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虬

增加 3,2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陳虬 '''| 圖像 = [[File:陈虬0.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36c2271eb94f3d29.jpg?size=300x457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File:陈虬0.jpg|缩略图]]| 出生日期 = (1851年10月19日-1904年1月1日) | 國籍 = 中國| 别名 = 原名國珍,字慶宋,號子珊,後改字志三,號蟄廬,別號皋牢子 ,浙江瑞安縣城人,祖籍浙江樂清斗山。 | 職業 = 清朝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文字改革家,維新派人士 。戊戌變法前,他和湯壽潛(字蟄仙)並稱「浙東二蟄」,和陳黻宸、宋恕並稱「東甌三傑」(東甌三先生)。| 知名作品 = }}== '''博览群书''' == (1851年10月19日-1904年1月1日)[1] (1851-1904) ,原名 珍,字 宋, 子珊, 改字志三, 號蟄廬,別號皋牢子 号蛰庐 ,浙江 乐清市黄华北山村人,后去 瑞安 縣城 创业。光绪已丑(1889)举 。他出身贫苦 ,祖 籍浙江樂清斗山 父以更夫为业,父业漆匠 清朝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文字改革家 陈虬自幼勤奋好学 維新派人士 自学成才 。戊戌 法前 ,他 湯壽潛( 汤寿潜( )並稱「 )合称" 蟄」 蛰" ,和 黻宸、宋恕 並稱「東甌三傑」(東甌 合称"东瓯 先生) 杰" [2]  目錄1 生平2 是我国近代 3 參考文獻4 外部連結生平清朝咸豐元年閏八月二十日(1851年10月19日),他出生於一個貧困 名的改良派思想 祖父 更夫 造诣很深的中医师 父親 漆匠 我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 。他 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 '''人物轶事''' == 好學,並學習 年的陈虬喜欢 拳棒和 游泳 博览群书,到十五岁才被迫开始学习八股文章 後來 志向远大,很早就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解除广大人民的苦难的理想。当时的唯一道路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 多次 參加鄉試 到杭州考举人都没有考取,无可奈何 但均未被錄取 选择另一条医药的道路--即可以安身立命 遂研究中醫。26歲開 又可以道济群生。从二十岁开 有志于医,二十六岁起出访名医 他為人 立医案 治病 。1880年他30歲時 == 政治思想==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 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 醫學著作《蟄廬診錄》 声望形 了强大的地方势力 31歲時,他組織求志社,並與該社的許啟疇 陈虬和许启畴 、金 昌、 黻宸等人 探討學術等問題。1883年他33歲時 却组织"求志社" 撰寫了《治平三議》,討論社會制度改革。1884年 以布衣党自命 撰寫了《醫院議》。1885 们抗衡。1872 年, 、陳黻宸、何迪啟、陳葆善 和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 資創 资聚书,创 了中國最早的中醫院之一利濟醫院 心兰书社 以及中國最早 开全国公共图书馆 中醫專科學校之一利濟醫學堂,陳 先河。陈 親自在該學堂主講 曾试图通过宗族的血缘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 並以自己撰寫的 病中口授 利濟教經 治平三议 等作為學堂的教科書 ,《 利濟教經 宗法议》、《封建议 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自編的新式教科書之 和《大 统议》,由兄弟加以笔录 。 光緒十五年(1889年) 以后 他在39歲時考中舉人 广泛阅读西欧新书译本 但列末名 认识有所转变 。光 十六年 (1890年) (1890) 他到北 參加會試 会试 但未考中。在歸 中,他拜見了 撫張 抚张 ,條陳 提出 条条陈 首條為「創設方 第一条"创设议 院以通下情 " 是我国近年最早 議開設議會。光緒十九 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91 (1893年) 他出版了 著就 《治平通 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议 、《救世要议》) 并在1893年出版。他在《经世博议》 说,"欲图自强,首在变法"。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经济。