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代四大发明

增加 1,94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外文名''': Four Great Inventions
'''四大发明''':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及印刷术 四种
'''发明时间''': 中国古代
'''提出者''' :艾约瑟
|} ''' 四大发明 词条已锁定'''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 发明 影响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发明(4)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5%9B%9B%E5%A4%A7%E5%8F%91%E6%98%8E%E6%98%AF%E5%85%B3%E4%BA%8E%E4%B8%AD%E5%9B%BD%E7%A7%91%E5%AD%A6%E6%8A%80%E6%9C%AF%E5%8F%B2%E7%9A%84%E4%B8%80%E7%A7%8D%E8%A7%82%E7%82%B9%EF%BC%8C%E6%8C%87%E4%B8%AD%E5%9B%BD%E5%8F%A4%E4%BB%A3%E5%AF%B9%E4%B8%96%E7%95%8C%E5%85%B7%E6%9C%89%E5%BE%88%E5%A4%A7%E5%BD%B1%E5%93%8D%E7%9A%84%E9%80%A0%E7%BA%B8%E6%9C%AF%E3%80%81%E6%8C%87%E5%8D%97%E9%92%88%E3%80%81%E7%81%AB%E8%8D%AF%E5%8F%8A%E5%8D%B0%E5%88%B7%E6%9C%AF%E5%9B%9B%E7%A7%8D%E5%8F%91%E6%98%8E&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四种发明 ],百度文库 - wenku.baidu.com/v... - 2021-1-31</ref>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AD%A4%E4%B8%80%E8%AF%B4%E6%B3%95%E6%9C%80%E6%97%A9%E7%94%B1%E8%8B%B1%E5%9B%BD%E6%B1%89%E5%AD%A6%E5%AE%B6%E8%89%BE%E7%BA%A6%E7%91%9F%E6%8F%90%E5%87%BA%E5%B9%B6%E4%B8%BA%E5%90%8E%E6%9D%A5%E8%AE%B8%E5%A4%9A%E4%B8%AD%E5%9B%BD%E7%9A%84%E5%8E%86%E5%8F%B2%E5%AD%A6%E5%AE%B6%E6%89%80%E7%BB%A7%E6%89%BF&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网易订阅 - dy.163.com/a... - 2020-5-17 </ref> ,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6%99%AE%E9%81%8D%E8%AE%A4%E4%B8%BA%E8%BF%99%E5%9B%9B%E7%A7%8D%E5%8F%91%E6%98%8E%E5%AF%B9%E4%B8%AD%E5%9B%BD%E5%8F%A4%E4%BB%A3%E7%9A%84%E6%94%BF%E6%B2%BB%E3%80%81%E7%BB%8F%E6%B5%8E%E3%80%81%E6%96%87%E5%8C%96%E7%9A%84%E5%8F%91%E5%B1%95%E4%BA%A7%E7%94%9F%E4%BA%86%E5%B7%A8%E5%A4%A7%E7%9A%84%E6%8E%A8%E5%8A%A8%E4%BD%9C%E7%94%A8&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度知道 - zhidao.baidu.com/q... - 2019-10-9</ref> ,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ref>[1https://www.sogou.com/tx?query=%E4%B8%94%E8%BF%99%E4%BA%9B%E5%8F%91%E6%98%8E%E7%BB%8F%E7%94%B1%E5%90%84%E7%A7%8D%E9%80%94%E5%BE%84%E4%BC%A0%E8%87%B3%E8%A5%BF%E6%96%B9%EF%BC%8C%E5%AF%B9%E4%B8%96%E7%95%8C%E6%96%87%E6%98%8E%E5%8F%91%E5%B1%95%E5%8F%B2%E4%B9%9F%E4%BA%A7%E7%94%9F%E4%BA%86%E5%BE%88%E5%A4%A7%E7%9A%84%E5%BD%B1%E5%93%8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菁优网 - www.jyeoo.com/histo... - 2012-8-30 </ref>。
快速导航
四大发明
Four Great Inventions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影响
7发明意义
8词条图册
1 == 历史起源==
三大发明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尽管中华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四大发明的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学者,并在之后被中国人接受。
尽管中华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四大发明]]的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学者,并在之后被中国人接受<ref>[https://www.sogou.com/tx?query=%E5%A6%82%E5%9B%9B%E5%A4%A7%E7%BE%8E%E4%BA%BA%E3%80%81%E5%9B%9B%E5%A4%A7%E5%8F%A4%E5%85%B8%E5%B0%8F%E8%AF%B4%E3%80%81%E5%9B%9B%E4%B9%A6%E4%BA%94%E7%BB%8F%EF%BC%8C%E5%9B%9B%E5%A4%A7%E5%8F%91%E6%98%8E%E7%9A%84%E6%A6%82%E5%BF%B5%E5%8D%B4%E6%9D%A5%E6%BA%90%E4%BA%8E%E8%A5%BF%E6%96%B9%E5%AD%A6%E8%80%85%EF%BC%8C%E5%B9%B6%E5%9C%A8%E4%B9%8B%E5%90%8E%E8%A2%AB%E4%B8%AD%E5%9B%BD%E4%BA%BA%E6%8E%A5%E5%8F%97&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说、四书五经,四大发明的概念却来源于西方学者,并在之后被中国人接受],www.10qianwan.com/a... - 2020-9-26 - 快照</ref>。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 [[ 指南针 ]] )、 [[ 印刷术 ]] 和火药。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而后,在1861~186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 [[ 印刷术 ]] ——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恩格斯则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明确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 [[ 火药 ]]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 [[ 西班牙 ]] 传入欧洲。”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 四大发明===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 [[ 日本 ]] )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这个发明清单被后来的著名英国生 [[ 化学 ]] 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
2 == 指南发明==
简介
指南针前身——司南
指南针前身——司南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 [[ 北极 ]] ,利用这一性能可以   辨别方向。常用于 [[ 航海 ]] 、大地测量、旅行及 [[ 军事 ]] 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 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 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 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历史===“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关增建介绍,11世纪中叶时中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 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随后,文人学者们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结合当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提出各种指南针理论。例如, 最晚成书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逻辑: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 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南宋人的指南针原理,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只是围绕磁偏角现象,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这样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过该中心的那 条子午线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异等认为,一旦测量地点不在这条南北线上,指南针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针由大地方位系统决定,而偏角则由天体方位划 分系统所决定。关增建认为,这种说法“体现了传统指南针理论在阴阳感应学说和磁偏角的存在这一矛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迫”。