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大诺

增加 22,168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主要成就:2005年度北京十大志愿者
简介:张大诺,一个漂流在北京的东北青年,他没有被大城市
== 简介 ==张大诺老师毕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汉语文学专业,毕业至今曾担任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报编辑,中央电视台策划、编导,现为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编辑。 张大诺老师从1993年大学毕业至今,十余年间从事了大量志愿服务工作。2002年至今对十余位绝症病人进行了最长为半年的临终心理关怀;对近三十位80岁以上高危老人进行心理陪伴,消除他们的恐惧、孤单以及困惑;他将100种声谱用视、嗅、味觉、触觉作为比喻,使聋人可以想象得出具体的声音;以文字的方式对病人进行关怀,形成了近20万字的书稿;他用六年的时间鼓励和帮助张云成写成了《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一书;他还曾挽救有自杀倾向的中学生近十名,资助失学儿童十余名,发动并率领一所学校的学生录制300余盘有声读物,捐给盲校。目前他进行临终关怀的时间达到平均每周10小时以上,他还正在帮助一名脑瘫患者完成其文学梦。 张大诺老师把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献给了弱势群体,献给了志愿服务事业,2006年3月5日,张大诺老师被北京志愿者协会评选为2005年度北京十大志愿者。==志愿服务==张大诺最开始只是想学雷锋,每年三月学校都会组织的那种。但是真正接触志愿者服务是95年大学毕业后在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做记者,那时他到一个志愿者协会采访, 然后算是正式加入了这个组织。第一个安排的工作是到一个城市特困户家里。二老都70岁了,膝下无儿无女。偶然在火车站上抱回了一个弃婴,为了给这个孩子治病,两位老人几乎把积蓄都花光了,用他们的话就是"把棺材本都搭进去了"。家里真是比农村里还穷,大冬天三个人在小破屋里烧着柴火,吃的也很少。小孩子看到有人来了,就躲在墙角一边。最开始只是解决他们冬天取暖的问题,送些煤钱,也把单位发的食品分他们一半。张大诺跟他们熟了之后,逐渐感受到了做志愿者的最大快乐--就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本来并没有亲缘关系,可是他们却那么信任别人,最后就跟一家人似的。这个过程其实很奇妙,做完了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他与老人家相处了两三年,后来利用工作之余,就开始做更多的志愿活动了。==主要事迹==12年前,刚刚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文学专业的张大诺,来到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做编辑。在一次查看读者来信中,无意中发现了一封遗书。这是18岁青年张云成,不仅身患肌无力,又患有严重的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疾病。不堪继续忍受痛苦的人生, 他决定自杀结束年轻的生命。 这封遗书震撼了大诺。大诺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残疾人巨大的悲苦与不幸。他理解张云成绝望的心境,但他决心改变这位对生命已经沮丧无奈、处于深深绝望的残疾青年的人生之路。 "你面对生命的苦难,并坚持为理想而抗争的精神,足以影响很多人。你想做、认为值得去做的,就应该立刻去做……"编辑的回信,给张云成18年灰暗的生命中看到了一丝寄托。 张云成想实现他的文学梦想。然而,作为一个书没怎么念过、连笔都几乎握不起来的肌无力患者,写字谈何容易!按照大诺的吩咐和布置的作业,他开始用食指与无名指夹着笔,歪歪扭扭地写出一行行字。 改写这些文字时,大诺意识到:张云成世界里的许多类似东西,对他对别人都非常有价值。他被张云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我命运的抗争精神所感染。