政治上从改革官制入手,并主张"县各设议院,大事集议而行";在文化上从改革科举入手,主张"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艺学科"、"西学科"、"国学科"、"史学科"、"古学科";经济上,主张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懋迁、开新埠和抚华商。军事上主张变营务、设经略、制兵船、改炮台、编渔团。还有"保民"、"治河"、"筹海"、"筹边"诸篇,是一份较为完整 改革方案。他在 《救 中有发展经济的富策第十二条。他还建议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得钱若干,照数派还"。并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值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该书一出, 受到 官學兩 社会各 充分 湖广总督张 之洞 「見陳氏《通議》而大悅,渴欲接談」 十分赞赏 ,梁 將該書 把它 列入 《西 學書 学书 目表》 ,宋恕则写文加以评论,到解放后仍被选录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之中。1895年,陈虬与陈黻宸一起上京会试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中坚人物之一。康有为对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参加京城"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缉 光緒二十 年(1895年) 系列的爱国行动 表明 獲得溫處道宗源瀚 曾经站在戊戌变法 支持 前列 ,在 溫州府城設 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医药实践''' ==陈虬的医药实践也很不平凡。他熟谙经典,慎求古训,又能别出心裁。所著《蛰庐诊录》一书,提供了早年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疫病的范例。先后著《利济医药讲义》八册、《元经宝要》二卷、《瘟疫霍乱答问》一卷、《利济本草》六卷、《 濟醫 济医统》六卷、《医雅》四卷、《医绎》四卷等医书多种,其中《瘟疫霍乱答问》一书已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为发展中医科学方面作出贡献。于1884年在《医 议》里提出建立中医医 以及分院學 和中医学 。光緒二十二 的方案,次 (1896年)冬,他設 即实现。于是瑞安杨衙里出现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 濟學 济医学堂),学 報館 附设医院 他自 任主 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所编的 《利 濟學堂報 济教经 創刊於溫州,這 近代 最早 的高校 新式医学教 技學報。同 书。1895 年, 他兼任杭 又在温 《經世報》主筆。此後 小高桥设利济分院 他曾 上述兩家報紙上發表多篇政論。光緒二十四 周宅祠巷设利济分院学堂,次 (1898 分设利济学堂报馆于府前街。1897 他在北京參加保國會 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 刊载了部分医学讲义 蔡元 论文。先后 在北京籌設保浙會 养了三百多名中医师,对满足群众的医疗要求 並帶頭公呈請設保浙公會 促进中西医相结合以及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双重打击 == 变法后,陈虬受到了经济和 變後, 治上的双重打击: 利濟學 》和 医学 舊有 虧空使利濟醫 原先亏损加剧了医 債務增加 的债务 被迫关门,但他毫 得不停辦。陳虬本人也被指稱為「康黨」 灰心 一度避居上海。光緒二十七 还找朋友"讥评汉宋、拟议欧亚、拔剑起舞、对酒当歌"。1901 (1901年) 瑞安 发行了" 濟醫 济医 院股份票 發行 " 此外陳虬還獨力承辦了溫州府城的利濟醫 由他自己独办,并已拓地重建 光緒二十九 (1903 ,温州霍乱流行,他不避艰危,日夜出诊,推广《白头翁验方》,民间颂声载道。1903 他在溫州府 創辦了 利济医院开办 新字 堂, 使用 陈虬撰写 《新字 甌文七音鐸 瓯培绎》和《瓯谚略 》作 教材, 嘗試推行拼音化 门人郑曦校刊。他以独创的字母,标注温州方言的语言,为地方 文字改革 作过尝试。不久,因贫病交迫,心力耗竭,于1904年元旦与世长辞,享年仅五十三岁 =='''受到重视''' == 光緒二十九 解放后,陈虬的政治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每一近代思想史的著作都提到他,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也曾列入他的遗著。由于遗稿散佚殆尽,直到1992 十一月十四日(1904年1月1日) 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 逝世 集》。目前 享年53歲 利济医学堂已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2,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