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图像 = File: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jpg|缩略图|center|[http://t10.baidu.com/it/u=80…”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图像 =
[[File: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jpg|缩略图|center|[http://t10.baidu.com/it/u=808785222,1502047226&fm=170&s=4724BB4746E070B5CE2C0C9C0100C0E2&w=640&h=987&img.JPG 原图链接][ 来自网络图片]]]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89|04|26}}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1|04|29|1889|04|26}}
| 国籍 = 英国
| 职业 = 家、哲学家
}}
<big>'''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big>
*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犹太人,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br>
== 人物生平<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9/295752.html]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简介</ref>><br>==
* 1889年4月26日,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当时是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Leopoldine Kalmus),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
* 路德维希在8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
* 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3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
* 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10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然而,玻尔兹曼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
* 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
== 主要作品 ==
* 1.逻辑笔录(Notes on Logic, 1913)
* 2.逻辑哲学导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2)
* 3.小学生的字典(Worter-buch fur Volksschulen, 1926)
* 4.哲学文法(Philosophische Grammatik)
* 5.哲学评论(Philosophische Bemerkungen)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圈(1929-1932记录)(Wittgenstein and Vienna Circle, 1967)
* 6.维特根斯坦的讲课, 1930-1933
* 7.蓝皮书, 1933-1934
* 8.褐皮书, 1934-1935哲学研究, 1936-1945
* 9.数学基础评论(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1936-1945)
* 10.美学, 心理学及宗教信仰的讲课及会话(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1938)
* 11.论确定性(On Certainty, 1969)
* 12.颜色评论(Remarks on Color, 1978)
* 13.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译,陈启伟 校
* 14.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 15.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人物评价 ==
*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
* 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都没有放弃对于哲学的思考和研究,短短几十载光阴,维特根斯坦用来一生去领悟哲学,体验哲学。上学、工作、参军、做教授、演讲......这些生活与工作都是他对哲学体验与领悟的重要的历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走入现实,感受现实,总结现实,如此才造就了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思想的不断修正,避免了极端与偏激,做到真实与实际。事实即是如此——语言哲学的研究就是需要走进现实,维特根斯坦也是这么做的。
* 对于维特根斯坦,似乎不像海德格尔一样那么的有名气,但事实上,许多人将其列为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连时代周刊等的大众传媒都将其评价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等等。
*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原创性方面无与伦比。他所主张的哲学革命非常彻底,以至于人们不敢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这个很夸张。这样一个超乎人们长期思维的论断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无论如何,无论是追随者或者是批评者,却很少有超越他的革命思想。意思就是,无论是赞成或者是反对,几乎没有什么人会继续他的理论深入地研究与做下去。这点非常符合人性。人们喜欢且更容易接受一点一点的改进,常常会欣赏那些平庸但好像很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所想的正是一般人所想到的观点,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说,人们从罗素、弗莱格那里接受来的东西要比维特根斯坦那里接受的多得多,但是像他这样一个极富创造性、思想极其前卫的人往往会使人敬而远之。
* 事实上,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过于悲观。按照他的前期理论,我们确实能够有意义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这种感觉无疑非常深刻但令人很失望。其实这么看透现实的思想非常的令人感到难过和失望。在同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表达为真命题就内心感到难受和失望呢?难道所有东西都要说得那么的明白和透彻吗?什么东西都捅破的那种直白与无力最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叹息。留点难得糊涂而重要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其实是愿意的。
*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其实已经不再强调科学和逻辑了,他相信通过日常分析,特别是语言的分析来纠正我们的思考。但是在放弃胡言乱语和胡思乱想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呢?据说只不过得到非常平凡的、然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人们称为“生活形式”。在后期,他的思想朴素而有力,但是人们总是不仅仅需要朴实的理解,有的时候也需要荒谬的想象,其实意思就是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这种带给生活一些刺激与激动的元素人们是不可能放弃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许多人说维特根斯坦没有彻底解决思想问题。不过,维特根斯坦的创造性工作也在不断地带给人们许多灵感。
* 许多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谈论方法更加接近古希腊,像苏格拉底那样在灵感和直观的鼓舞下肆无忌惮地谈论或怀疑有可能想到的任意一个问题。而这点确实不太像现代的风格。事实上,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有逻辑的艺术,他一方面喜欢逻辑论证的走样,以至于常常强词夺理或者诡辩,一方面却更关心思想的莫测的灵感。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代表了一种肆无忌惮、灵活思考的哲学思想传统,给人们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作为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闪光。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http://www.baizhan.net/mingren/lishi/20180620/12080.html 知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生平事迹简介]
*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55661325941482&wfr=spider&for=pc 不服不行的人物:维特根斯坦]
* [https://tieba.baidu.com/p/2299878093?red_tag=1541885767 维特根斯坦生平简介]