为鼓励他的写作热情,大诺为张云成布置了一个《假如我能行走三天》的作文题目。在大诺鼓励和帮助下,经过数年漫长的积累,手稿居然达到17万字! 凝结着张云成和张大诺心血的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不仅连续四次再版,而且还在台湾、韩国等地相继出版发行。更为重要的是,一位同样残疾读者本来已经决定自杀,但看到《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后,放弃了轻生念头。他特意写信给作者──感谢你重新燃起我生的欲望!===脑瘫患者===《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出版后,让很多肌无力患者从中获得了最大的鼓舞,这让大诺非常惊讶,他压根儿没有想到,原来一个弱势群体里面,如果这个群体之中的一个人发出积极的声音,竟会对整个群体有这么大的影响。 于是,大诺转向另一个弱势群体。2003年,已经来到北京工作的大诺,开始接触脑瘫患者小宇。巧合的是,小宇也是一个充满文学梦想的青年。大诺希望他也能够写出一部书,让脑瘫患者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未来是有希望的,让他们感知这个孩子是有很丰富的人生的想法,是一个真实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废物!同时,能够鼓励整个脑瘫群体坚强地生活。 小宇的文化基础比张云成要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写作起来相对容易些。在频繁地接触中,大诺感到这些残疾青年极其渴望有人倾听、有人关怀,用心平等地去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给他们心灵找到出口,使他们看到希望,其实是健全人的责任。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仅那么一点点就能够满足,比如能够与健全人平等的交谈,或者能够像健全人一样看书、行走┉┉5年来,在大诺支持和帮助下,曾经也多次产生悲观、厌世念头小宇,手稿也已经积累了20万字。===临终关怀===除了残疾人,大诺还深入另一个弱势群体领域----临终关怀。在北京东郊的松堂关怀医院。数年来,大诺每周定期前来探望孤寡老人。在那个生命垂危的世界里,目睹的全是衰老、垂危和死亡。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子女,也很难情愿地经常前来看望这些无法自理的老人。 每次前来,大诺分明感觉到无数渴望交流的目光迎向他,他的手被一双双瘦骨嶙峋的老人之手紧紧攥住。一个年近90的奶奶一直恍惚觉得依然生活在"文革"时期,对所有人都心怀恐惧。大诺得知后,计划下周去看望和帮助她,但不料下周老奶奶便去世了。她常坐的轮椅还空荡荡地放在病房外的走廊里,那一刻,大诺突然意识到:她是在对这个世界、对每个人的恐惧中走的,而我,本可以减轻她的恐惧,只要我能多来几次。 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病人不仅是"献爱心"的对象,而且是一种"逃不掉"的责任。在把爱心转为责任的时候,大诺不能不直面疲惫,甚至痛苦。一周去三四次,从石景山区到朝阳区,每天来回至少三个小时路程,回家路上常常在地铁里一坐下就能入睡。===为盲人讲体育======特殊生日聚会===这些年,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从中央到地方众多的各类媒体采访中,对大诺趋于一致的评价是"阳光使者"。与一些单位组织的"志愿"活动不同,大诺把志愿服务做成一份感情。对一个被帮助的对象,不是逢年过 标题 给洗洗头、帮助擦擦地,而是持续 多年地维系。慢慢成为朋友。而成为朋友后,就再不感觉自己是做志愿服务而是一种亲情使然。十余年间的志愿服务,至今对十余位绝症病人进行了最长为半年的临终心理关怀;挽救有自杀倾向的中学生近十名,资助失学儿童十余名,发动并率领一所学校的学生录制300余盘有声读物,捐给盲校;对近三十位80岁以上高危老人进行心理陪伴。 把自己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奉献给了高尚的志愿服务事业,与妻子亓昕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北京这样一个压力巨大的城市,亓昕从不要求丈夫把时间和精力用去挣钱。反倒是她努力地赚钱,以便让他安心并且有更多时间做这样的事情。