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番薯

移除 11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番薯02.jpg|400px|缩略图|右|番薯[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ccd=BrNdtY&o=e0&sec1=1&op=sid=%22Z00000005479%22.&v=-2 照片來自]]]
[[File:番薯00.jpg|400px|缩略图|右|番薯[https://taiwanking68.pixnet.net/blog/post/225046325 照片來自]]]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甘薯、紅薯、蕃薯、山芋、番芋、地瓜、紅苕、線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番葛等,是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也指其塊根。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皮色發白或發紅,肉大多為黃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還可以製糖和釀酒、製酒精。<ref>[https://alanntu111.pixnet.net/blog/post/250225285 番薯,痞客邦部落格]</ref>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br>
清乾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br><ref>[https://www.newton.com.tw/wiki/%E7%95%AA%E8%96%AF 植物學史,中文百科]</ref> 
== 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块根的形状、皮色和肉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圆柱形或具棱,绿或紫色,被疏柔毛或无毛,茎节易生不定根。<br>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也有时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叶形,通常为宽卵形,长4-13厘米,宽3-13厘米,全缘或3-5(-7)裂,裂片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叶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顶端渐尖,两面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叶色有浓绿、黄绿、紫绿等,顶叶的颜色为品种的特征之一;叶柄长短不一,长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无毛。<br>
聚伞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伞形,花序梗长2-10.5厘米,稍粗壮,无毛或有时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针形,长2-4毫米,顶端芒尖或骤尖,早落;花梗长2-10毫米;萼片长圆形或椭圆形,不等长,外萼片长7-10毫米,内萼片长8-11毫米,顶端骤然成芒尖状,无毛或疏生缘毛;花冠粉红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钟状或漏斗状,长3-4厘米,外面无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丝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时无毛。<br>
开花习性随品种和生长条件而不同,有的品种容易开花,有的品种在气候干旱时会开花,在气温高、日照短的地区常见开花,温度较低的地区很少开花。蒴果卵形或扁圆形,有假隔膜分为4室。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由于番薯属于异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结实,所以有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br><ref>[https://www.newton.com.tw/wiki/%E7%95%AA%E8%96%AF 形態特徵,中文百科]</ref>
=== 温度 ===
31,58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