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
次編輯
變更
蔣中正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蔣中正
| office = {{ROC}}[[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
| term_start = 1950年3月1日
| term_end = 1975年4月5日
| predecessor1 =首任<br />'''自己'''([[國民政府主席]])
| successor1 = [[李宗仁]](代理)
| office2 = {{ROC-1928}} 第2、4任[[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 term_start2 = 1943年8月1日
| term_end2 = 1948年5月20日
| predecessor3 = [[譚延闓]]
| successor3 = [[林森]]<br />
| office4 = {{KMT}}[[中國國民黨主席|總裁]]
| term_start4 = 1938年4月1日
| term_end4 = 1975年4月5日
|successor4 = 職位廢除,改為主席<!--
-->{{Collapsed infobox section begin|其他主要職務}}
| office5 = {{ROC-1928}} 第2、5、7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
| term_start5 = 1939年12月11日
| term_end5 = 1945年6月25日
| predecessor7 = [[譚延闓]]
| successor7 = [[孫科]]
| office8 = {{ROC-1928}}[[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 term_start8 = 1931年12月15日
| term_end8 = 1946年5月31日
| predecessor8 = 首任
|successor8 = 職位廢除
| office9 = {{ROC}} 第11任[[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部部長]]
| term_start9 = 1941年12月27日
| term_end9 = 1942年10月30日
| predecessor9 = [[郭泰祺]]
| successor9 = [[宋子文]]
| office10 = {{Flagicon|ROC}}[[四川省政府]]第5任[[四川行政长官列表|主席]]
| term_start10 = 1939年9月
| term_end10 = 1940年11月
| successor10 = [[張群]]<!--
-->{{Collapsed infobox section end}}
| image = [[File: 蔣中正 肖像(上色).jpg|缩略图|居中|[http://m.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638189 原圖連結]]]| alt = 蔣中正官方照,半身畫像置中| caption = 蔣中正官方標準像
| english_name = Chiang Kai-Shek
| zi = 介石
| birth_place = {{QING-1862}}[[浙江省 (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镇 (宁波市)|溪口鎮]][[奉化蔣氏故居|玉泰鹽鋪]](今[[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75|04|05|1887|10|31}}
| death_place = {{ROC}}[[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官邸]]
| death_cause = 突發性[[心臟病]]
| resting_place = {{ROC}}[[桃园市]][[大溪区]][[慈湖陵寝]](未下葬)
| monuments = [[中正紀念堂]]| party = {{KMT}}中國國民黨
| otherparty = [[中华革命党]]<br />[[国民党 (1912年)|国民党]]<br />[[中国同盟会]]
| branch = {{Flagicon image|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國民革命軍]]<br>{{Flagicon|ROC}} [[中華民國國軍]]
| rank = [[File:General_Special_Class_rank_insignia_(ROC).svg|25px]] [[特級上將]]
| alma_mater =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br>[[日本士官學校]]預備學校[[东京振武学校]]
| organization = [[中國同盟會]]
| known_for = 首先反抗[[清朝|清王朝]],接著是[[民國軍閥|軍閥混戰]],而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最後是同中共軍隊內戰,蔣結束在大陸的統治並撤退來台<ref name="5下" />{{rp|265-266}}
