈愤而选择自我流亡,跟着皮拉尔·德尔里奥回了娘家,后定居于加那利群岛中的兰萨罗特岛。 1995年,萨拉马戈出版《失明症漫记》。 1995年,萨拉马戈获得葡萄牙语文学创作最高等级奖项--卡蒙斯文学奖。 1997年,萨拉马戈出版了第10部长篇小说《所有的名字》。 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葡萄牙语世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2002年3月,萨拉马戈参加国际作家议会委派的八人作家代表团,前往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和以色列考察、声援。萨拉马戈在约旦河西岸公开将拉马拉与奥斯威辛相提并论而受到强烈批评之后,便更被主流所疏远。2004年,萨拉马戈出版了《复明症漫记》,故事发生在《失明症漫记》所述的同一个国家,再写为抗拒独裁政府,八成以上国民心灵感应,在选举时投了空白票。 2007年,萨拉马戈在85岁时正式迎娶皮拉尔·德尔里奥。同年,他公开呼吁葡萄牙加入西班牙,成为一省或大区,但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结果葡萄牙同胞说他老糊涂,西班牙人也不领这个老女婿的情。 2010年6月18日 葡萄 因长期患病后的多器官衰竭,若泽·萨拉马戈在西班 外岛 中去世 享年87岁。== 主要作品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作品名称||作品类型||创作时间|-----|《罪恶的大地》||长篇小说||1947|-----|《从地上站起来》||长篇小说||1980|-----| [[ 修道院纪事 ]]》||长篇小说||1982|-----|《石筏 ||长篇小说||1986|-----|《[[耶稣基督福音]]》 ||长篇小说||1991|-----| [[ 失明症漫记 ]] ||长篇小说||1995|-----|《[[所有的名字]]》||长篇小说||1997|-----|《洞》||长篇小说||2001|-----|《复制人》||长篇小说||2004|-----| [[ 明症漫记]]》||长篇小说||2004|-----|《[[暂停死亡]]》||长篇小说||2005|-----|《[[大象旅行记]]》||长篇小说||2008|-----|}== 获奖记录 =='''文学类''' * 1998    诺贝尔文学奖    《失 明症漫记》    (获奖)* 1995    卡蒙斯文学奖    (获奖) == 人物评价 ==萨拉马戈的作品极富想像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使人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瑞典文学院评)  我们都成了萨拉马戈慰人语词的孤儿。在他梦想的世界里,强人会变得更有德行,有德行的人会变得更强。(西班牙副首相[[玛丽亚·特雷萨·德拉维加]]评) 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中国作家[[苏童]]评) == 后世纪念 ==2010年6月19日,葡国空军一架C130运输机专程飞往大西洋中的兰萨罗特岛,文化部长加布里埃拉·卡纳维利亚斯女士带团随机,在萨拉马戈遗孀皮拉尔·德尔里奥的陪护下,以国礼迎回萨拉马戈的遗体。尽管萨拉马戈生前对葡萄牙政府的批评毫不留情,但葡萄牙政府还是决定,周六周日为全国哀悼日。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兄弟送来了致敬的红花,葡萄牙总理若泽·苏格拉底还亲自向萨拉马戈遗孀皮拉尔·德尔里奥发去唁电,对作家的离去表示“深切哀悼”。西班牙副首相[[玛丽亚·特雷萨·德拉维加]]率本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萨拉马戈的葬礼,葬礼之后,萨拉马戈火化于首都的阿尔托·德·圣若奥墓院。骨灰一分为二,一半入土于老家里巴特茹省戈莱加地区阿济尼亚加的乡村,另一半运返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埋在自家花园他喜爱的橄榄树下 == 参考资料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