| 姓名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图像 =
[[File: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jpg|缩略图|center|[http://t10.baidu.com/it/u=808785222,1502047226&fm=170&s=4724BB4746E070B5CE2C0C9C0100C0E2&w=640&h=987&img.JPG 原图链接][ 来自网络图片]]]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89|04|26}}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1|04|29|1889|04|26}}
| 国籍 = 英国
| 职业 = 家、哲学家
}}
<big>'''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big>
*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犹太人,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br>
== 人物生平<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9/295752.html]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简介</ref>><br>==
* 1889年4月26日,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当时是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Leopoldine Kalmus),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
* 路德维希在8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
* 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和阿道夫·希特勒是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3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
* 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10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然而,玻尔兹曼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
* 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
== 主要作品 ==
* 1.逻辑笔录(Notes on Logic, 1913)
* 2.逻辑哲学导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2)
* 3.小学生的字典(Worter-buch fur Volksschulen, 1926)
* 4.哲学文法(Philosophische Grammatik)
* 5.哲学评论(Philosophische Bemerkungen)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圈(1929-1932记录)(Wittgenstein and Vienna Circle, 1967)
* 6.维特根斯坦的讲课, 1930-1933
* 7.蓝皮书, 1933-1934
* 8.褐皮书, 1934-1935哲学研究, 1936-1945
* 9.数学基础评论(Remarks on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1936-1945)
* 10.美学, 心理学及宗教信仰的讲课及会话(Lectures and Conversations on Aesthetics, 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Belief ,1938)
* 11.论确定性(On Certainty, 1969)
* 12.颜色评论(Remarks on Color, 1978)
* 13.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译,陈启伟 校
* 14.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 15.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人物评价 ==
*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
* 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都没有放弃对于哲学的思考和研究,短短几十载光阴,维特根斯坦用来一生去领悟哲学,体验哲学。上学、工作、参军、做教授、演讲......这些生活与工作都是他对哲学体验与领悟的重要的历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走入现实,感受现实,总结现实,如此才造就了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思想的不断修正,避免了极端与偏激,做到真实与实际。事实即是如此——语言哲学的研究就是需要走进现实,维特根斯坦也是这么做的。
* 对于维特根斯坦,似乎不像海德格尔一样那么的有名气,但事实上,许多人将其列为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连时代周刊等的大众传媒都将其评价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等等。
*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原创性方面无与伦比。他所主张的哲学革命非常彻底,以至于人们不敢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这个很夸张。这样一个超乎人们长期思维的论断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无论如何,无论是追随者或者是批评者,却很少有超越他的革命思想。意思就是,无论是赞成或者是反对,几乎没有什么人会继续他的理论深入地研究与做下去。这点非常符合人性。人们喜欢且更容易接受一点一点的改进,常常会欣赏那些平庸但好像很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所想的正是一般人所想到的观点,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说,人们从罗素、弗莱格那里接受来的东西要比维特根斯坦那里接受的多得多,但是像他这样一个极富创造性、思想极其前卫的人往往会使人敬而远之。
* 事实上,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过于悲观。按照他的前期理论,我们确实能够有意义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这种感觉无疑非常深刻但令人很失望。其实这么看透现实的思想非常的令人感到难过和失望。在同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表达为真命题就内心感到难受和失望呢?难道所有东西都要说得那么的明白和透彻吗?什么东西都捅破的那种直白与无力最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叹息。留点难得糊涂而重要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其实是愿意的。
*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其实已经不再强调科学和逻辑了,他相信通过日常分析,特别是语言的分析来纠正我们的思考。但是在放弃胡言乱语和胡思乱想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呢?据说只不过得到非常平凡的、然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人们称为“生活形式”。在后期,他的思想朴素而有力,但是人们总是不仅仅需要朴实的理解,有的时候也需要荒谬的想象,其实意思就是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这种带给生活一些刺激与激动的元素人们是不可能放弃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许多人说维特根斯坦没有彻底解决思想问题。不过,维特根斯坦的创造性工作也在不断地带给人们许多灵感。
* 许多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谈论方法更加接近古希腊,像苏格拉底那样在灵感和直观的鼓舞下肆无忌惮地谈论或怀疑有可能想到的任意一个问题。而这点确实不太像现代的风格。事实上,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有逻辑的艺术,他一方面喜欢逻辑论证的走样,以至于常常强词夺理或者诡辩,一方面却更关心思想的莫测的灵感。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代表了一种肆无忌惮、灵活思考的哲学思想传统,给人们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作为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闪光。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http://www.baizhan.net/mingren/lishi/20180620/12080.html 知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生平事迹简介]
*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55661325941482&wfr=spider&for=pc 不服不行的人物:维特根斯坦]
* [https://tieba.baidu.com/p/2299878093?red_tag=1541885767 维特根斯坦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