单位对他的志愿服务很支持,为此,大诺从内心非常感激。 一天,大诺向往常一样来到松堂关怀医院,发现医院里近百位老人围坐一起,等候给他过生日。李奶奶、张爷爷们争相攥着他手,颤抖地久久不肯松开,向他祝福。那一刻,大诺眼睛湿润了┉┉==经验总结==做关怀老人的志愿者需要注意的事情,有一点很重要,不要把他们看做是一些糊涂的人,一群在智力上有问题甚至完全丧失理性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糊涂也有糊涂的逻辑,就象你看着是一辆车已经开不动了,没有利用价值了,连自己都觉得要报废了,但一启动,它里面的各个部件仍然在活动,找到它内在的"活动规律",就能真正了解它,这些规律包括:一、这些老人对这个医院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是疗养院,有人认为这是学校,有人认为这是自己的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工厂,有的人说不上这是什么地方,反正知道这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在与老人交谈中,先问清在她眼中,这里是什么地方,然后千万不要纠正他们,不要奢望告诉他们真实的状况,一来她们也 不可能相信你说的话,最重要的这会让她们的思维发生混乱,她们刚来这里时实际上非常困惑,这是什么地方,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她们才找到一个解释,这种解释的诞生过程也许非常痛苦,甚至是有点让大脑错乱的,但一旦找到这种解释,她们就安心了,就能够从容地在这里生活了,这种从容是一切快乐与健康的前提,因此不要去出动这一前提,尊重她们对这里的定义,否则她们又该经受内心的困惑与思维的折磨。二、设想她们的生活与心态当明白她们对这里的定义后,就能大致明白她们内心在想什么,每天她们所想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比如认为是自己家的奶奶,她每天如果稍微清醒的时候,那一定非常在乎在意"家"的感觉,她就是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如此设想就对她整个生活状态有了全面的解,就知道怎样与她交流了。另外,在设想她们生活时可以"细节化",比如一个奶奶,她以前很喜欢吃烧饼,并且还卖过果子,那么就可以想着她去买烧饼的样子,卖果子的样子,夏天冬天,售价多少等等,这种想象几乎就是完全按照她的方式生活一次,如此就能发现许多与老人交流的新的话题,比如卖果子就能生出以下问题,那时果子多少钱一斤?好不好卖啊?卖剩下的怎么办啊?卖完了钱怎么花啊?冬天卖果子与夏天卖果子怎么不一样啊?什么果子是好果子啊?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能让你自己与老人的交流逐渐丰富,实际上交流逐渐丰富的过程也是老人对你越发亲切的过程,能和她说上十分钟,她就觉得你是她的亲人了,就会把一些更隐秘的话告诉你,那样你就能进入老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了。三、老人说的不要全信 老人们大多数有脑萎缩症状,而且基本上把记忆与现实相混合,甚至包括梦境,她们会对对自己有所限制的人非常反感,而实际上,有些做法是必须的,经常的你会听到对护工的埋怨,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护工或者不应该被责怪,或者事情没那么严重,一个奶奶说护工对她有仇,对她迫害,一问结果,才知道实际上就是怕她从轮椅上滑下去,用一个绳子把她固定在轮椅上了;有的奶奶说护工偷她衣服,一盆一盆往外偷,实际上是护工给她洗衣服去了;有的奶奶说大夫对她不好,一细问只是大夫查房时没有多呆,听她讲昨晚做的一个梦;有的奶奶说这里没有好人,实际上是她文化大革命时受过迫害。总之,当老人说一些不好的事情时,不要立刻相信,她们大多数是受集体生活限制觉得不习惯,并在自我想象中得出某一结论,不要全都信以为真。四、处处留心他们的快乐 临终关怀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时刻敏感老人说什么的时候非常高兴,甚至提到了"高兴""快乐""难忘""真好"这样的字眼,在心里把带给老人这些感觉的事情或者人 张大诺张大诺记住,这些东西老人说完了就忘了,很难再想起,以后与她交流时可以经常提起这些东西,她们会很高兴,而且每次与她们说这些她们都认为是第一次,不会厌烦,尤其在她们为什么事很闹心很痛苦时,可以用这些东西来减轻冲淡她们的痛苦,或者转移她们的视线,有一个奶奶,她最高兴的是忙了一辈子,现在不用干活就可以"吃的不赖喝的不赖",因此,她一和我说不高兴的事,我立刻就对她说:"您现在吃的不赖喝的不赖",她一听立刻大声回应:"是,我吃的不赖喝的不赖",然后就有点高兴了,当然,象这位奶奶这样如此立竿见影并不多,但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最起码,替老人收集并反复提醒让她们高兴的事情,也是一份必要的责任了。 