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3
次編輯
變更
革胡
,無編輯摘要
革胡本身有许多先天性不足之处,但仍有专业乐团在使用.一方面若不想采用西方的大提琴的话,中国值得使用的低音拉弦乐器实在不多.另一方面,革胡亦有比大提琴优胜的地方.有些指挥如关乃忠较偏爱使用革胡,认为中胡的音域不够低,因此中乐团的弦乐在中音与低音之间有很大的空隙.大提琴的音色有相当强的高次泛音,革胡则偏向中低音区的泛音.所以,当采用大提琴时,低音会脱离整个乐团自成一格,而中音的空隙仍然很大.革胡音色的特点就正好弥补了这个空隙,而且高次泛音较少,容易跑到乐团外面去.因此采用革胡才有可能做到弦乐的整体丰满性.(孙沛元 1994)他担任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时,致力于大型民族交响化作品的训练,他深知运用革胡,低音革胡能使整个民乐的演奏音响更为融合,并在乐队编制中确立革胡,低音革胡的牢固地位.(卞祖善2002) 笔者亦认为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的音色较难与其他中国弦乐器的音色融合.由于琴木与弦线材料,发声原理相异,它们的音色与二胡截然不同,与中,大阮的音色也无法适当的融合,容易造成整个乐团弦乐的音色不协同.其他的低音乐器如大马头琴,大琶琴与拉阮都是利用类似大提琴结构所做的乐器,音质较大提琴差,所以也就没有太多乐团采用.据笔者考证,当前只有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使用大马头琴与低音马头琴.它们的声音较为黯淡,似乎唯一的优点是减少了大提琴产生的冲突感.至于大胡与低胡,制作原理是把原有胡琴乐器按比例放大,把琴弦加粗及增长,再配以加大的琴筒.此方法在中胡上尚算可行,但用在大胡上却未能发出理想的声音,原因是胡琴是以单杆与共鸣体连接,传音能力有限,用在大胡上并不能发出良好的共鸣,在这方面革胡及低音革胡的确较为优秀。
中国低音拉弦乐器未发展完善是不争事实,若同意中乐团继续朝着"交响化"的道路进发,适当地引进外来乐器,也未为不可.现实是:若把中乐团的西洋乐器如定音鼓,各种西洋敲击乐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都摒弃掉,音色会相差很远,亦难以走上近几年来中国音乐家所追求中国民族乐队"交响化"的道路(按:但这种音色正是西方的音色)。另一权宜之计是视乎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乐器。例如当演奏高度需要弦乐器音色统一融和的时候,便使用革胡和低音革胡,当乐曲需要丰厚的低音时,便使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但长远来说,设计出一种专门为民族乐队所用的完善低音乐器是必须的。因为中国器乐合奏的"交响化"已成为大趋势,乐器的改革不得不跟随交响化的步伐. 关于中乐团中的低音乐器问题,向来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在各种中国研制成的低音拉弦乐器不完善的情况下,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家一直强调要有自己的民族乐器,因此不愿使用西洋低音拉弦乐器.但最讽刺的是,中乐团之所以需要低音拉弦乐器,就是因为受了西方传统音乐价值观的影响.问题在于中乐团的出现根本就是西洋交响乐团的翻版.若反对使用大提琴,那是否应先反对模仿西方的乐队编制模式 再深入探讨问题:中国合奏音乐应否按照西方交响乐团发展近几年来中国音乐无论在乐器,乐团,音准及美学概念上的发展,均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 1979 年在英国道林(Durham)的东方音乐节中,来自中国的音乐家的演出就被外国学者认为太现代化,太西化,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中国音乐".(余少华 2001:94)中国民族乐队这几十年来也跟随着西方的音乐价值观发展,似乎如今是时候反省,并尽可能寻求适合中国音乐文化的改进,而不是盲目的所谓。
=='''参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