| notable_works = 著有《西安半月記》、《[[s:中國之命運|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ref name="海" />{{rp|1587}}。
| relatives = 曾祖父 蔣祈增,祖父 [[蔣斯千]]
| family = [[蔣中正家族]](与[[孔宋家族]]政治联姻)
| footnotes =
}}
'''蔣中正'''{{BD|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catIdx=C蔣}},[[幼名|原名]]瑞元,[[譜名]]周泰,[[訓名|學名]]志清<ref name=5上 />{{rp|15}},後改名中正,字介石<ref>{{cite book |author=梁世和 |chapter=〈導言 蔣介石與國學〉 |editor = 梁世和 編注 |title=《蔣介石講國學》 |year=2011 |publisher=河北人民出版社 |location=石家莊 |ISBN = 978-7-202-05730-8 |quote=名和字用典均出自《[[易经]]·豫卦》……六二爻辭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朱熹《周易本義》解釋說:「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ref>{{rp|1-2}},浙江[[奉化]]人<ref name=石 >{{cite book |author=嚴如平 |chapter=〈蔣介石〉 |editors=李新、孫思白、朱信泉、趙利棟、嚴如平、宗志文、熊尚厚、婁獻閣 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人物傳》 |year=2011 |publisher =中華書局 |location=北京 |ISBN=978-710-10-7999-9 }}</ref>{{rp|1461}}。[[中華民國|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ref name=事I >{{cite book |editor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title=《[[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year=1989 |ISBN=978-7-5000-0242-0 }}</ref>{{rp|472}}。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ref name="5下">{{cite book |authors=師永剛、張凡 編著 |title=《蔣介石:1887~1975.下》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華文出版社 |year=2011 |ISBN=978-750-75-3486-3 }}</ref>{{rp|277}}。此外歷任[[陸軍官校|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傳1 />{{rp|456}}、[[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世界領導人之一,他參與領導及經歷20世紀[[東亞地區]]數項歷史事件,包含領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 家庭背景 ==
File:Family of young Chiang Kai-Shek.jpg|蒋介石(右)、元配毛福梅(左)、母親[[王采玉]](中)与蒋经国(前)
</gallery>
蔣自稱是[[後梁]][[明州 (开元)|明州]][[評事]][[蔣宗霸]]及[[宋代]][[光禄大夫]][[蔣浚明]]後人<ref>{{cite book |author=蔣介石 |chapter=〈先考系序〉 |title=《武嶺蔣氏宗譜》卷一 |location=南京 |date=1948-06-11 }}</ref>{{rp|2}}。曾祖父蔣祈增,字懷盛;祖父[[蔣斯千]],字玉表;父親[[蔣肇聰]],[[齋號]]肅庵,或字肅菴;母親[[王采玉|王-{采}-玉]]<ref name=5上 />{{rp|70}}。父親蔣肇聰繼承祖業在奉化溪口鎮經營玉泰鹽鋪,於蔣八歲時去世<ref name=石 />{{rp|1461}}。蔣家的地產也包括:竹林、梯田茶園,讓蔣家當時成為溪口鎮的五大首富,但仍不算鄉紳等級<ref>Richard H. tawney, Land & Labor in China, p.40</ref>。據《[[蔣介石傳 (2013年)|蔣介石傳]]》作者嚴如平在浙江奉化實地考察並查閱有關史料,蔣家世清楚,曾有傳說蔣父是河南許昌縣衙師爺,蔣母先前嫁給許昌鄭氏,[[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蔣是出生在許昌之鄭三發子]]云云,不確<ref name=石 />{{rp|1461}}<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3_01/04/20781058_0.shtml |title=蒋介石不姓蒋实姓郑 真正籍贯在河南省许昌? |publisher=凤凰网历史 |date=2013-01-04 |accessdate=2014-10-15 }}</ref>。蔣由母親王采玉撫育成人,對母親頗為孝順<ref name=石 />{{rp|1461}}。1921年6月14日,蔣母親[[王采玉|王太夫人]]去世,蔣回家奔喪,孫中山派陳果夫作為個人代表參加葬禮,還親筆題「蔣母之墓」四個字<ref name=傳1 />{{rp|460}}。
