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
次編輯
變更
蔣中正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蔣中正
| image = [[File:蔣中正.jpg|thumb|居中|[http://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38189 原圖連結]]]
| office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term_start = 1950年3月1日
'''蔣中正'''{{BD|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catIdx=C蔣}},[[幼名|原名]]瑞元,[[譜名]]周泰,[[訓名|學名]]志清<ref name=5上 />{{rp|15}} ,後改名中正,字介石<ref>{{cite book |author=梁世和 |chapter=〈導言 蔣介石與國學〉 |editor = 梁世和 編注 |title=《蔣介石講國學》 |year=2011 |publisher=河北人民出版社 |location=石家莊 |ISBN = 978-7-202-05730-8 |quote=名和字用典均出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辭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朱熹《周易本義》解釋說:「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ref>,浙江[[奉化]]人<ref name=石 >{{cite book |author=嚴如平 |chapter=〈蔣介石〉 |editors=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 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year=2011 |publisher =中華書局 |location=北京 |ISBN=978-710-10-7999-9 }}</ref>。[[中華民國|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ref name=事I >{{cite book |editor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title=《[[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year=1989 |ISBN=978-7-5000-0242-0 }}</ref>。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ref name="5下">{{cite book |authors=師永剛、張凡 編著 |title=《蔣介石:1887~1975.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華文出版社 |year=2011 |ISBN=978-750-75-3486-3 }}</ref>。此外歷任[[陸軍官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教[[新教]][[洗禮]]<ref name="生">{{cite book |author = 漆高儒 |title=《蔣經國的一生》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 = [[傳記文學出版社]] |ISBN = 9578506074 }}</ref>{{rp|187}}。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孙逝世后組织[[国民革命军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蔣领导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行宪|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中華民國总统]]。在[[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中興|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 家庭背景 ==
蔣自稱是[[後梁]][[明州 (开元)|明州]][[評事]][[蔣宗霸]]及[[宋代]][[光禄大夫]][[蔣浚明]]後人<ref>{{cite book |author=蔣介石 |chapter=〈先考系序〉 |title=《武嶺蔣氏宗譜》卷一 |location=南京 |date=1948-06-11 }}</ref>{{rp|2}}。曾祖父蔣祈增,字懷盛;祖父[[蔣斯千]],字玉表;父親[[蔣肇聰]],[[齋號]]肅庵,或字肅菴;母親[[王采玉|王-{采}-玉]]{{rp|70}}。父親蔣肇聰繼承祖業在奉化溪口鎮經營玉泰鹽鋪,於蔣八歲時去世<ref name=石 />{{rp|1461}}。蔣家的地產也包括:竹林、梯田茶園,讓蔣家當時成為溪口鎮的五大首富,但仍不算鄉紳等級<ref>Richard H. tawney, Land & Labor in China, p.40</ref>。據《[[蔣介石傳 (2013年)|蔣介石傳]]》作者嚴如平在浙江奉化實地考察並查閱有關史料,蔣家世清楚,曾有傳說蔣父是河南許昌縣衙師爺,蔣母先前嫁給許昌鄭氏,[[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蔣是出生在許昌之鄭三發子]]云云,不確{{rp|1461}}<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3_01/04/20781058_0.shtml |title=蒋介石不姓蒋实姓郑 真正籍贯在河南省许昌? |publisher=凤凰网历史 |date=2013-01-04 |accessdate=2014-10-15 }}</ref>。蔣由母親王采玉撫育成人,對母親頗為孝順{{rp|1461}}。1921年6月14日,蔣母親[[王采玉|王太夫人]]去世,蔣回家奔喪,孫中山派陳果夫作為個人代表參加葬禮,還親筆題「蔣母之墓」四個字{{rp|460}}。
