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640
次編輯
變更
末代皇帝与国宝
,無編輯摘要
==内容概述==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逊位 [[ 皇帝 ]][[ 溥仪 ]] 继续在 [[ 紫禁城 ]] 内呆了11年,这11年也是 [[ 故宫 ]] 文物流失最严重的时期。1923年6月26日深夜,神武门内建福宫的德日新斋起火,共烧毁房屋120间,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几万册。后来清理火场,一个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的金店,就从中拣出金块金片17000多两。据推测,这场引发国宝劫难的大火,是宫内太监和内务府官员为掩饰他们盗窃文物的行为而有意引燃。
溥仪被赶出故宫之前,曾多次以赏赐的名义,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 [[ 书籍 ]] 和历朝名人 [[ 字画 ]] 盗运出宫。盗出宫的宋元善本209件,总计502函,绝大多数是宋版。盗出手卷1285件,册页68件。
1925年,在 [[ 日本 ]] 警察的护送下,溥仪偷偷潜到 [[ 天津]],在日租界中的张园安顿下来。为了维持“小朝廷”的活动和自己的奢华生活,溥仪开始通过各色人等搭桥出卖盗运出宫的字画。有胡嗣瑗《直庐日记》手稿记录的《寒林图》等六件,有“赏赐”经手人陈宝琛的外甥刘骏业的40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 [[ 长春 ]] 制造了“满洲国”伪政权。1932年4月,溥仪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后来的几年里,溥仪将盗运出的故宫文物运到长春伪皇宫。其中古籍和书画部分,整箱置于伪宫东院的图书楼楼下,在这座时称“小白楼”的建筑中沉寂了13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溥仪择选法书名画精品120余件携逃,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均裹在其中。逃往通化途中,溥仪一行人曾用携带的珠宝和名贵书画,以低廉的价格换取生活用品。8月19日,溥仪一行在沈阳东塔机场被苏联红军截获。同时截获的书画珍宝,后来大部分被转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少部分被苏军截留。
未被溥仪带走的小白楼书画,因看守小白楼伪兵的抢夺,形成了 [[ 历史 ]] 上的又一次文物浩劫。书画在争抢中被全部盗走。一些 [[ 国宝 ]]<ref>[https://history.sohu.com/s2015/gugong/index.shtml 史说新语],搜狐,2015-09-14</ref> 级法书名画,被撕扯为数段。明代无锡画家王问所画的七米长卷《万松图》,在“国兵”们的争抢中被撕扯成碎片,再被烧成灰烬。
解放前后, [[ 解放军 ]] 花大力气、大把金钱和粮食,仅换来为数不多的国宝。其他国宝至今音信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