五、当他们生气时如果有爷爷奶奶对你发脾气,或者说不喜欢你的话,对此不要着急,如果她是一个脑萎缩的老人,他并不是针对你,也不是你无意中冒犯了他,他更多是在发泄某种情绪,甚至于这是与你友好的表现,不要因此就再也不敢、不愿接触这个老人,一个奶奶,她就脾气不太好,经常动不动就发火,而且没有征兆没有原由,但每次她一生气一对她笑,说一句随便什么话,她就立刻又笑了,又没事似的说她的事情,老人的心象小孩的脸,说哭就哭,说变就变,而且不记仇,老人不会对只见过一面的人发火,她也没那个"胆量",一般只有她觉得和你已经熟了,甚至有了感情基础后,才与你发火。因此,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不要认为自己很小心就能不惹她生气,也不要认为她生气了自己就 没办法与她再交流了,她们永远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在乎你说了什么,你说的话,几乎不会让生气,她生气也几乎与你无关。六、"拖字诀"和老人接触,有时"拖字诀"很管用,当老人和你说了什么事让你帮忙,或者有什么痛苦让你解除时,而这些事又都是她在脑萎缩状态下出现的幻觉的时候,你可以先对她说的东西进行规劝,当然,是把它当做真实的事情与之交流,再与之规劝,当做真实的事情很重要,只有这样她才会愿意与你继续交流,同时把更深更隐秘的话告诉你,(当然也许是更荒唐),然后你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劝她,而最重要的,她才有可能听得进去你的话。如果你觉得实在没有办法解决她的苦恼,可以在劝完后给她以希望,比如说:"我明天还来,我们继续说这个事;或者说:我会把你这个事给相关领导说,过两天我告诉你结果",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摆脱你无计可施的尴尬,一方面可以让老人暂时地不再这个痛苦之中,而最重要的,当你过两天再来看她时,也许她就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七、对比法 张大诺 如果她总在说很真实的烦恼,怎么办?尤其这个老人还非常清醒!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对比法,比如一个实例,有一个奶奶一直为自己看不清东西而苦恼,劝她四五次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无意中说了一句:"毛主席到老了,眼睛也不好,"这时她的反应不再是苦恼,而是一愣,自己喃喃地说:"是啊,毛主席眼睛也不好",立刻趁热打铁,说:"和他比你真该好好想一想啊,他有最好的大夫,但还是一天不如一天,这就是自然规律,谁也抵抗不了"除了这种对比,在用"近处对比法",对她说:"你知道吗,这个楼里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看不见(当然是骗她)","是吗?有这么多啊?""对呀,刚从楼上下来,楼上有几十个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全都看不见,"在这种对比之下,她的心情好受了不少,当然她还有反复,这时,每当她又说她的苦恼,就又把那些对比的话和她说,效果还不错,最后她会主动问:"楼上那些人也看不见啊?"她这么问就是自己有意地、主动地通过对比让自己好受一些了。让老人知道其他老人比她更苦,这是普遍规律,这个办法还是很有效果的。 八、习惯于"反复"对老人有个比较好的办法是频繁地说,老人愿意把同样的苦恼反复地和你说,你也需要把有用的劝慰话反复和老人讲,老人反复地说一种苦恼,说明她更多是在发泄一种情绪,说这种苦恼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而我们需要"丰富"她的这一习惯,即让她反复地和你说,再反复地听那些她觉得有道理的话,释放她这种情绪,再从你那里获得更轻松一些的情绪,这一过程上演多少次老人都不会厌烦,和一位老人就她的一个苦恼来回说同样的话说了不下五十次,她也不厌烦,不厌烦那么说,不厌烦那么听,最重要的是你不厌烦,说实话要做到这点也不容易,这时可以调节心态,把说这些话当做是某种有趣的游戏,游戏的结果是爷爷奶奶获得心灵的轻松,这样就能以一种相对轻松 张大诺张大诺的态度与心态来说这些话,也就不怎么厌烦了。