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珉中

移除 6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人物简介==
'''<big>郑珉中</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男,汉族,字从易,晚号南郭琴叟。1923年生于北京,原籍福建闽侯,寄籍四川华阳。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生平 ==
'''<big>郑珉中</big>''' 原籍福建闽侯,寄籍四川华阳,1923年生于北京旧知识分子家庭。求学之时醉心于书画古琴,幼年临习汉魏碑帖。
<p style="text-indent:2em;"> ”1937 1937 至1939年,先后师从北京林彦博、丹阳汪蔼士学绘画,从王杏东、李浴星学古琴。 <p style="text-indent:2em;"> ”1940 1940 年,拜著名古琴家管平湖为师,就学四年,得管氏弹琴、鉴琴、修琴的琴学心得。 <p style="text-indent:2em;"> ”1947 1947 年秋再从溥雪斋学习书画。 <p style="text-indent:2em;"> ”1946 1946 年秋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与研究,曾任陈列组、历代艺术组、法书铭刻组、绘画组、铜器组、金石组、工艺组组长。 <p style="text-indent:2em;"> ”1953 1953 年、1961年他将家藏的瓷器57件、印章20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p style="text-indent:2em;"> ”1982 1982 年后,重点从事古琴、古砚的研究,先后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 <p style="text-indent:2em;"> ”20 20 世纪80年代中期调入研究室后,选择以古琴为专业进行研究,在二十年间发表了二十余篇琴论,对于古琴的产生与发展;古琴的断代与鉴定;古琴的制作与修复等方面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其中《论日本正仓院金银平文琴兼及我国的宝琴、素琴问题》一文获故宫博物院优秀论文二等奖。在书法、绘画、古砚方面的论文以争鸣为主,兼起拨乱反正的作用。 <p style="text-indent:2em;"> 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琴经历 ==
<p style="text-indent:2em;"> 郑珉中先生先后师从山东诸城派的王杏东,九襄派的李浴星、管平湖三位老师学琴,管先生对郑珉中说:“你要学,我可以教你。但有个条件,从现在起,三个月之内不要弹琴,把原来的全忘掉。这三个月中,每周到这儿来两次看我弹琴,听我教琴,听满三个月,我给你上课。” <p style="text-indent:2em;"> 三个月后,郑珉中跟管先生学了《静观吟》、《良宵引》、《平沙落雁》。管先生手把手地教弹、示范,郑先生这样跟管先生学了四年。管先生对他也给予厚望,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琴艺继承下来。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郑先生父亲去世,同年10月1日,他进入故宫负责建筑,由于生活变故,他家的房子也卖了,郑先生搬进了故宫东连房宿舍(故宫外景山前街)。下班后,同事们都在打牌,他就每天晚饭后,把学琴以来老师教的曲子从头到尾温习一遍,每曲弹三遍,一直坚持到1953年。
<p style="text-indent:2em;"> ”1947 1947 年,管平湖先生与张伯驹、王世襄、溥雪斋、杨葆之和郑珉中等人,创办了“北平琴学社”(1954年改称“北京古琴研究会”)。建国后,南方今虞琴社的查阜西先生组织了北京古琴会,郑先生也是会员。那时,他每天热衷于练琴,学过的古曲都抚得很娴熟,并常常参加各地的演出活动。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古琴有君子之德,“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一致。王世襄先生的夫人袁荃猷与王迪、郑珉中,皆为古琴大师管平湖的同门弟子。
==古琴鉴定==
<p style="text-indent:2em;"> 建国后,他被调到文献馆,1951年陈列部成立,就被从文献馆调到了陈列部。当时历代馆陈列里有唐琴两张、宋琴两张、元琴一张。唐琴“大圣遗音”,是当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检查时,王世襄先生在南库发现的它,郑珉中请管平湖先生把这张名琴修好。包括“大圣遗音”在内,故宫还有唐琴四张,其余各时代古琴四十多张。与琴有关的文物有珍贵的琴谱,明清家具中的琴桌,宋锦的琴套,工艺品的琴模型,另有各式观赏琴铜琴、铁琴、石琴等。
在陈列部时,他曾跟随王世襄、朱家溍二位先生从事文物陈列工作,1952年后负责文物陈列,以及陶瓷馆、绘画馆、历代艺术馆的现场布展及其他陈列工作。1953年中央文化部组织了全国音乐周,郑先生与同道琴友们在各地巡演了两个星期后。回到故宫陈列部后各种工作繁重,起就不再弹琴,也不去琴社学琴了。文革之后,老一代琴家多已离世,音协组织古琴活动时找到郑先生,当时他弹过的许多曲子也忘了,于是加紧练习,又找回了《平沙落雁》、《良宵引》、《归去来辞》等几个曲子。
<p style="text-indent:2em;"> ”20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他曾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旁听王逊先生 “中国美术史”课程,此时在唐兰先生领导下完成了“历代艺术综合陈列”,建成了“历代艺术馆”,并每年改陈一次。为了改陈工作的顺利开展,郑先生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旁听金维诺先生讲的“中国美术史”、阎文儒先生的“中国雕塑史”。这时故宫博物院收购的文物较多,他与其他专家一起鉴定这些东西,辨真伪,定去留,成为他此时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 ”20 20 世纪70年代,郑珉中先生开始对古琴作进一步的研究。经过大量艰苦工作之后,郑珉中先生第一次提出用标准器鉴定古琴的方法,并以私人收藏的几张古琴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张唐琴为例,写出了文物界第一篇关于鉴定唐琴真伪的文章——《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的问题》。