1927年,蔣赴日本向[[倪桂珍|宋太夫人]]面見求婚之際,9月28、29、30日,在上海《[[申報]]》,連續三天刊登「蔣中正啟事」申明單身<ref>{{cite web |url=http://www.timetw.com/9984.html |title=〈揭秘:宋美齡為何要放棄初戀最終嫁給蔣介石?〉 |publisher=時光網 |date=2015-07-21 }}</ref>。12月1日,蔣與[[宋美齡]]結婚<ref name=5下 />{{rp|276}},當天上海《申報》刊登兩則啟事,一是蔣宋聯姻,一是蔣之離婚聲明:「毛氏髮妻,早經仳離;姚陳二妾,本無契約。」<ref name=5下 />{{rp|29}}。結婚典禮先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進行,由[[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余日章|-{余}-日章]]證婚,隨後又在上海[[大華飯店]]舉行傳統婚禮,由[[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證婚<ref>{{cite web |url=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205396/14966788.html |title=宋美齡:世紀婚禮背后的政治與愛情 }}</ref>。
=== 少年習文 ===
File:Chiang Kaishek in Baoding Military Academy.jpg|1907年夏天蔣入保定軍校就讀
</gallery>
[[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午]]時,蔣生於浙江奉化[[武嶺]]溪口镇玉泰鹽舖樓上<ref name=5上 />{{rp|70}}。蔣五歲入塾,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蔣在私塾誦讀「四書」「五經 」及文史典籍10餘年,深受傳統文化思想熏陶<ref name=石 />{{rp|1461}}。通過報刊和其他信息之影響,蔣打算到外面世界去追尋出路<ref name=化 />{{rp|9}}。
1903年起,先後轉入奉化鳳麓學堂、寧波箭金公學、奉化龍津中學堂讀書,學習新知識<ref name=石 />{{rp|1461}}。青年和中年時期,蔣也讀過一些近代書刊<ref name=化 />{{rp|24}}。鳳麓學堂與龍津學堂是奉化兩所新辦學校,學堂開設英文、算學等新課,但教學重心仍在經史子集等舊學<ref>{{cite web |url=http://www.cksmh.gov.tw//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18&article_id=1950 |title=蔣十七歲就讀鳳麓學堂 }}</ref>。曾經在龍津中學堂擔任過蔣之英文教師[[董顯光]]回憶,蔣給他留下難忘印象,「是他每天搶着上海送到報紙的那種熱切期待的表情」<ref>{{cite book |title=《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自述》 |location=台北 |publisher=台灣新生報社 |year=1981}}</ref>{{rp|34}}<ref name=化 />{{rp|9}}。時值《[[辛丑條約]]》之後,清政府寙敗,民族危機嚴重,又因蔣喪父後家庭社會地位低微,乃決心出國學習軍事<ref name=石 />{{rp|1461}}。
1927年,蔣離開上海赴南京,4月11日發出「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之密令;4月12日蔣以調解「工人內訌」為名,解除工人糾察隊武裝;而此時正逢國民革命軍北伐之際,然而蘇聯代表鮑羅廷以及中共中央卻以“黨的力量在前,革命的力量在後”為理由意圖反對北伐;4月18日,蔣聯合胡漢民等人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政府對峙<ref name=石 />{{rp|1466}}。4月21日,軍事委員會自廣州遷移南京,[[寧漢分裂]]<ref name=史 />{{rp|69}}。四一二事件使國共反目,兩黨結下血海深仇;事件原因複雜,其中包括蔣和汪精衛爭奪領導權<ref name="彎" />,同時亦包括中共中央在北伐期間不斷滲透國民黨內部使部分右派黨員及將領不滿,並且無端於地方發起暴動、迫害其所謂的資產階級並掠奪其擁有合法財產等因素<ref name="周慧梅2013">{{cite book|author=周慧梅|title=民眾教育館與中國社會變遷|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1Qw99ZKrbEC&pg=PA30|date=2013-01-01|publisher=秀威出版|isbn=978-986-326-005-9|pages=30-31}}</ref>。
