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18
次編輯
變更
刘永定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永定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刘永定.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88%98%E6%B…”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刘永定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刘永定.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88%98%E6%B0%B8%E5%AE%9A&src=tab_www&correct=%E5%88%98%E6%B0%B8%E5%AE%9A&ancestor=list&cmsid=f0f3a62e4e21838d9246104c73ca302c&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1f449f449f3686b688e4ea4c81b2d97c&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1146628-1212991.html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
| 出生日期 = 1944年11月
| 出生地点 =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
| 知名作品 =
}}
'''刘永定''',1944年11月出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ref>[http://people.cjk3d.net/viewnews-2269-ren.html 刘永定 研究员 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水资讯网, 2009-07-05</ref>。1968年1 2月参加工作,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从事科技岗位37年,管理岗位20年。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
==个人经历==
1968年12月[[北京农业大学]]毕业;
1982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藻类学)硕士学位;
1985~1987年留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
198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藻类学)博士学位。;
1991-1999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常务副所长、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2016年12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IA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生命科学部院士。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
==主要业绩==
科学研究:刘永定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
1、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蓝藻的环境生物学,是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863"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重点课题"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课题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分阶段解释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理论认识和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的技术路线,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发展了成套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污染和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2、土壤和荒漠藻类:对我国土壤和荒漠藻类的分布、荒漠表层结皮机理和藻壳早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内蒙开展荒漠藻类的基础生物学和人工藻类结皮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成功地首次完成藻类荒漠结皮的重视规模研究;
3、空间生物学:受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资助主持"空间通用培养箱的研制和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空间微重力条件和变重力过程对多种生物产生不同水平的生物学效应;
4、微藻代谢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1部、译著1部;国际学术会议特邀、大会报告20多次。
==奖励称号==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1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ref>[https://www.meipian.cn/1faos6fg 扶持拥有高科技技术小企业的好院士一一刘永定 ],美篇, 2018-06-20</ref>
199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www.ihb.ac.cn/xwzx/zhxw/200703/t20070327_2117130.html 刘永定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03-27</ref>
199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6年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17/ednro7pc93.html 刘永定 ],名人简历网</ref>
2001年神州二号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2002年中科院院省合作集体二等奖(负责人)
2003年云南省省院合作先进个人
2004年武汉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等
1982年~2005年间获中科院、湖北省自然科学和中科院、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共10项。