=== 夫人及兒子 ===
蔣原有妻妾,1901年在家鄉同[[毛福梅]]結婚,1910年生[[蔣經國]]{{rp|1467}}。1921年毛福梅出為王采玉義女{{rp|187}}。1912年,蔣在上海納[[姚冶诚]]為[[側室|妾]]。1921年12月5日,蔣与[[陳潔如]]之婚禮在[[上海永安公司大樓]]裡之[[大東旅社]]舉行,[[張靜江]]是證婚人。1927年8月,陳潔如被哄退,離開上海前往美國<ref name=5下 />{{rp|168}}
=== 少年習文 ===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時,蔣生於浙江奉化[[武嶺]]溪口镇玉泰鹽舖樓上<ref name=5上 />{{rp|70}}。蔣五歲入塾,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蔣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
」及文史典籍10餘年,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熏陶<ref name=石 />{{rp|1461}}。通過報刊和其他信息之影響,蔣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尋出路<ref name=化 />{{rp|9}}。
=== 投筆從戎 ===
1906年4月東渡日本,肄業於[[東京]]清華學校,結識在警監學校學習之[[陳其美]],受到反清思想影響<ref name=石 />{{rp|1461-1462}}。蔣沒有像當時許多人那樣選擇理工及教育等和社會發展有關之科目,而是選擇這條和傳統中國文化人並不相契之道路<ref name=化 />{{rp|10-11}}。蔣试图就讀軍校,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到日本後,因非公費留學不能入軍校<ref name=傳1 >{{cite book |editor=[[王成斌]]等[[主編]] |title=《民國高級將領列傳》(1)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解放軍出版社]] |year=1998 |isbn=7506502615 }}</ref>{{rp|458}}。同年冬返回中國,翌年夏考入清政府開辦之通國陸軍速成學堂(即保定軍官學校前身),習炮兵<ref name=石 />{{rp|1462}}。
1908年春被選送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振武學校]]學軍事;隨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中国同盟會|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ref name=石 />{{rp|1462}}。1910年蔣與[[孫中山]]在日本會面<ref name=5上 />{{rp|120}}。蔣1910年11月從振武學校畢業時,其總成績在62名畢業生中,排名第55,倒數第八,不能算是優秀<ref name=月 >{{cite book |author=黃自進 |chapter=〈蔣介石在日本學習的一段歲月〉 |title=《阻力與助力之間:孫中山、蔣介石親日、抗日50年》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九州出版社 |year=2015 }}</ref>{{rp|53-84}}。1910年冬振武學校結業後<ref name=石 />{{rp|1462}},和張群編入[[高田市|高田]]炮兵[[第13師團 (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當[[軍官|士官]]候補生<ref name=傳1 />{{rp|458}},受到嚴格軍事訓練<ref name=石 />{{rp|1462}}。蔣分配至日軍野戰炮兵第19[[联队 (日本)|聯隊]]實習,倒是表現相當不錯<ref name=月 />{{rp|53-84}}。振武學堂是1903年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所創立之日本國立軍人養成學校,是為了預計進入陸軍士官學校,或陸軍戶山學校就讀之清國留學生,而特別設置之預備教育學校<ref name=這 >{{cite book |author=[[宮脇淳子]] |year=2015 |orig-year=2011 |title=《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 |location=[[新北市]] |publisher=八旗文化 |isbn=978-986-5842-66-6 }}</ref>{{rp|246}}。所學課程以軍事科目和[[日本語]]為主;高度軍事化教育,造成蔣強烈軍事化思維<ref name=化 />{{rp|13}} 。後來晉升[[上等兵]]<ref name=5上 />{{rp|79}}。1911年6月,晉升炮兵一等兵;8月,晉升炮兵伍長;若非因辛亥革命回國,12月蔣已確定晉升軍曹<ref name=月 />{{rp|53-84}}。蔣為將自己學歷作實,以捐會費為名,派其副官陳銘閣到北京[[米市胡同關帝廟|米市胡同]]南兵馬司,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同學會總會負責人劉宗紀,要他將蔣說成是日本士官學校第6期畢業,並捐款5萬[[大洋]]<ref>{{cite web |url=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59/12667706.html |author=彭紀 |title=孫中山蔣介石學歷也造假 |publisher=[[人民網]] |date=2010-09-08 }}</ref>。