=== 二次北伐 ==={{main|國民革命軍北伐|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seealso|馮玉祥|閻錫山|白崇禧|蔡公時|張作霖}}1928年1月3日,蔣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ref name=職 />{{rp|382}}。蔣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對奉系軍閥北伐<ref name=石 />{{rp|1467}}。總司令部組織大綱規定「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得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ref name=八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 |authors=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 |title=《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ref>{{rp|228}}。蔣集中優勢兵力,專門攻擊奉魯軍薄弱環節山東地區;而在河北、山西一帶則採取守勢,只投放有限兵力,比張作霖之戰略步署略高一籌<ref>{{cite book |authors=徐徹、徐悦 |title=《張作霖傳》 |location=天津 |publisher=百花文藝出版社 |year=2004 |isbn=7-5306-3943-9 }}</ref>{{rp|391}}。 === 統一及訓政 ==={{seealso|東北易幟|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張學良}}1928年7月6日,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報告祭」;8月9日,蔣派[[方本仁]]到奉天,勸張學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ref name=傳1 />{{rp|470}}。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ref name=5上 />{{rp|189}}。12月29日,張通電「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蔣即電覆,南京政府宣布「統一告成」:「諸兄匡扶黨國,表示精神,無任佩慰!……願與諸公共策之。」<ref name=傳1 />{{rp|470}} === 中原大戰 ==={{main|蔣桂戰爭|中原大戰}}{{seealso|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Jiang Jieshi and Feng Yuxiang.jpg|馮玉祥與蔣File:Fengchiangyan-1-.jpg|[[馮玉祥]]、蔣與[[閻錫山]]。攝于1929年</gallery>1929年1月,蔣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召開全國編遣會議,對各派軍事首領委以高官,但奪掉他們兵權<ref name=石 />{{rp|1467}}。蔣用重兵進攻、分化瓦解等辦法戰勝對手<ref name=石 />{{rp|1467}}。 1930年5月爆發「中原大戰」,在蔣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兼施下,閻、馮軍在隴海鐵路、津浦鐵路相繼受挫,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揮師入關;8月汪精衛、陳公博改組派和鄒魯、謝持西山會議派聯合倒蔣,在北平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無疾而終<ref name=石 />{{rp|1467-1468}}。 === 二次下野 ==={{seealso|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胡漢民}}面 對 中國國民黨內部矛盾和紛爭,以及社會輿論強烈要求民主、法治,蔣在中國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上,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制定「訓政時期約法」,胡漢民反對;蔣於1931年2月28日將胡漢民軟禁於南京湯山,導致5月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另組「國民政府」<ref name=石 />{{rp|1468}}。6月,蔣任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ref name=職 />{{rp|574}}。此時, 日 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日軍迅速占領東北三省<ref name=石 />{{rp|1468}}。蔣迫於各方壓力,於12月15日再次辭職;一個月後,他利用政局不穩,和汪精衛在杭州舉行秘密會談,決定兩人合作,蔣主軍、汪主政<ref name=石 />{{rp|1468}}。 === 第一次國共內戰 ==={{main|第一次國共內戰|安內攘外|剿匪}}{{seealso|兩廣事變|一二八事變|李宗仁|閻錫山}}<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1933.jpg|蔣在江西,1933年</gallery>1930年7月23日,蔣發布《[[s: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書]]》<ref name=史 />{{rp|91}}。