2012年5月,荣获法兰西金棕榈统帅勋章 <ref>[https://www.cas.cn/rc/gzdt/201205/t20120523_3583591.shtml 水生所刘永定研究员荣获法兰西金棕榈统帅勋章 ],中国科学院, 2012-05-23</ref>。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刘永定.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88%98%E6%B0%B8%E5%AE%9A&src=tab_www&correct=%E5%88%98%E6%B0%B8%E5%AE%9A&ancestor=list&cmsid=f0f3a62e4e21838d9246104c73ca302c&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6cfc1ee38284e50b61b35229fe617891&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bangongshi.caztc.edu.cn/info/1122/1217.htm 图片来源沧州市师范学院]]]
| 图像说明 = 刘永定
}}
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召开的2014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被选为该院生命科学部通讯院士。
==技术发展==
刘永定及其学科组获得授权或经受理专利22项;通过所在单位中科院水生所控股的中科水生环境工程公司操作,为武汉、湖北和广州、上海、北京的水体生态修复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并与法国方面建立了合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相关报道==
'''刘永定驭藻'''
(2020-01-13 来源: 人民日报 范昊天)
江南山区水库里鲜红的藻样、黑龙江土地里的“青苔”、昆仑山下大漠边缘的“原土”——那些似乎无处不在,却又形态各异的小藻,在刘永定眼中却是宝贝。
北京、重庆、昆明、武汉,这是记者采访刘永定时,他前一周的日程安排。刘永定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尽管退休10年了,但仍然十分忙碌。赤潮、蓝藻,很多人对藻类的印象多是因为它对水质的破坏,但刘永定眼中的藻是多面的。“我主要忙两件事,治水和治沙。”刘永定说,藻类并不都是有害的,它们可以用来治理荒漠化,甚至有可能帮助我们探索太空。
'''与藻结缘,临危受命治理滇池。'''
75岁的刘永定虽已从事藻类研究40年,但他起初却是一名农业专家。上世纪70年代,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他使用自制的微生物制剂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一时间名声大噪。1978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表彰。
1979年,他考上了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藻类学家黎尚豪院士,自此与藻结缘。研究生毕业后,他便留在水生所工作。
“以前滇池水质还能满足群众饮水等需求,但是,随着滇池污染程度加剧,暴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刘永定说。
本世纪初,国家设立了“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刘永定出任首席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摸索,刘永定和他的团队最终研究出控制蓝藻的基本思路:在截污控污、加强水动力的基础上,把湖泊分3个圈层、10个关键位点,分5个阶段系统、综合地采取措施,促使湖泊生态系统完成“稳态转换”。2002年,他据此绘制了治理滇池蓝藻水华的“路线图”。
随着“以鱼控藻”、恢复水生植被、建设藻水分离站等系统性防控治理的措施一步步落实到位,滇池蓝藻水华逐渐得到控制,水质一天天好起来。2016年,刘永定获得“护滇卫士”终身贡献奖。
'''千挑万选,巧用良藻治沙'''
从对陆生藻类的研究基础出发,刘永定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水中,藻类的强大繁衍力和蔓延力是危害。那如果换个地方,能否为人类所用呢?
在长期的研究中,他发现,沙漠中生长着一类“荒漠藻”,它们不怕晒、不怕冻,耐旱、耐高温,还抗紫外线辐射。据刘永定介绍,只要有一点水,荒漠藻就能生长。它分泌出的多糖物质具有黏性,能将土壤粒子黏合在一起,其表面的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在沙面上逐渐形成一层“结皮”。这种结皮富含有机质和营养成分,能够加速土壤的形成。
2001年,中科院水生所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院合作,在库布其沙漠东缘的达拉特旗建立了荒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站。然而,科研团队很快遇到了难题。“理论上,1厘米土壤的自然形成需要100年,一个20厘米的耕作层形成则需要2000年。”刘永定说,荒漠藻自然形成结皮的时间太过漫长,另外,沙漠中风沙太大,荒漠藻还没结皮就“全军覆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永定带领团队从各地采集的荒漠藻样品中分离出数十个株系,并选出最优秀的藻种加以扩繁,再通过机械化手段“播藻”。“最快一年就可让荒漠藻发育并产出持久有效的结皮。”刘永定说,结皮上会渐渐形成一个微型生物群落,菌类、苔藓、昆虫等都会来,荒漠化的土地便朝着草地转换。
经过3—5年的治理,达拉特旗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15%提高到80%以上,曾经肆虐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刘永定团队运用藻类治理荒漠化的技术已经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地推广开来。“生态治理有个原则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我们不是把原本就是沙漠的地区变成绿洲,而是要让荒漠化的土地恢复曾经的绿色。”刘永定说。
'''探索太空,小藻或成“探路先锋”'''
“藻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生物,已知的有3万种左右。它们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比较强,尤其是陆生藻类,被誉为生命禁区的‘先锋植物’。”刘永定介绍,藻类自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大自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在合成的过程中,大多数植物需要氮肥,而一些藻类则不需要,它自己可以固氮,生物学中称为“全自养”。
神奇的藻类世界,激发了刘永定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他还把目光转移到外太空。1987年,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刘永定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开展空间生物学研究,探索利用藻类帮助宇航员在太空长期生存。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参与6次返回式卫星实验和2次神舟飞船实验,研究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极端温度等不利条件下,通过生物的手段建立生命保障系统。实验中,他们通过人工培育藻类植物,保证了鱼、螺蛳等小动物在太空中存活,为我国载人航天的相关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刘永定还大胆设想:“能不能把荒漠藻结皮的技术应用到火星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王高鸿认为,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对物种起源和生命演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火星上的环境特点与早期地球陆地极为接近,那么,人类探索火星,藻类植物或许能帮上大忙。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20-01-13 14版)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家]]