这些老人,他们进了这个医院,可能要永远地住在这里,并在这里安静地离世,这里是他们最后的家,这里遇到的人是他们生命中最后遇到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医护人员以及护工以及志愿者确实担负着很特殊也很重要的责任,闭上眼睛想一下:我、我们是这些老人在生命中最后见到的人……如此想时,会有莫名的情绪涌上来,它让自己再次面对这些老人时,觉得要对他们更好,对他们的不太招人喜欢的地方,更加不以为然,还觉得自己与他们之间有一种人间很奇妙的关系,这种奇妙的结果是觉得有一股温情因他们而生,只因他们而生,自己也将始终在这种温情中与他们相处,毕竟"我、 我们是他们在世界上见到的最后的人……九、小心他们的敏感与老人接触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因为什么事你突然不喜欢她了,有一个奶奶,聊天时,突然哭起来,问她为什么,她说:"张大夫不喜欢我了,我上次说错了一句话,她生气了,已经好几天不来看我了",去问了一下医院,原来张大夫在家休假呢!这就是老人,一旦一个和她很好的人不来了,她先会想是否自己说错话了,并且总能找到说错的话,并且长时间为此揪着心;与老人接触多了,难免会照顾不过来,与这个老人聊天,就无法顾及另一个,另一些人,这时候可以先和自己顾不过来的老人打招呼,笑一笑,摆摆手,或者拍拍他们的肩,然后再去和另一个老人聊天,这样她就知道你只是很忙,而不是不理她,更不是她说错了什么话,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冷落,也许就是老人十几天的心结,这一点还是要小心那! 张大诺在北京城市学院作报告十、扩大话题 在有些时候,会觉得与老人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了,毕竟老人的事情就那么多,而且大部分还被她忘记,即便这样的话她并不厌烦,但有时自己也确实不愿再说了,这就需要开辟与老人交流的新天地,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拿报纸。对于还可以清醒交流的人,可以为她读报纸,这样报纸上内容广泛的话题总有什么会引起她的兴趣,同时也广泛刺激她的大脑,你们总会找到一个话题议论起来,这样对她的智力拓展也大有好处,只是一般这样做的时候先弄清她喜欢什么类型的新闻,是国际新闻、还是生活新闻、还是社会新闻,或者只是对图片感兴趣,有时你拿一份报纸,可以满足多个老人交流的需求。推她散步。当你与她没有交流话题时但还要继续给她以温暖时,你就可以推她散步,在走廊里或者在院子里,这样也不需要说什么,两个人都很舒服,一种温暖的气息反倒可以随着你们的脚步弥漫开来,这也可以作一个缓冲,之后,你们还可以更广泛地进行交流……十一、当他们快乐时老人们的快乐很宝贵,当老人快乐时,也许意味着下一次这样的时候要等到几天以后,因此,一旦有这样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加大浓厚这一点,比如有一次见到一个老人很高兴,就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他说儿子来看他了,于是就一个劲地问他儿子来的细节,包括儿子都说了什么话等等,在说的时候,老人就更加高兴,还可以用以下的词汇做了重复,比如:"对了,你说儿子都对你说什么了?"以及:"你儿子那句话说的真好"等等,这样促使他开始重复,同时还要在这时候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把这一个偶然欢乐上升到人生幸福这个层面,比如对他说:"大爷,我真羡慕您,您真幸福",或者说:"和其他老人相比,您幸福多了",以及适当编谎话说:"其他老人子女都不怎么来看望,您这多幸福啊!人老了不就图个子女孝顺吗?人这一辈子不就图个子女平安以及孝顺吗?"当说到以上这些话时,就已经上升到一生以及人生的一个高度了,这样使老人产生"我一生很幸福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一个临终老人来说,又是多么地重要啊!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大诺
2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