蔣還建立陳果夫、陳立夫CC系「中統」和黃埔系「軍統」,專事破壞中國共產黨,並防範中國國民黨內反蔣派系;他於9月密令取締「左聯」等團體;12月下令頒布《出版法》,查禁「宣傳共產主義」、「鼓吹階級鬥爭」之書籍<ref name=石 />{{rp|1469}}。在將各派系軍隊收編改組後,蔣即從1930年12月起,連續五次向中共根據地發動軍事「圍剿」,先後調動上百萬軍隊,並聘請外國軍事顧問,經過四年鏖戰,迫使紅軍退出江西、福建、湖北、河南、安徽等根據地長征<ref name=石 />{{rp|1468}}。 蔣一面在各根據地反覆「清剿」,一面命令西南地方軍隊堵截紅軍長征,借機「整理」西南諸省軍政,逐步掌握雲南、貴州、四川三省<ref name=石 />{{rp|1468}}。1932年3月18日,蔣就任委員長,並兼任[[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ref name=八 />{{rp|277}}。9月1日,軍政部航空學校 正式 更名為中央航空學校,蔣親自兼任校長<ref>{{cite web |title=空軍官校創校之經過 |url=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06.htm }}</ref>。 === 黃金十年 ==={{main|黃金十年 (中華民國)|新生活運動}}1934年2月,蔣發起「新生活運動」,謀求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號召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實踐「禮義廉恥」,來革新個人、改造社會、復興民族;蔣自任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會長,在全國各地建立分會推動,但收效甚微<ref name=石 />{{rp|1469}}。5月,蔣任航空委員會委員長<ref name=職 />{{rp|471}}。1935年11月1日,[[王亞樵]]集團剌客、晨光通訊社記者孫鳳嗚於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央黨部禮堂]]舉行之中國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剌蔣不成,汪精衛遇剌重傷<ref name=黑 />{{rp|102-104}}。12月30日,國民政府令蔣等47員分別給予[[雲麾勳章]]<ref name=相 >{{cite book |title=《八年抗戰中的國共真相》 |author=劉臺平 |publisher=風雲時代出版 |location=台北 |year=2015 }}</ref>{{rp|66}}。但是經濟之微弱增長遠遠趕不上日益龐大之軍費開支,財政入不敷支<ref name=石 />{{rp|1469}}。 === 抗戰建國 ==={{main|中國抗日戰爭}}{{seealso|重庆陪都时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台美關係|馮玉祥|特級上將|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長城抗戰|華北五省自治|綏遠抗戰|反圍剿戰爭|閩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區|中華共和國|長征|張學良|閻錫山}}1932年4月29日[[虹口公園爆炸案]],[[尹奉吉]]當場炸死[[河端貞次]],[[白川義則]]重傷而死,[[植田謙吉]]、[[重光葵]]炸斷腿,[[野村吉三郎]]炸瞎眼,蔣一改態度,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設置韓國人特別班等,積極支援[[韓國獨立運動]]<ref>{{cite web |url=http://china.joins.com/big5/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113250 |title=“尹奉吉之偉業永垂不朽” 蔣介石獻詩被公開 |date=2013-12-19 |quote=別順逆 辨是非 明大義 知生死 留正氣 在天地之間 取義成仁 永垂不朽 中國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蔣中正 }}</ref>。在[[國統區]]大批捕殺中國共產黨人士,查禁書籍;派宋子文去美國簽訂五千萬美元之棉麥貸款協定,實際上是謀取剿共之經濟支援<ref name=傳1 />{{rp|475}}。蔣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日實施「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先後同意簽訂淞滬、塘沽、何梅等一系列協定;他還阻撓馮玉祥組織察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抗禦日本,鎮壓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人發動之「[[福建事變]]」<ref name=石 />{{rp|1468}}。蔣推行聯保連坐法,要各户互相監視<ref name=石 />{{rp|1469}}。