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尼科莱·马尔科

增加 1,28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尼科莱·马尔科| 外文名 = nikolai·malko| 图像 = [[File:尼科莱·马尔科.jpg|缩略图| 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 malko,1883]]|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b6039c35564abc1.jpg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6510316-6724039.html 来自央视网]]]| 出生日期 = 1883年| 出生地点 = 俄罗斯| 逝世日期 = 1961), | 国籍 = 俄罗斯 著名指挥家,早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里亚多夫;后担任著名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指挥(1926年原苏联) ,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首演;此 他离开红色苏联,1940年定居 美国 ,教授 国籍 | 职业 = 俄罗斯著名 指挥 课程;马尔科在丹麦哥本哈根为HMV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的曲目,后来又与爱乐乐团(英国)合 | 代表 ,主要 品 = 擅长 指挥 演出 俄罗斯音乐 家的作品,马尔科于1956年迁至澳大利亚,担任悉尼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1年逝世,享年78岁;著有《指挥家和指挥棒》(1950年)一书。}}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 malko,1883-1961),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早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里亚多夫;后担任著名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指挥(1926年),指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首演;此后他离开红色苏联,1940年定居美国,教授指挥课程;马尔科在丹麦哥本哈根为HMV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的曲目,后来又与爱乐乐团(英国)合作,主要指挥演出俄罗斯音乐家的作品,马尔科于1956年迁至澳大利亚,担任悉尼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1年逝世,享年78岁;著有《指挥家和指挥棒》(1950年)一书。</p >
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malko(1883-1961),生于1883年,包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内,格拉祖诺夫和里亚多夫都做过他的老师。1926年他当上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指挥,并于同年指挥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的首演。
然而前苏联对艺术的加紧禁锢使他不得不移民海外,故在他任职仅仅两年之后,他的学生叶甫根尼·穆拉文斯基就接替了他的位置。== 人物简介 ==
马尔科在西方虽名气不大,然而却与皇家丹麦乐团,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在其指挥生涯的最后阶段还担任了悉尼交响乐团的指挥。
1940 <p style="text-indent:2em;"> 尼科莱·马尔科nikolai·malko(1883-1961),生于1883 他定居美国 包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那教授指挥课程。 内,格拉祖诺夫和里亚多夫都做过他的老师。1926年 有关 当上了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 指挥 技巧的理论被收录 ,并 同年 指挥 家和指挥棒 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 (1950年)一书 的首演 </p >
马尔科在哥本哈根为HMV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的曲目,后来又跟爱乐乐团合作,主要演奏俄国作曲家的曲目,他指挥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是EMI公司的首次立体声录音。
马尔科于1956年迁至澳大利亚 <p style="text-indent:2em;"> 然而前苏联对艺术的加紧禁锢使他不得不移民海外 从此至1961 故在他任职仅仅两 去世 之后 ,他 再也没有录制任何曲目 的学生叶甫根尼·穆拉文斯基就接替了他的位置 </p >
人物评价:
尼科莱· <p style="text-indent:2em;"> 马尔科 作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在西方虽名气不大 格拉祖诺夫和里亚朵夫的学生 然而却与皇家丹麦乐团 被人们归为俄 丹麦 流派的指挥 。所谓俄国流派就是指不在大庭 广 众之下敞露灵魂,不走极端,既不歇斯底里也不神经兮兮,相当清醒地控制 播交响乐团保持 自己 长期稳定 情绪 关系 并且在其指挥生涯 在于在组织结构中寻求一种平衡 最后阶段还担任了悉尼交响乐团的指挥 </p >
这就是俄国人,这与拉赫玛尼诺夫或是斯克里亚宾,或是柴可夫斯基(是所有俄国作曲家中性格最为复杂,最具多样性的一位)正好相反。
经典 <p style="text-indent:2em;">1940年他定居美国,在那教授指挥课程。他有关指挥技巧的理论被收 音:于《指挥家和指挥棒》(1950年)一书。</p >
唱片信息
曲目名称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
鲍罗丁 <p style="text-indent:B小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录音(尼科莱· 2em;"> 马尔科) 20世纪 在哥本哈根为HMV唱片公司录制了 量的曲目,后来又跟爱乐乐团合作,主要演奏俄国作曲家的曲目,他 指挥 家系列录音(尼 的普罗 莱·马尔科)菲耶夫的 交响曲 ,(2)是EMI公司的首次立体声录音。</p >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雪女郎》: (3)
<p style="text-indent:2em;">马尔 夫斯基:《胡桃夹子》:进行曲 于1956年迁至澳大利亚 糖果仙子舞曲,俄罗斯舞曲,中国舞曲 从此至1961年去世 芦笛舞 他再也没有录制任何 (4)目。</p >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作品第131号 (5)
海顿:G大调第92交响曲,"牛津" == 人物评价 ==
苏佩:《诗人与农夫》序曲 (7)
德沃夏克 <p style="text-indent:E小调第九交响曲 (8)2em;">尼科莱·马尔科作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和里亚朵夫的学生,被人们归为俄国流派的指挥家。所谓俄国流派就
尼尔森:《化妆舞会》序曲 (9)是指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敞露灵魂,不走极端,既不歇斯底里也不神经兮兮,相当清醒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目的在于在组织结构中寻求一种平衡。</p >
录音地点: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9),爱乐乐团(1-5, 7-8), 皇家丹麦乐团(6)/尼古拉·马尔科
<p style="text-indent:2em;"> 这就是俄国人,这与拉赫玛尼诺夫或是斯克里亚宾,或是柴可夫斯基(是所有俄国作曲家中性格最为复杂,最具多样性的一位)正好相反。</p >   === 经典录音 ===   === 唱片信息 ===  <p style="text-indent:2em;"> EMI 20世纪大指挥家系列(马尔科专集)</p >   <p style="text-indent:2em;">EMI CLASSICS CZS 5 75121 2 2CDs</p >   === 曲目名称 ===  <p style="text-indent:2em;">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p >  <p style="text-indent:2em;">鲍罗丁:B小调交响曲,(2)</p >   <p style="text-indent:2em;">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雪女郎》: (3)</p >   <p style="text-indent:2em;">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进行曲,糖果仙子舞曲,俄罗斯舞曲,中国舞曲,芦笛舞曲 (4)</p >   <p style="text-indent:2em;">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作品第131号 (5)</p >   <p style="text-indent:2em;"> 海顿:G大调第92交响曲,"牛津")</p >  <p style="text-indent:2em;"> 苏佩:《诗人与农夫》序曲 (7)</p >   <p style="text-indent:2em;">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 (8)</p >   <p style="text-indent:2em;">尼尔森:《化妆舞会》序曲 (9)</p >   <p style="text-indent:2em;"> 录音地点: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9),爱乐乐团(1-5, 7-8), 皇家丹麦乐团(6)/尼古拉·马尔科</p >   <p style="text-indent:2em;"> 录制日期:1947年9月26日(9),1953年月4月8日(5),1955年9月23日,1956年2月9-11日(4),1956年2月16-17日(8),1956年2月17日(1),1956年2月18日(7),1956年3月11日(3)</p >
3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