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增加 6,0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John | 外文名 = John Maxwell Coetzee ),1940年 | 图像 = [[File: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464__/t0119a82418fdcb06d0.jpg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181027/20181027A1LIT5.html 来自腾讯网]]]| 图像说明 =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40|02|09}} | 出生 地点 = 南非 开普敦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南非| 别名 = | 职业 = 教师| 知名作品 = 《耻》<br>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p style="text-indent:2em;">'''<big>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big>'''(英語:John Maxwell Coetzee,或者簡寫為J. M. Coetzee,1940年2月9日-),又譯柯慈 ,南非 白人 當代著名 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大学教授。  是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 -布克奖的作家。 于2003 諾貝爾文學獎2003 主<ref>[https://new.qq.com/omn/20181027/20181027A1LIT5.html 这些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的 诺贝尔文学奖 得主] 腾讯网</ref>, 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87年耶路撒冷獎得獎者,使用英文寫作。== 个人简历 ==* 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兼具[[德国]]和[[英国]]背景,但以英语为母语 <br>* 1960年代库切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br>* 1974年才出版第一本小说,算来起步稍晚,但成绩非凡。<br>* 1983年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赢得英国布克奖。<br>* 1984年他回开普敦大学,成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英语文学教授,教英国文学。<br>* 1984年,库切就任南非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主任,就职演说的题目是《自传里的真实》。<br>* 1999年又以《耻》再度获布克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而布克奖只颁给原著以英语创作者,在此,库切的南非背景也深具意义。库切除了小说,也从事翻译、撰写文学评论与书评。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类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形成偏颇、愚昧的社会观念,导致价值观与行为上的混乱,却是他创作的主题。<br>* 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加入澳洲籍, 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br> * 2003年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和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被视为南非当代文坛的双子星座 。同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 "自传"。<br>== 主要作品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作品名称||原文名||年份|-----|《[[幽暗之地]]》||Dusk lands||1974|-----|《[[内陆深处]]》||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1976|-----|《[[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1980|-----|《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1983|-----|《[[福]]》 ||Foe||1986|-----|《铁器时代]]》||Age of Iron||1990|-----|《[[彼得堡的大师]]》||The Master of Petersburg||1994|-----|《冒犯》||Giving Offense : Essays on Censorship||1996|-----|《少年时代:来自省城生活的情景》(回忆录)||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1997|-----|《[[耻]]》||Disgrace||1999|-----|《[[青春]]》||Youth||2002|-----|《[[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Elizabeth Costello: Eight Lessons||2003|-----|《[[慢人]]》||Slow Man||2005|-----|《荒年日记》(论文集)||Diary of a Bad Year||2007|-----|《[[耶稣的童年]]》||The Childhood of Jesus||2013|-----|}==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库切时,表示库切的数部小说"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他的作品《耻》、《[[等待野蛮人]]》和《[[内陆深处]]》是这一风格的典范这几部作品"构思纤美精巧、文白韵味深刻、分析精辟入微",是难得一见的闪光之作。此外,库切在批判西方文明的理性主义和伪道德方面也"笔锋犀利、入木三分"。但库切的小说也存在"是非不清的观点,尤其是在一些泾渭分明的问题上"。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在其颁奖辞中,指出库切的获奖理由为:"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在谈到中间形态的写作观念对库切研究的意义时,评论家多维说:"他(库切)的小说一直是在争论中被阅读和评判,这种争论关涉他到底是站在压迫者一边,还是被压迫者一边。" 据瑞典文学院介绍,库切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种族隔离下人们的生活。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对所塑造的人物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心理刻画。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库切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巧妙,对话含蓄,观点鲜明。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审慎的怀疑论者,在其作品里无情地鞭挞了西方文明的残酷理性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p style="text-indent:2em;">库切对成为公众人物向来敬谢不敏,这从他从未出席布克奖颁奖典礼就可证明,诺贝尔奖主办单位也已警告全世界的记者,不要冀望采访得到他。《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女主角在得到某个奖项时表示:要劝他们别浪费时间筹备什么颁奖典礼,把支票寄来就好了。这大概可以暂且充当他的得奖感言吧。库切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界红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其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罕见的深度,对它们进行诠释和评价常常如履薄冰。在这个平庸为患的时代,大师的出现固然让人精神振奋,然而大师们对读者的要求也不比一般作者。面对不易理解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和创作花絮或许能暂时把读者从疑惑中解救出来。不过,不少大师都深知这种"解救"多半和文学无关,仅仅是为阅读者提供背景,甚或谈资。== 参考资料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