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的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科技知识。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阴阳五行的作用不断淡化,力学 角度的分析不断增加,但吉尔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学理论连西方学界都没统一,更谈不上入主东土。传教士中,1658年抵华的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指南针理论最系统,但他认为决定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 南北两极本身,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而不像吉尔伯特认识到地球本身存在一个磁体。南怀仁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仍有学者用它解释指南针问题。而此时,清末来华的传教士 已开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学知识介绍给中国了。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 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 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宫中有一座门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 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 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汉武帝,并当场演示 由于生产劳动 [[汉武帝]]惊奇不已 人们接触了磁铁矿 龙心大悦 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 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 人们首先发现了 栾大利用 磁石 吸引铁 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 很大 新奇 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 玩意蒙骗 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汉武帝
历史“中国最早的 指南针 理论 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 是建立 圆底,可以放 阴阳五行学说基础 平滑的“地盘” 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 ‘感应说’。”关增建介绍,11世纪中叶 中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 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 勺柄就会 针的 方。古 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 称它 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 磁石之指 ……莫可原其理! 随后,文人学者们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 结合 时人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提出各种指南针理论。例如,最晚成书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逻辑: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古代印刷术</big> '''
|-
| [[File:古代四大发明3.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img.phb123.com/uploads/allimg/180502/27-1P502093031602.pn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KmbELjboLmLkElbYTkKIRmLkElbcTkKILmrELjbgRmLkEkLYTKVeRFUTiLEAElKJPxuRPxuQG0OV%2FzPs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3D_1894090102&query=%E5%8F%A4%E4%BB%A3%E5%9B%9B%E5%A4%A7%E5%8F%91%E6%98%8E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南宋人 指南针原理,仍认为 著作《韩非子》中就有: 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只是围绕磁偏角现象, 先王 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这样地表面必然有个中心,过该中心的那条子午线就是唯一的 北方向 以端朝夕 南宋人曾三异等认为,一旦测量地点不在这条南北线上,指南针所指向自然 少偏 端朝夕 。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 就是 针由大地 位系统决 ,而偏角则由天体 方位 划分系统所决定 的意思 关增建认为 《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 这种说法“体现 郑国人采玉时就带 传统指 针理论在阴阳感应学说和磁偏角的存在这一矛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窘迫” 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 春秋时代 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 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 指南针理论、地球学说以及相关科技知识。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 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 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 器具 过程中,阴阳五行的作用不断淡化,力学角 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 度的 分析不断增加,但吉尔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学理论连西方学界都没统一,更谈不上入主 天然磁石制成司南。 土。传教士中,1658年抵华的比利 耶稣会士南怀仁 指南针理论最系统,但 王充在 认为决定磁针指向 是地球的地理南北两极本身,理论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学的范围,而不像吉尔伯特认识到地球本身存在一个磁体。南怀仁理 著作《 衡》 国影响深远,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仍有学者用它解释指 对司 针问题。而此时,清末来华 传教士已开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学知识介绍给中国 形状和用法做 明确的记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 录。司南 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 用整块天然 磁石 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 》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 过琢磨制成勺型 《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 勺柄指南极 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 认为:“石是铁 使整个勺 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 重心恰好落到勺底 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 正中 不慈 勺置于光滑 石头就不能吸引了。”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地盘之中 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地盘外方内圆 宫中 四周刻 一座门是用磁石做 干支四维,合 ,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门吸住 二十四向 。这 个故事告诉我们, 样的设计是 代劳动 民很早就掌握 认真观察 磁学知识。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 许多自然界 时候相互排斥。人们都知道 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 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 现象 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火药</big> '''|-| [[File:古代四 ,积累了 发明4.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24/f778d69b9da941479ebaa11cc52feabc.gif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KmbELjboLmLkElbYTkKIRmLkElbcTkKILmrELjbgRmLkEkLYTKVeRFUTiLEAElKJPxuRPxuQG0OV%2FzPsGwOVF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3D_1894090102&query=%E5%8F%A4%E4%BB%A3%E5%9B%9B%E5%A4%A7%E5%8F%91%E6%98%8E 来自搜狗网 图片]]]|-|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align= light||}到了西汉 知识和经验 有一个名叫栾大 经过长期 方士,他利用磁石 研究才完成 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 。司南 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 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 极性 认识 相互位置, 实际应用。但司南也 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 许多缺陷 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 天然磁体 易找到 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