1934年11月7日,蔣在[[綏遠]]會見榮王、[[德王]]、潘王等蒙人與黨政人員,並對各主席和邊外將領指導一切<ref>{{cite book |author=羅敏 |chapter=〈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 |editor=呂芳上主編 |title=《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天地圖書 |year=2014 }}</ref>{{rp|366}}。 {{Wikisourceshas|報告西安事變始末|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二)}} === 西安事變 ==={{main|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KMT officials in the Xi'an Incident.jpg|西安事變時蔣與黨員合照</gallery>1936年春,蔣調集中央軍5個師入山西,準備打擊經過長征實際逃亡進入西北之共軍,同時也準備對日本侵犯綏遠有限度抵抗<ref name=八 />{{rp|493}}。蔣仍然想要武力「剿滅」工農紅軍,在西安成立[[剿匪總司令部]],自兼總司令,一再督飭張學良、楊虎城進兵陝北;張、楊「剿共」受挫,受抗日運動推動和中國共產黨表面抗日統一戰線影響,主張聯共抗日<ref name=石 />{{rp|1470}}。1936年冬,蔣趕到[[西安]],催逼張、楊出兵;張、楊反對繼續內戰,向蔣苦口極諫遭拒,乃發動「兵諫」,於12月12日晨將蔣扣押;後在中共和張、楊以及宋子文、宋美齡等多方面努力下,達成改組中國國民黨、國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協議<ref name=石 />{{rp|1470}}。蔣被迫接受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ref name=海 />{{rp|1587}}。12月25日,蔣由張陪同離開西安,到南京後扣押張,隨即軟禁;繼又迫楊辭職、出國,分化瓦解叛變之東北軍、西北軍,調往河南、安徽<ref name=石 />{{rp|1470}}。 === 二次國共合作 ==={{main|盧溝橋事變|淞滬戰役|廬山聲明}}<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廬山聲明.jpg|1937年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File:Chiang Kai-shek in full uniform.jpeg|蔣全身軍裝禮服標準像,1940年</gallery>迫於軍民要求抗日,蔣1937年1月5日下令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改設西安行營;先派顧祝同等,以後又親自與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人多次談判國共合作事宜<ref name=石 />{{rp|1470-1471}}。2月18日,蔣呈請中國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辭去本兼各職;全會決議:一、陝變張學良所提八項主張,不予置理;二、懇切慰留蔣<ref name=民 >{{cite book |editors=[[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title=《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location=北京 |publisher=[[中華書局]] |year=2011 |isbn=9787101079982 }}</ref>{{rp|5368}}。3月4日,蔣以禁煙總會總監名義通電全國,要求切實推行禁政,務期如限肅清煙毒<ref name=民 />{{rp|5378}}。3月25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准蔣辭國民政府委員職<ref name=民 />{{rp|5390}}。7月4日,廬山暑期訓練團第一期學員訓練開始<ref name=民 />{{rp|5461}}。7月蘆溝橋事變起,日本發動全面戰爭;蔣籌劃之抗戰各項準備工作遠未就緒,乃決定「不屈服、不擴大」,應付時局;在軍事上緊急部署,命令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即赴保定,「從速構築預定之國防線工事」,「堅持到底,處處固守」;同時調集九個師向石家莊、保定集中;7月17日,他在廬山發表談話;此時,蔣還企望蘆溝橋事件能就地和平解決,以犧牲局部換取全局之苟安,連續接見英、美、法、德國駐華使節,希望列國出面調停;蔣對宋哲元在北平於日方談判也「極度容忍」,沒有採取果斷措施及時調遣部隊增援,延誤戰機,使日軍入關輕易擊潰第二十九軍,而於7月29、30日佔領[[平津地區]];蔣急於取得各黨各派勢力合作和支持,在廬山、南京同周恩來等多次會談,同意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ref name=石 />{{rp|1471}}。8月12日,蔣在南京召開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得到各地各派軍事首領和中國共產黨代表支持和擁護,舉為陸海空軍大元帥<ref name=石 />{{rp|1472}}。