| 姓名 = 刘永定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刘永定.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88%98%E6%B0%B8%E5%AE%9A&src=tab_www&correct=%E5%88%98%E6%B0%B8%E5%AE%9A&ancestor=list&cmsid=f0f3a62e4e21838d9246104c73ca302c&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1f449f449f3686b688e4ea4c81b2d97c&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1146628-1212991.html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图像说明 =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
| 出生日期 = 1944年11月
| 出生地点 =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
| 知名作品 =
}}
'''刘永定''',1944年11月出生,[[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ref>[http://people.cjk3d.net/viewnews-2269-ren.html 刘永定 研究员 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水资讯网, 2009-07-05</ref>。1968年1 2月参加工作,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责任研究员,从事科技岗位37年,管理岗位20年。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
==个人经历==
1968年12月[[北京农业大学]]毕业;
1982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藻类学)硕士学位;
1985~1987年留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专业;
1988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藻类学)博士学位。;
1991-1999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常务副所长、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2016年12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IA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生命科学部院士。
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态学学科组二审专家,中科院资源环境生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
==主要业绩==
科学研究:刘永定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
1、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蓝藻的环境生物学,是国家973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863"滇池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与工程示范"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重点课题"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课题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分阶段解释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理论认识和蓝藻水华生产力控制的技术路线,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发展了成套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污染和河流水环境治理技术。
2、土壤和荒漠藻类:对我国土壤和荒漠藻类的分布、荒漠表层结皮机理和藻壳早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内蒙开展荒漠藻类的基础生物学和人工藻类结皮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成功地首次完成藻类荒漠结皮的重视规模研究;
3、空间生物学:受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资助主持"空间通用培养箱的研制和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空间微重力条件和变重力过程对多种生物产生不同水平的生物学效应;
4、微藻代谢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专著1部、译著1部;国际学术会议特邀、大会报告20多次。
==奖励称号==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科技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
1991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ref>[https://www.meipian.cn/1faos6fg 扶持拥有高科技技术小企业的好院士一一刘永定 ],美篇, 2018-06-20</ref>
1992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www.ihb.ac.cn/xwzx/zhxw/200703/t20070327_2117130.html 刘永定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03-27</ref>
1994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1996年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17/ednro7pc93.html 刘永定 ],名人简历网</ref>
2001年神州二号科学研究先进个人
2002年中科院院省合作集体二等奖(负责人)
2003年云南省省院合作先进个人
2004年武汉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等
1982年~2005年间获中科院、湖北省自然科学和中科院、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共10项。
