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袁同礼

增加 1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袁同礼
| 圖像 = [[File:T015157d107c9c86eec袁同礼3.webp.jpg|缩略图|center|[httpshttp://p1p3.sslso.qhmsgqhimgs1.com/drbdr/270_500_337__/t015157d107c9c86eect01edc45bab24c99dd3.jpg?size=300x405 原图链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064683/ 來自豆瓣网]]]
| 圖像說明 = 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
| 出生日期 = 1895年
| 職業 = 书馆学家、目录学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 永乐大典考 ]] 》</br>《 [[ 宋代 ]] 私家藏书概略》</br>《明代私家藏书概略》</br>《 [[ 中国音乐书举要 ]] 》</br>《清代私家藏书概略》。
}}
'''[[袁同礼]]'''(1895~1965)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字守和。河北[[徐水]]人。生于北京。191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2年任[[北平]]图书馆馆长。1949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工作。袁同礼在北平图书馆任馆长时,聘请一些专家,为该馆藏书、编目、书目等项业务打下基础。他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著有《[[永乐大典考]]》、《[[宋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中国音乐书举要]]》、《西文汉学书目》(英文本)等。 <ref>[http://www.library.hn.cn/tsgrwjs/tsgrwjs_ytl.htm 袁同礼], 湖南图书馆, </ref>
 
== 人物生平 ==
袁同礼,字守和,一八九五年生于中国北京。一九一六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加入[[清华园]]图书馆工作,一九一七年任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一九一八年当选为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一九二零年获奖学金赴美深造,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院攻读,一九二二年获文学士学位,翌年获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院图书馆学学士学位。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四年曾在[[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一年,也曾在巴黎古典学校学习和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任职。一九二四年底回国,任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并担任[[中华图书馆协会]]秘书。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任国立北京大学目录学和图书馆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九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八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和馆长,在任期内,建立了图书馆各种规章制度,开展图书馆业务并经图书馆工作分采访、编目、流通、参考等部门,广泛罗致人才,派员出国学习进修,创办馆刊,进行学术研究,编辑多种卡片目录,联目录和书目索引等,树立了中国现代图书馆之楷模,获得图书界和学术界的好评。一九四五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颁发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赴美定居,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任[[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编纂主任。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回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是书目提要编著人及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文献顾问。1957年至退休,一直在国会图书馆编目部工作,1965年2月因癌症卒于华盛顿。袁同礼在北平图书馆任馆长时,聘请一些专家,为该馆藏书、编目、书目等项业务打下基础。为中国图书馆事业颇多贡献,是新图书馆运动的主要活动家之一。对古代藏书深有研究,著有《[[永乐大典考]]》、《[[宋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三篇,史料翔实,对宋、明、清三代私人藏书家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多有精辟之论。赴美后,论述宏富,主要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目录]]》、《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西文汉学书目]]》、《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现代中国数学研究目录》、《中国留欧大陆各国博士论文目录》《新疆研究丛刊》、《中国美术学目录》等及论文数十篇。 <ref>[[:s:中国藏书家通典|李玉安 黄正雨 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f>
[[File:S4387325.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4387325.jpg 原图链接]]]
== 个人经历 ==
袁同礼找到美国驻中国大使詹森和上海总领事F.P.Lockhart寻求帮助,此二人都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此时北平图书馆已移址昆明,在日机轰炸时,被连续轰炸三次,长途转运,同样需要一笔经费,同样艰难,而且在当时那种轰炸环境下同样不保险。尤其是经费,当时大后方通胀日趋严重,长途搬迁而来的馆中学者及工作人员日子过得越来越难,连正常的工资也无法保证,同时日本人开始大量收买散落各地民间的文史资料和珍贵图书。精于此道的袁同礼充分认识到日本的用心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文化损失而试图购买,他向国民政府申请经费,没想到不断受到中央图书馆和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排挤和打压。此时教育部拿出80万美元分配国内各学术机关,西南联大及[[中央研究院]]各得35000美元,中央图书馆得10000美元,[[北平]]图书馆一开始分文没给,经过袁同礼致信据理力争,才给了1700美元,气得后来袁在给[[胡适]]信中大骂:这种分配“既毫无计划,而分配款项又系分赃性质。”向中基会申请购买图书费,中文购书费仅给6000元(国币,一美元可换30元国币),西文购书费由开始的国币50000元减为25000元。
[[File:S4387325.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img3.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4387325.jpg 原图链接]]]
1941年1月18日,胡适去[[国会图书馆]]拜会馆长麦克利什,联系北平图书馆善本书暂存之事。胡适答应他这些书运来后,允许国会图书馆全部摄影Micro-film,只不过请他一并摄影三份,一份由国会图书馆保留,另两份将来这些书运回时一并交还中国。麦克利什同意了。
为了防止出关时或运送过程中被日人劫获,[[胡适]]找到[[美国国务院]],告知这批书对中国人的重要,现国会图书馆已答应暂存,可在运送过程中“非美政府派人押护,方能免除危险”。同年2月1日,胡适又找到国会图书馆,请国会图书馆派人到上海帮助运送,麦克利什不同意,他认为万一接洽运送不成反而可能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但不管怎么样,国会图书馆同意暂存。袁同礼既没钱又没人,困难重重,胡适找来[[王重民]]和[[吴光清]]商议。商议的结果是,胡适自己掏钱,派王重民回去相机行事。[[File:T015157d107c9c86eec.jpg|缩略图|right|[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5157d107c9c86eec.jpg?size=300x405 原图链接]]]
同年2月2日,胡适为王重民写了好几封介绍信。2月3日,王重民出发。王重民4日在芝加哥等车时给胡适发去一信,因胡适此时又让王重民为他从[[商务印书馆]]再买一套百衲本《[[二十四史]]》、《[[丛书集成]]》,另国会图书馆也让他从商务印书馆为它买一批书来,所以王重民就想看能不能把这些书混入这些书箱中带出。6日王重民到达[[旧金山]]时,又发一信,对上述方案进行完善,在带这些书出关时, 如果给他一个国会图书馆代理人的头衔,“未必发生什么留难”,这就需要[[胡适]]去找麦克利什发一委任状寄回。同时他又担心万一走漏风声,“敌方特派内行人来检验”那就麻烦了。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