8月16日,國防最高會議決議,由國民政府授權蔣為陸、海、空三軍大元帥,統帥全國陸海空三軍對日作戰;蔣以中日尚未 宣戰 ,不宜組織[[大本營]],只擴充軍事委員會編制,設第一至第六6個部及國家總動員設計委員會、後方勤務部、衛生勤務部等,另有管理部<ref name=民 />{{rp|5559}}。 1937年9月,蔣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親自指揮淞滬會戰,迅速調集73個師約40餘萬兵力(佔當時全國可調動兵力三分之一以上),在長江下游三角洲狹小地區[[陣地戰]],日軍死傷5萬餘人;期間蔣一直指望英、美各國出面制止戰爭,期待[[布魯塞爾]][[九國公約]]會議,但英、美等國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蘇聯於8月21日與中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並給予軍事貸款,派志願空軍助戰<ref name= 石 />{{rp|1472}}。政府既收編中共,中共中央於9月22日發表《[[共赴國難宣言]]》,願為徹底實現三民主義而奮鬥<ref name= 史 />{{rp|121}}。12月23日,日軍渡過黃河,擔任津浦路北段作戰指揮之[[韓復榘]]不戰而退,為穩住戰局和嚴肅軍紀,蔣將韓處決<ref name=石 />{{rp|1473}}。 === 對外和戰 ==={{seealso|南京保衛戰|南京大屠殺|近衛聲明|台兒莊會戰|三民主義青年團|國民參政會|花園口決堤事件|李宗仁|汪精衛政權}}日本在淞滬會戰後,展開誘降活動;1937年11月5日,蔣在南京會晤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聽取他轉述日本提出七項和談條件,表示願意以七項條件作為談判基礎;11月12日日軍直指南京,蔣調集共15個師約10餘萬人,統交[[唐生智]]守衛<ref name=石 />{{rp|1472-1473}}。11月20日,蔣宣佈[[遷都]][[重慶]],是為[[陪都]]<ref name=5上 />{{rp|40}}。 193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六十二次會議議決,兼行政院長蔣辭職照准<ref name=民 />{{rp|5725}}。3月29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国代表大会在重慶國民政府禮堂舉行開幕典禮<ref name=民 />{{rp|5789}};4月1日在武昌舉行第四次會議,決議:一、制定《抗戰建國綱領》;二、選舉蔣为中國國民黨总裁,汪精衛為副總裁;三、成立國民參政會;四、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ref name=民 />{{rp|5795-5796}}。 1938年3月至4月上旬,蔣曾親赴徐州督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籌劃作戰,[[台兒莊戰役]]大捷,擊敗日軍兩個精銳師團,殲敵萬人以上;嗣後日軍增調兵力占領徐州,趁勢沿隴海鐵路西進,直撲中原要地[[鄭州]],蔣下令於6月9日炸毁[[花園口決堤事件|花園口黃河大堤]],以洪水泛濫將日軍[[第14師團]]、[[第16師團]]及機械化部隊困陷其中,戰局暫告穩定,但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受淹地區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也受到嚴重損失;黃河決堤後,日軍沿大別山北麓和長江兩岸向武漢推進<ref name=石 />{{rp|1473-1474}}。日軍5月19日攻陷徐州<ref name=史 />{{rp|114}}。蔣重新部署武漢防務,以轉入山地與湖沼地區作戰為主,配置129個師及騎兵、炮兵等共約100萬兵力,以及海軍、空軍,層層進行陣地戰,盡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前後達4個多月,大小戰鬥數百次,迫使日軍前後投入40萬人以上,消耗軍力重大<ref name=石 />{{rp|1474}}。6月26日,馬當要塞失陷<ref name=民 />{{rp|5855}}。10月25日武漢失守,蔣於10月30日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表示要堅持抗戰到底<ref name=石 />{{rp|1474}}。12月,日本首相[[近衞文麿]]發表[[第三次近衛聲明|第三次對華聲明]],闡明日本政府同「新生的中國」調整關係總方針<ref name=民 />{{rp|5970}}。 === 內部對立 ==={{main|汪精衛政權|八路軍|皖南事變|新四軍}}<gallery widths="160px" heights="160px">File:Chiang_Soong_and_two_sons.jpg|蔣與宋美齡、蔣經國及蔣緯國留影,1940年代</gallery>此後,日本加強「政治謀略」攻勢,方針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蔣對於中國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等一批親日分子與日本方面秘密勾結談判「和平」之行徑,表示嚴正態度,於1939年元旦主持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將汪精衛開除出黨,嗣後並下令通緝<ref name=石 />{{rp|1474}}。1940年3月29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汪精衛政權]]<ref name=史 />{{rp|127}}。 1939年11月,中國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舉行第七次大會,確定蔣兼任行政院長,孔祥熙改任副院長<ref name=民 />{{rp|6151}}。蔣任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銀行聯合辦事總處主席<ref name=職 />{{rp|547}}。1940年11月15日,國民政府令:蔣請辭四川省政府主席兼職,派張群兼理<ref name= 民 />{{rp|6414}}。