在该文中,郑珉中先生明确指出唐琴具备的特点,列举了标准器,提出唐琴制作的风格、漆质断纹、音韵木质、腹款铭刻及其分期问题;论述了唐代雷氏琴制作的时期及作者,取材及工艺特点,音韵及传世雷琴;并提出旧琴后加腹款、琴款同时伪作与改变形制冒充古琴的几种作伪方法。郑先生指出,“大圣遗音”是中唐标准器;“飞泉”、“独幽”是晚唐标准器;“九霄环佩”是盛唐标准器,带四字腹款者为宫琴。此文的发表,澄清了古琴鉴定上的许多疑点、难点,成为古琴鉴定者的必读教材,同时奠定了郑珉中先生作为古琴鉴定家的权威地位。 <p style="text-indent:2em;"> 经过多年钻研,郑珉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古琴鉴定方法,推翻了一些以前确认的错误结论。1999年7月,天津国际拍卖公司拍卖过一件流传有绪的北宋年间古琴。这张名为“清角遗音”的古琴,原系古琴收藏家程子容先生旧藏,为程老先生生前自用,仲尼式,长129厘米,肩宽24厘米,尾宽19厘米,粟壳色漆,蛇腹,牛毛断纹,七弦十三玉徽,硬木轸足,背面龙池内题楷书“清角遗音大唐神龙二年制”。程子容是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弟子,收藏多种古琴。程先生1980年曾向国家捐赠唐代“飞泉”古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中国唐代四大名琴之一。郑珉中先生将这件“大唐神龙二年制”清角遗音琴,定为宋琴中的传世精品,一级文物。 <p style="text-indent:2em;"> 另一件私人藏宋代 “尧夫”琴,也是经他之手鉴定出来的。“尧夫”即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因隐居苏门山,后人称其为百源先生,卒谥康节。其才学为后世学者所崇仰。此琴虽不能肯定是邵康节先生所制,但琴上款字由他亲笔所书,可知是其监制无疑。如此名贤法物,在传世古琴中极为罕见。此琴仲尼式,通体髹黑漆,光洁如新,琴身发蛇腹断纹,微起剑峰,通长122.5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3.7厘米,琴额饰椭圆形白玉一块,小头、直顶、垂肩,造型优美。琴面圆厚,颇有形如筒瓦之势。琴背开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略微偏上,俱为枣木原装,周边棱色一致,腹内纳音殊不明显。钢弦,音雄浑,响钟磬之声。 腹款为“庆历元年尧夫制”。琴棋书画,琴为第一,可见古人对琴的钟爱程度,古琴不易保存,留存至今明以上的古琴十分少见。特别是品相完好,又有名士款的古琴,更是凤毛麟角。郑珉中先生以八字描述此琴:旷世名琴,弥足珍贵。 <p style="text-indent:2em;"> 由于找到了科学的鉴定方法,加之近半个世纪文物工作的经历和高超的古琴演奏水平,郑先生对一些古琴文物重新进行了鉴定。他对中日两国文博界早有定论的“金银平文”琴进行了重新鉴定,推翻了该琴原产我国,后流入日本的结论,在两国文博界引起震动。日方此前一直认为,该琴是从我国传至东瀛的,我国文物界也持此种观点。但郑先生认为,该琴是日本人仿制的中国琴,即真正的日本琴。他发表了数千字的长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文一出,先是引起了轰动,继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我国虽然因此“少”了一宝,但还原出了“金银平文”琴的真面目,也是中日两国文博界的一项收获。
==鉴古观今 ==
<p style="text-indent:2em;"> 他的古琴鉴定最初是从管先生那里学来的,当时北京修琴的人很少,如果古琴有了毛病多是找老师去修,所以管先生屋里挂满了琴,他就把它们一个个摘下来看。管先生就一一从旁指点。他就是这样触类旁通开始学习古琴鉴定的。并通过对“至德丙申”的“大圣遗音”、“太和丁未”的“独幽”、“贞观二年”的“飞泉”这三张琴的鉴赏,认为皆鸿宝也。经过研究,将这三张琴确定为唐琴标准器。找到了用标准器作为鉴定古琴较为科学的方法。
==琴音琴德==
<p style="text-indent:2em;"> 谈到琴音,郑珉中说,古琴音声深沉、浑厚、结实,有古朴、苍茫的神韵。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古琴音色可分为泛音、散音、按音。这三种琴音,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与中国文化的天、地、人相配。用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谓之“泛音”。泠如天籁,清脆高远,若隐若现,轻盈活泼,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泛音应用频繁,是古琴演奏的一大特点;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嘣嘣”的空弦音,谓之散音。深沉浑厚,如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谓之按音。特点是婉转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丰富细腻,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p style="text-indent:2em;"> 如一张琴低音浑厚,高音具金石之声,声音松透圆润,没有杂音,琴曲重在直透人心,即可认定为好琴。好琴的标准,往往依其音韵,重其表现力,一般对其音量放在第二位。这也表现出古琴对音质要求的严格,审美格调的高雅。因此琴界的先师们,总结出琴之九德。即理想的上乘好琴,应具备九条标准:奇——指琴的材质与音色皆轻松脆滑;古——指琴音淳和淡雅,有金石韵律;透——指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静——指琴音纯净,没有杂音;润——指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幽静;圆——指琴声浑然不散;清——指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匀——指琴七弦俱清圆,均匀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芳——指琴弹之愈久而声愈出。当然,象雷威所斫的“春雷”、“九霄环佩”那样九德兼优之琴,乃罕见珍品。通常来说,能具备诸德的琴就算好琴了。
==主要论著==
1,4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