磁。所以司 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 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 性比较弱 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 而且它与 地盘 ”上并保持平衡 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 且可以自由 而难于 旋转 。当它静止 ,无法达到预期 时候,勺柄就会 效果 古人称它为“ 而且 司南 ”,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 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 应用 体积和重量 郑国人采玉时就 很不方便,这可能是 司南 以确保不迷失方向。长期未得到广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 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每块磁铁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极,另一头叫N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靠近地球北极的是S极,靠近地球南极的是N极,也正是因为地磁极和地理两级   不完全重合,才出现了地磁偏角现象。我们知道,同性磁极相斥,异性磁极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它的N极总是指向北方,S极总是指向南方。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候,中国已经用铁来制造农具了。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时候,就发现了磁铁,并且知道它能够吸铁。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他在 [[ 《梦溪笔谈》 ]] 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   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   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align= light|
|}
=== 装置方法===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漂浮法 [[ 指南针 ]] ——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指南针——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   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   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 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 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磁石吸铁是因为每块磁石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正极,另一头叫负极。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大磁铁,地球的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地球的北极是负磁极,地球南极为正磁极。根据同性磁极相 排斥,异性磁极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无论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它的正极总是指北,负极总是指南。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什么样子无法考证。《中国历史》课本插图──“司南”,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绘制的。这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 个模型是后 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 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 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 汉代地盘实物制成 性质 南北朝梁代 地盘是青铜做成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 ,内圆外方, 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 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 以保证勺体 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 ,磁 向的准确 很强,能吸引三 。中心圆外围依次布列八卦 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 天干 地支和 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 十八宿 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磁石吸铁是因为每块磁石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正极,另一头叫负极 计二十四个方位 人类居住 地盘中心 地球也 小勺 用整 天然 磁铁 磨成的 地球 磁铁 正极磨成司 北两头也有不同 磁极 长柄 勺头底部是半 的北极是负磁极 非常光滑。使用时先把 盘放平,再把司 极为正磁极。根据同性磁极相排斥 放在地盘中间 异性磁极相吸引的原理 用手拨动勺柄 拿一根可以自由 使它 转动 的磁针,无论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 它的正极总是指北,负极总是指 等到司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什么样子无法考证。《中国历史》课本插图──“司南”,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绘制的。这个模型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的汉代地盘实物制成的。地盘是青铜做成的,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证勺体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中心圆外围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二十四个方位。地盘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块的天然磁铁磨成的,磁铁的正极磨成司南的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时先把地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盘中间,用手拨动勺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 停下来,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这种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纪时仍在应用。
3 == 发明造纸== === 简介===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 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 源关系。 造纸术(也称蔡侯纸)蔡伦改进。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   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环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环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 中,深圳咸头岭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石拍,科学测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树皮布制作石拍,揭示出中国岭南地区是世界树皮布文化起源地。 研究证明树皮能通过拍打,做成像纸一样的载体,其存在可能已有数千年之久。树皮布在南中国很早已存在,东南亚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树皮纸的传统。
=== 方法===
在古代,埃及有纸草纸,欧洲有羊皮纸,中国历史上有丝絮纸和作书写用的缣帛纸和蔡侯纸,其中只有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业的发展及人类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其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研究,蔡伦造纸术的基本点,归纳起来就是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没有经过造纸基本步骤处理的纤维薄片,不具备纸的基本性能,就不能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概念上的纸。世界上最早的纸是埃及的纸莎草纸,而欧洲中世纪则普遍使用羊皮纸,这两种纸因为原料单一,改进余地有限,被使用复数种类材料的中国纸所取代。如今还有个别的地方还使用造纸术来造纸。
