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
次編輯
變更
斯蒂芬·茨威格
,無編輯摘要
| 外文名 = Stefan Zweig
| 图像 =
[[File:斯蒂芬 · • 茨威 格格5.jpg|缩略图|居中| 斯蒂芬•茨威格]]|缩略图|center|[http://imgtuimage-4.5011verycd.net/uploads/contentcom/20160725804cf4578b628de253034d86c06ebc1032362(600x)/2626531469430245thumb.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www.baiduverycd.com/searchtopics/102770/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6%AF%E8%92%82%E8%8A%AC%C2%B7%E8%8C%A8%E5%A8%81%E6%A0%BC&step_word=&hs=0&pn=2&spn=0&di=3508955758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105358069%2C1566239315&os=1162157160%2C2012381822&simid=4060861803%2C289161802&adpicid=0&lpn=0&ln=927&fr=&fmq=1545018300203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tu.5011.net%2Fuploads%2Fcontent%2F20160725%2F262653146943024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ca88_z%26e3BgjpAzdH3FzpAzdH3Fvtojt2jAzdH3F&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 百度图片电驴大全]]]
| 图像说明 = 斯蒂芬•茨威格 |center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81|11|28}}
}}
<p style="text-indent:2em;"> <big>'''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b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p>
<bigp style="text-indent:2em;">'''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b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p>
==基本信息==
'''中文名''' <br> 斯蒂芬·茨威格
'''外文名''' <br> Stefan Zweig
'''国 籍''' <br> 奥地利
'''民 族''' <br> 犹 太
'''出生地''' <br> 奥地利维也纳
'''出生日期''' <br> 1881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 <br> 1942年2月22日
'''职 业''' <br> 作 家
'''毕业院校''' <br> 柏林大学
'''代表作品''' <br>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人物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 '''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p>
[[File:斯蒂芬•茨威格4.jpg|缩略图|右|斯蒂芬•茨威格4]]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 </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p>
<p style="text-indent:2em;"> '''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p>
<p style="text-indent:2em;">'''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p>
<p style="text-indent:2em;">'''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p>
<p style="text-indent:2em;">'''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p>
<p style="text-indent:2em;">'''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p>
<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p>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p>
<p style="text-indent:2em;">'''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p>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p>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p>
<p style="text-indent:2em;">'''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p>
[[File:斯蒂芬•茨威格3.jpg|缩略图|右|斯蒂芬•茨威格3]]
'''小说'''
==艺术特色==
[[File:斯蒂芬•茨威格2.jpg|缩略图|右|斯蒂芬•茨威格2]]
'''传记'''
==人物影响==
[[File:斯蒂芬•茨威格1.jpg|缩略图|右|斯蒂芬•茨威格1]]
==人物评价==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