2012年5月,荣获法兰西金棕榈统帅勋章 <ref>[https://www.cas.cn/rc/gzdt/201205/t20120523_3583591.shtml 水生所刘永定研究员荣获法兰西金棕榈统帅勋章 ],中国科学院, 2012-05-23</ref>。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刘永定.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88%98%E6%B0%B8%E5%AE%9A&src=tab_www&correct=%E5%88%98%E6%B0%B8%E5%AE%9A&ancestor=list&cmsid=f0f3a62e4e21838d9246104c73ca302c&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6cfc1ee38284e50b61b35229fe617891&currsn=0&ps=58&pc=58 原图链接] [http://bangongshi.caztc.edu.cn/info/1122/1217.htm 图片来源沧州市师范学院]]]
| 图像说明 = 刘永定
}}
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召开的2014年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被选为该院生命科学部通讯院士。
==技术发展==
刘永定及其学科组获得授权或经受理专利22项;通过所在单位中科院水生所控股的中科水生环境工程公司操作,为武汉、湖北和广州、上海、北京的水体生态修复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并与法国方面建立了合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相关报道==
'''刘永定驭藻'''
(2020-01-13 来源: 人民日报 范昊天)
江南山区水库里鲜红的藻样、黑龙江土地里的“青苔”、昆仑山下大漠边缘的“原土”——那些似乎无处不在,却又形态各异的小藻,在刘永定眼中却是宝贝。
北京、重庆、昆明、武汉,这是记者采访刘永定时,他前一周的日程安排。刘永定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尽管退休10年了,但仍然十分忙碌。赤潮、蓝藻,很多人对藻类的印象多是因为它对水质的破坏,但刘永定眼中的藻是多面的。“我主要忙两件事,治水和治沙。”刘永定说,藻类并不都是有害的,它们可以用来治理荒漠化,甚至有可能帮助我们探索太空。
'''与藻结缘,临危受命治理滇池。'''
75岁的刘永定虽已从事藻类研究40年,但他起初却是一名农业专家。上世纪70年代,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他使用自制的微生物制剂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一时间名声大噪。1978年,他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表彰。
1979年,他考上了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藻类学家黎尚豪院士,自此与藻结缘。研究生毕业后,他便留在水生所工作。
“以前滇池水质还能满足群众饮水等需求,但是,随着滇池污染程度加剧,暴发了严重的蓝藻水华。”刘永定说。
本世纪初,国家设立了“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刘永定出任首席科学家。经过长期的摸索,刘永定和他的团队最终研究出控制蓝藻的基本思路:在截污控污、加强水动力的基础上,把湖泊分3个圈层、10个关键位点,分5个阶段系统、综合地采取措施,促使湖泊生态系统完成“稳态转换”。2002年,他据此绘制了治理滇池蓝藻水华的“路线图”。
随着“以鱼控藻”、恢复水生植被、建设藻水分离站等系统性防控治理的措施一步步落实到位,滇池蓝藻水华逐渐得到控制,水质一天天好起来。2016年,刘永定获得“护滇卫士”终身贡献奖。
'''千挑万选,巧用良藻治沙'''
从对陆生藻类的研究基础出发,刘永定萌生了一个想法:在水中,藻类的强大繁衍力和蔓延力是危害。那如果换个地方,能否为人类所用呢?
在长期的研究中,他发现,沙漠中生长着一类“荒漠藻”,它们不怕晒、不怕冻,耐旱、耐高温,还抗紫外线辐射。据刘永定介绍,只要有一点水,荒漠藻就能生长。它分泌出的多糖物质具有黏性,能将土壤粒子黏合在一起,其表面的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在沙面上逐渐形成一层“结皮”。这种结皮富含有机质和营养成分,能够加速土壤的形成。
2001年,中科院水生所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院合作,在库布其沙漠东缘的达拉特旗建立了荒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站。然而,科研团队很快遇到了难题。“理论上,1厘米土壤的自然形成需要100年,一个20厘米的耕作层形成则需要2000年。”刘永定说,荒漠藻自然形成结皮的时间太过漫长,另外,沙漠中风沙太大,荒漠藻还没结皮就“全军覆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永定带领团队从各地采集的荒漠藻样品中分离出数十个株系,并选出最优秀的藻种加以扩繁,再通过机械化手段“播藻”。“最快一年就可让荒漠藻发育并产出持久有效的结皮。”刘永定说,结皮上会渐渐形成一个微型生物群落,菌类、苔藓、昆虫等都会来,荒漠化的土地便朝着草地转换。
经过3—5年的治理,达拉特旗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15%提高到80%以上,曾经肆虐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刘永定团队运用藻类治理荒漠化的技术已经在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地推广开来。“生态治理有个原则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我们不是把原本就是沙漠的地区变成绿洲,而是要让荒漠化的土地恢复曾经的绿色。”刘永定说。
'''探索太空,小藻或成“探路先锋”'''
“藻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生物,已知的有3万种左右。它们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比较强,尤其是陆生藻类,被誉为生命禁区的‘先锋植物’。”刘永定介绍,藻类自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大自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在合成的过程中,大多数植物需要氮肥,而一些藻类则不需要,它自己可以固氮,生物学中称为“全自养”。
神奇的藻类世界,激发了刘永定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他还把目光转移到外太空。1987年,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刘永定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开展空间生物学研究,探索利用藻类帮助宇航员在太空长期生存。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参与6次返回式卫星实验和2次神舟飞船实验,研究在太空微重力、强辐射、极端温度等不利条件下,通过生物的手段建立生命保障系统。实验中,他们通过人工培育藻类植物,保证了鱼、螺蛳等小动物在太空中存活,为我国载人航天的相关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刘永定还大胆设想:“能不能把荒漠藻结皮的技术应用到火星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王高鸿认为,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对物种起源和生命演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火星上的环境特点与早期地球陆地极为接近,那么,人类探索火星,藻类植物或许能帮上大忙。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20-01-13 14版)
==参考来源==
[[Category: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