=== 历史沿革===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 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 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 人们都知道蔡伦造纸,实际上,在东汉蔡伦大规模造纸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并非否定蔡伦造纸之功,而是说蔡伦的造纸术并   非是突然之间的发明,它有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西汉时期出土的植物纤维纸,是蔡伦造纸的前身。蔡伦扩大了造纸原料的范围,破布、鱼网、树皮、麻头等都可以造纸,其中树皮造纸更是他的发明。他的造纸   工艺更为精细,造纸术到他这里,摆脱了纺织品附庸的地位——此前都是利用纺织之后抛弃的副产品来造纸的,蔡伦将造纸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工艺。
=== 推广===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2]。
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 历史沿革===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   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唐初的名医兼道士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 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初的 朝中期著 医兼 道士 孙思邈 清虚子, 在“ 丹经内 硫磺 火矾 法”中 记有 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 磺、 二两, 石各 二两, 研成粉 马兜铃三钱半。右为 末, 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 拌匀 。掘 一地 坑, 放锅子在坑里和 入药于罐内与 地平 ,四面都用土填实 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 将熟火 点着 块,弹子大 然后夹入锅 下放 把硫磺和硝石 烟渐 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他用马兜铃代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虚子,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 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虽然炼丹家知道硫、   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   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辽总兵毛文龙以登抚(袁可立)所遣管运参将黄胤恩、推官孟养志等发到粮饷并布疋、军器、火药等物,复蒙颁给敕印、旗牌,授以援辽总兵便宜行事,具谢恩。”
《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   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   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
推广
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作用,而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   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而黑火药作为爆炸药和推进剂,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被无烟火药、三硝基甲苯、苦味酸、季戊炸药、旋风炸药等新发明的炸药所取代。
5 == 发明印刷=== === 简介===
雕版印刷术: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 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唐朝金刚经的书法雕刻技术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印度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敦煌被发现。
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 尼佛经》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 该经内含 唐朝 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 已知 发达 早一般大小 黄金时期,许多道士参与 印刷 术的研发与创新 出版书籍 并在 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 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唐朝金刚经的书法雕刻 技术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印度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敦煌被发现。 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黄金时期,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 是雕版印刷术。 === 活字印刷术 ===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道家学者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
=== 木活字===
木活字
元代,著名道家学者、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中东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升首次创造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 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
它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纳乌曾于2000年10月发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亚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
6 == 外界影响== === 概述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十世纪五代时期的敦煌(时属归义军)壁画,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火枪和手榴弹的描绘。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火铳出土于中国黑龙江,制作年代为1288年,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
=== 造纸术影响===
早在西汉时,中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伦他曾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把他创造的这纸叫做“蔡侯纸”。从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以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印刷术的影响===
中国唐朝时期,人们把刻制印章从刻石上拓印文字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代留下的《金刚经》,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纪中期的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术得到普遍推广。中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11世纪以后由阿拉伯传的欧洲,12世纪左右传到埃及,随着造纸术的传播,纸张先后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树叶以及欧洲的羊皮等,引发了世界书写材料的巨大变革,14至15世纪欧洲开始流行印刷术。
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 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中世纪欧洲书写都用羊皮纸卷,并无“书籍”和“印刷”的概念。古腾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的蓝本。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法国历史学家路易·勒·罗伊,文学家米歇尔·德·蒙田等,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法国汉学家安田朴曾以“欧洲中心论欺骗行为的代表作:所谓古登堡可能是印刷术的发明人”为题,论证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来源于中国。([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 火药的影响===
中国在唐朝时期就已发明了火药,并最早用于军事。10世纪初的唐未,出现了火炮、火箭,宋时火器普遍用于战争。蒙古人从与宋、金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欧洲人大约于13世纪后期,又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知识,到14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战争中学到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欧洲城市市民反对君主专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恩格斯指出:“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 指南针的影响===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道家人士就已经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7 == 发明意义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以下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哪个===
{{#ev:youku| XMzM3NTE3MDg0NA}}
==参考来源==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