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扬州大明寺

增加 50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扬州大明寺'''位于 [[ 江苏 ]] [[ 扬州 ]] 市区西北郊蜀岗。始建于 [[ 南朝 ]][[ 宋大明 ]] 年间(457-464年),故名。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建。有 [[ 山门 ]] [[ 天王殿 ]] [[ 大雄宝殿 ]] 等。
==寺院简介==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岗--瘦西湖风景区的蜀岗中峰。它依山面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
大明寺是 [[ 扬州 ]] 市现有历史最早的寺庙,也是全国重点寺庙。大明寺方丈能修告诉记者,清 [[ 咸丰 ]] 三年(1853),大明寺(时称“法净寺”)又一次毁于战火。至 [[ 同治 ]] 中兴时期,方有重建之举,所以今日所见大明寺的主体建筑,多为晚清风格。<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ec9abf0102wf0o.html 扬州千年古刹 大明寺] , 新浪网 2015-12-23 </ref>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 [[ 宋孝武帝 ]][[ 刘骏 ]] 大明年间(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故称“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其位于唐城之西,亦称“西寺”。唐时,栖灵塔毁于雷火,宋代重建,不久又毁。于后,寺名亦由栖灵寺复名大明寺。到了清代(1765年), [[ 乾隆 ]] 皇帝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敕名为“法净寺”。这样一直延续到一九八零年, [[ 鉴真大师 ]] 的塑像从 [[ 日本 ]] “回国探亲”,才得以恢复原名“大明寺”。
==鉴真药草园==
大明寺鉴真药草园分为“ [[ 寒苦园 ]] ”、“ [[ 温甘园 ]] ”、“ [[ 东渡园 ]] ”三个区域。栽培了近一百多种药用植物,并引进 [[ 日本 ]] 大和 [[ 当归 ]] [[ 黄连 ]] [[ 甘茶 ]] 等日本特产。
而且在 [[ 日本 ]] 岐埠市并建有鉴真药草园分园,成为终日两国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和临床应用的基地。
西苑芳圃亦称御苑芳圃,坐落于大明寺平山堂之西侧,初建于清 [[ 雍正 ]] 年间,后为迎接 [[ 乾隆 ]] 帝南巡陆续修建。乾隆元年(1736),扬州巨富光禄寺少卿 [[ 汪应庚 ]] 购地数十亩扩建劳圃,并重建平山堂。 [[ 乾隆 ]] 五年(1740),两淮灾荒, [[ 汪少卿 ]] 又独力捐赈,救活几十万饥民, [[ 汪应庚 ]] 美名传至朝廷,高宗尊呼“大勋卿”。乡民立汪应庚《 [[ 赈荒功德碑 ]] 》四石,惜今无存。汪应庚不断增修御苑,至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首次来扬时,劳圃已步步引人入胜。咸丰年间芳圃受兵燹毁损。同治、光绪年间有所修复,此后日渐凋零,只见古木藤萝,荒池怪石,凄凉景像使人感喟无穷。1951、1963、1979年均有修缮。1980年大修,1991年又经改建,现在的西苑芳圃,山水布局景色自然,新颜胜于旧貌。园中青松绿竹,层峦耸翠,
疏密有间,其形多样,风姿各有意境。园之中部一池清泓,碧波沦涟,池中有屿二处,大小不一,神色各异。环池四周,岗阜起伏,绿荫夹道,宛如深山幽谷。一年四季青山绿水,山明水秀,给人们一种美好的感受。御园之中景点甚多,所建楼、台、亭、阁,错落有致,繁简得当,相互掩映,目迷五色,令人襟怀爽畅,陶醉其间。