1941年12月8日晨1時,日軍開始對美國[[檀香山]][[珍珠港事件|珍珠港偷襲]],同日炸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於是英國、加拿大、澳洲、荷蘭、美國等對日宣戰,美國並宣佈對德意兩國進入戰爭狀態;12月9日,國民政府正式佈告對日宣戰,並聲明對德、意立於戰爭狀態<ref name=史 />{{rp|128-129}}。12月27日,蔣兼理外交部部長<ref name=職 />{{rp|521}}。
=== 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14日,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ref name=海 />{{rp|3712}}。8月11日,美[[國務卿]][[詹姆斯·弗朗西斯·伯恩斯|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英、蘇經瑞士答覆日本,同意其要求,至8月14日[[昭和天皇|日本天皇]]遂頒佈[[无条件投降]]之《[[终战诏书|敕書]]》,8月15日國民政府接獲日本投降電文<ref name=史 />{{rp|146}}。在美國海、空軍運輸力量幫助下,蔣把長期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之國軍迅速運到南京、上海和華東、華北、華中各戰略要地;並派出大批官員到收復區接收資產<ref name=石 />{{rp|1477}}。
蔣自1972年起多病,於5月連任第五屆總統後,即任命蔣經國為行政院院長,將統治台灣實權交給兒子<ref name=石 />{{rp|1481}}。1975年4月4日,蔣以突發性[[心臟病]],於下午11時50分在臺北[[士林官邸]]逝世,當時告知[[嚴家淦]]及其他要員和家人到士林官邸瞻仰遺容<ref name=5下 />{{rp|254}}。蔣靈柩暫厝於台北市南60公里處[[桃園市|桃園縣]][[大溪區|大溪]][[慈湖陵寢|慈湖賓館]]正廳<ref name=5下 />{{rp|261}}。
== 軼事 ==
蒋早年由[[陳其美]]的帶領下,開始沈迷[[妓女|風塵]],爾後也多次前往[[妓院]]尋歡作樂,蔣曾在日記中多次記錄<ref name=5上 />{{rp|111}}。有一次蔣來不及等待整理就入房,結果看到床舖髒亂,最後「拂袖而去」<ref>{{cite book |author=杨天石 |title=《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 |location=香港 |publisher=[[三聯書店]] |date=2008-03-18 }}</ref>。
== 紀念 ==
蔣去世後,[[慈湖 (桃園)|慈湖]]及[[中正紀念堂]]設[[中華民國三軍儀隊]]站崗,蔣的逝世日期放假一天(与[[民族掃墓節]]同一天,之前並不放假)<ref>{{cite journal |journal=《臺灣文獻》季刊 |url=http://www.th.gov.tw/files/taiwan63_1/0631_6.pdf |format=PDF |title=〈民俗與政治:中國國民黨政權下的清明節再製(1912–2008)〉 |author=周俊宇 |volume=第63卷 |issue=第1期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18070305/http://www.th.gov.tw/files/taiwan63_1/0631_6.pdf |archivedate=2015-03-18 }}</ref>。當時政府規定行文必須[[挪抬]]稱他為「蔣公」,以示對蔣崇敬之意<ref name=代 />{{rp|486}}。
另外為紀念蔣過去於二戰後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寬容政策,日本乃建立中正神社。以蔣中正為主神,是附屬於[[愛知縣]]額田郡幸田町貴嶺宮的[[攝末社]]<ref>{{cite news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vp/detail_2011_11/29/10970916_0.shtml |title=日本爱知县中正神社:专为纪念蒋介石而建 |date=2011-11-29 |publisher=凤凰新媒体 }}</ref><ref>{{cite news |url=http://www.ntdtv.com/xtr/b5/2013/12/13/a1023333.html |title=日本人緣何給蔣介石建神社? |date=2013-12-12 |publisher=新唐人 }}</ref>。
== 参考文献 ==
{{Reflis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