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李鎮源
,→蛇毒研究生涯及成果
</div>
== 蛇毒 研究生涯 及成果==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 [[ 李鎮源 ]] 追隨 [[ 杜聰明 ]] 從事[[藥理學]]研究的啟蒙時期,曾 以 因 「[[苦蔘子]]治療下痢」的藥理研究,而發現到 [[ 苦蔘子 ]] 中的[[糖甘類]]可以殺死[[ 阿米巴原蟲]],因而揭開了幾千年來[[中藥]] [[ 苦蔘子 ]] 治療[[痢疾]]的謎。1945年, [[ 李鎮源 ]] 發表了《 [[ 鎖鏈蛇蛇毒的毒物學研究 ]] 》這篇論文,是世界醫學界第一篇解開鎖鏈蛇蛇毒致死原因的論文,由 於這項優異的研究成果,使他獲得了 [[ 台北帝大醫學]][[博士]]的學位,也開啟了他往後將近半世紀與蛇毒研究為伍的歲月。</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52年, [[ 李鎮源 ]] 獲得[[美援會]]的贊助,前往[[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深造,這是他第一次出國留學。 [[ 李鎮源 ]] 本來想學習[[血液循環]] 的研究方法,但 是 因 為 期限太短,只有一年, 他的 其 指導老師 [[ 史密特(Carl F. Schmidt) ]] 建議他改研究[[肺循環]](pulmonary circulation)的相關機制。結束 [[ 賓州大學 ]] 的研究後, [[ 李鎮源 ]] 轉往位 在[[底特律]]的[[ 韦 韋 恩州立大 学學]],到醫學院生理學科的 [[ 西格斯(Walter H. Segeers) ]] 教授實驗室訪問兩個月,也發表了一篇小論文。</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 [[ 李鎮源 回到 ]]返 台 灣以 後,由於他的啟蒙恩師 [[ 杜聰明 ]] 辭職離開台大,李因此開始真正全權擔負起台大[[藥理學]]研究室的領導工作。[[越戰]]期 間,由於 [[ 美軍 ]] 在[[越南]]沼澤森林中經常會碰到毒蛇, [[ 美國 ]] 陸軍研究發展部便特別委託 [[ 李鎮源 ]] ,專門針對溝牙科蛇毒進行研究。1963年, [[ 李鎮源 ]] 和[[化學]]背景的[[張傳烱]]合作,首度分離出[[雨傘節]]蛇毒中致死的兩種[[神經毒素]],而揭開了過去醫界無法理解的蛇毒神經毒素的作用機制,使[[神經生物學]]獲得重大突破。他們的發現可謂由過去的「未知其然」,躍進到「知其所以
然」,因此,該研究成果引起了全世界藥理學界的震撼。</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 [[ 李鎮源 ]] 歷年來發表的論文達百餘篇,不僅領導 [[ 台灣藥理學研究 ]] ,也是國際知名的蛇毒研究權威。1970年,他獲選為 [[ 中央研究院 ]] 生物組的院士 。1972年起,他開始擔任[[台大醫學院]]的院長一職。1976年,他榮獲[[國際毒物學會]](英语:[[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oxinology]])頒發的最高榮譽雷迪獎。1979年,李鎮源應德國Springer出版社編輯委員會的邀請,主編一本多達一千多頁的《實驗藥理學-蛇毒》專書,奠定其在蛇毒研究的國際地位。1985年,他更被選為「 [[ 國際毒素學會 ]] 」會長,成為 [[ 台灣學 ]] 者出掌國際學 術界領導地位的少數案例之一。</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事實上,台灣的蛇毒研究是享譽國際的基礎科學研究,而將 [[ 台灣 ]] 「蛇毒研究」推到世界舞台的,正是 [[ 李鎮源 ]]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 在《 [[ 台灣蛇毒傳奇 ]] 》這本書的序中這樣寫道:「他曾經問過[[生命科學]]家[[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在 [[ 台灣 ]] 生命科學裡,有哪一位的研究是被世界公認的?』 [[ 古德斯 ]] 坦毫不猶豫地回答 :『 [[ 李鎮源 ]] 是被國際公認的』」。</p>
</div>
==退休生涯==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