=== 參與革命 ===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消息傳到日本,蔣和張群等即由[[长崎市|長崎]]乘趁日輪回中國,10月30日抵[[上海]];11月3日陳其美奪取上海,並為攻佔南京聚集力量<ref name=傳1 />{{rp|458}}。蔣奉陳其美委派,任敢死隊隊長,與[[王金發]]等人率領隊員百餘人赴杭州,參加11月4日光復浙江之役<ref name=石 />{{rp|1462}}。不久返回上海,任滬軍第五團團長<ref name=石 />{{rp|1462}}。蔣隶属第二师,師長[[黄郛]],旅長是[[張宗昌]]<ref name=傳1 />{{rp|458}}。時與滬軍都督陳其美、督署參謀長黃郛甚為相投,遂結為異姓兄弟<ref name=石 />{{rp|1462}}。蔣被認為是黨內有數之軍事人才<ref name=化 />{{rp|14}}。
1916年2月14日,蔣率黨人[[楊虎]]等襲取[[江陰]][[要塞]],五日後因內部叛變,同行者皆退出<ref name=史 />{{rp|34}}。6月初孫中山任命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任參謀長,難著成效;及袁氏暴斃,[[居正]]去北京,由[[許崇智]]代其職,呈請解散,蔣乃赴北京觀察政局,同年秋復回上海<ref name=史 />{{rp|34}}。蔣先後與張靜江、許崇智等人焚香換帖,結拜為異姓兄弟<ref name=石 />{{rp|1462}}。
=== 政壇崛起 ===
=== 黃埔軍校 ===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委蔣為[[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5上 />{{rp|138}}。2月6日,蔣設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於廣州南隄<ref name=史 />{{rp|51}}。一個月後,蔣辞职,开始发放遣散費;4月,孫批復蔣“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ref name=5上 />{{rp|138}}。4月9日,蔣對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講話,聲言「一定要仿傚俄國共產黨辦法」<ref>{{cite book |author=毛思誠 |title=《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第十冊 |year=1937 }}</ref>{{rp|12}},獲得蘇聯顧問之好感和信任<ref name=石 />{{rp|1464}}。4月21日,蔣返回广州<ref name=5上 />{{rp|139}}。同年夏,蔣到校視事,5月3日<ref name=史 />{{rp|51}}。蔣在軍校極力樹立校長權威,培植個人勢力,重用[[何應欽]]、[[王柏齡]]等人<ref name=石 />{{rp|1464}}。蔣把軍校師生編組成教導團,成為保衛南方政權和統一廣東根據地之一支武裝,於當年10月與工團軍、農民自衛軍等合力平定[[廣州商團事變|廣州商團武裝事變]]<ref name=石 />{{rp|1464}}。
=== 中山艦 ===
1925年2月,蔣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ref name=石 />{{rp|1464}}。6月,蔣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劉震寰]] <ref name=石 />{{rp|1464}}。8月20日,[[廖仲愷]]在廣州[[暗殺|被害]],國民政府組織「處理廖案特別委員會」,得到蘇聯顧問鮑羅廷信任和支持之蔣與[[汪精衛]]、許崇智為委員,被授予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處理廖案及時局<ref name=石 />{{rp|1464}}。8月24日,蔣當上廣州衛戍司令<ref name=傳1 />{{rp|462}}。蔣先支持汪精衛將胡漢民驅送出國,繼而又將握有軍權之許崇智迫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成為軍事實力首要人物<ref name=石 />{{rp|1464}}。蔣再次討伐陳炯明,將粵境叛軍全部肅清<ref name=石 />{{rp|1464}}。
1926年1月,蔣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向大會作軍事報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後又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ref name=石 />{{rp|1464}}。2月8日,蔣辭國民革命軍總監之職,2月9日再辭軍事委員會委員及廣州衛戍司令,汪精衛既不批准,亦不挽留<ref name=史 />{{rp|64}}。此時蔣以為汪精衛和蘇聯顧問某些舉措將削弱自己軍權,甚或被放逐蘇聯,乃於3月20日稱中山艦擅自行動密謀叛亂,宣佈廣州戒嚴,派兵逮捕海軍局代理局長、中國共產黨員[[李之龍]],包圍蘇聯顧問團住宅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衛隊和糾察隊槍支,製造「[[中山艦事件]]」<ref name=石 />{{rp|1464}}。
=== 對日正式宣戰 ===
=== 開羅會議 ===
[[約瑟夫·史迪威]]重一隅而忽略全局,與中國全面抗戰之戰略觀念不同,遂公開反抗蔣之命令<ref name=史 />{{rp|131}}。蔣對美國總統代表史迪威想要獲得指揮中國軍隊全權之要求予以拒絕,並迫使羅斯福改派[[魏德邁]]接替史迪威<ref name=石 />{{rp|1476}}。1943年6月24日,史氏因要求撤換杜聿明[[軍長]]不獲中國政府同意,乃不經預告,於二日後將中國戰區作戰之美國第十隊[[轟炸機]],全部調[[埃及]]助英軍作戰;其後史氏曾拒絕將租借法案下撥給中美商業組織之[[中國航空公司]]兩架運輸機轉交中國空軍,不肯向[[美國政府|華盛頓]]代轉中國前線500架飛機之作戰計劃,反對美軍1000桶飛機汽油之借用;史氏甚至要求擔任中國三軍統帥,美援武器直接援助中共,大為中國朝野所不滿<ref name=史 />{{rp|131}}。1945年1月28日,蔣、赫爾利、魏德邁應美國互通廣播公司之請,於是晚10時在重慶播講《[[中印公路]]開辟之意義》,蔣宣布命名該路為「史迪威公路」,以紀念史迪威將軍打通該路之努力<ref name=民 />{{rp|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