康熙御碑亭 亭四方形,单檐歇山,四周有廊,每壁皆饰以扇面形镂空花窗。此亭除东墙外其余三面均开门。亭内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 [[ 康熙 ]] 帝所题 [[ 杭州 ]][[ 灵隐寺 ]] 之五言诗。杭州之景何故立于扬州?试观高承爵著述,自可解谜。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第二次南巡,道经维扬,当时扬州知府 [[ 高承爵 ]] 系满洲正白旗人,其兄高天爵与帝甚密,高承爵奉旨先越江,后又随驾驻跸杭州。帝北归时,高承爵又送驾至山东滕县三公桥,在御舟中帝赐宸翰《灵隐》诗一首,并钦升高承爵为江南江苏按察使。高承爵于康熙己巳年(1689)三月十六于扬州大 明寺内立此碑。
乾隆御碑亭 亭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面敞饰,北墙嵌御碑三方。据《 [[ 重修平山堂欧阳文忠公祠 ]] 》碑刻记载,乾隆曾五次南巡维扬。 [[ 乾隆 ]] 每到扬州都要多次游览大明寺平山堂,每游一次都要写不少诗篇。据《 [[ 平山堂图志 ]] 》记载,乾隆宸翰共有三十八首,其中绝句三十一首。今在御园内陈列三块石碑。从三方御稗可看出 [[ 乾隆 ]] 的书法集柳公权、赵孟頫之精髓,笔法华实,美峻流畅,活而有力,是书法爱好者收藏的珍品。
第五泉 [[ 乾隆 ]] 御碑亭向南有一片梅林,梅林之南有一小池,称“上池”,池旁有 一风亭,亭为六角尖顶,面东有匾曰“待月亭”。亭前有一口深井,开挖于大明年间,古称“下院蜀蜀”。唐元和九年(814)状元张又新著有《 [[ 煎茶水记 ]] 》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 苏州 ]][[ 虎丘寺 ]] 水第三, [[ 丹阳 ]] [[ 观音寺 ]] 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 吴松江 ]] 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因此扬州大明泉水誉称第五泉。后因动荡,此井湮没。明僧沧溟和郡守王宗贯、卫使李铠于大明寺掘地复得此井,井内有残碑,上有“大明禅寺”数字。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于井旁立石,碑高二米,上书“第五泉”。三个大宇,字形丰腴壮丽。
天下第五泉 在芳圃中有清池一区,环池丘冈起伏,遍植古木翠竹,池中有一小屿,小屿之上建一方亭,乃1963年复建之“美泉亭”,造形别致。亭顶开有孔洞,光透亭中泉井,此泉古称“塔院西廊井”,开挖于唐代景福年间(892-893)。欧阳修知扬州时,曾在此建“美泉亭”。 [[ 苏东坡 ]] 知扬州时曾与发运使 [[ 端彦等 ]] 品尝塔院西廊井泉水与下院蜀井之泉水,品尝后以塔院西廊井之泉水为佳。后亭毁井亦埋没。乾隆二年(1737), [[ 汪应庚 ]] 凿池种栽莲花时发现此井,井围15尺,深20丈。井中得唐景福钱币数十文,又有古砖刻“殿司”二宇,塔院西廊井又复如初。蒋衡的老师王澎曾在雍正六年于无锡惠山书写过“天下第二泉”,为此高知府向七旬高龄的王澎请书“天下第五泉”。
王澎当时虽身患疾病,但仍欣然题书“天下第五泉”,其书挺拔清秀,不减往年之俊美。此后“塔院西廊井”誉称“天下第五泉”。高知府立石刻于寺内西园中,石刻刀法苍劲有力,刀锋明快。此石刻后移立于大明寺山门外西偏壁上,与东偏壁上的淮东第一观石刻两相对应。道光癸巳年(1833)初夏,王诚书“天下第五泉”小石刻一方,现立于美泉亭旁。
黄石假山 御园黄石假山共有二处,第一处称“上山”,位于第五泉之东侧。造形如狮于盘山图,山中叠有石屋两间,左室洞谷,右室悬崖,岩山倒挂。南麓叠有园门,飞峰横跨山涧,山顶一峰,构思精美怡人。 第二处堆叠之黄石假山,称“下山”,位于劳圃清池东部,曲洞临水而起,高五丈许,外峻内空,上下共分七层,通道盘旋,迂回曲折,时洞时天,时狭时阔。中部叠有空谷,谷形有方有长,有高有低,上建天桥,下筑通道。山顶峰峦起伏,山背悬崖峭壁,势如刀劈。假山石矶、石濑、石坡、石步,点缀天然。此假山是1963年利用园中旧石堆叠而成,系清代 [[ 乾隆 ]] 年间扬州叠石名家 [[ 王庭余 ]] 的后裔 [[ 王老七 ]] 所叠之佳作。其特点是假山宜真不便宜假,
宜整不宜碎,突出峰秀点,石纹仔细配。又道是真山似假则名,假山似真则绝,叠石散碎则假,峰多纹乱则碎。王老七遵循叠石要点,避免碎乱忌讳。所叠黄石假山气韵生动,奇雄异幻,秀丽多姿。
船厅 黄石假山西侧,由蹬道顺坡而下,越青石小桥而至汀屿。天下第五泉屿 北有浮突水面的清式画肪船厅三间,单檐歇山,西次间以短廊连接方阁。此船厅于1963年由城内迁来,在船厅之上环视风光,亭榭巧合,参差错落,池水波光,景树荷浮,回味无穷。
鹤冢 在第五泉东有“鹤冢”一座,依墙而筑。清 [[ 光绪 ]] 十九年(1893), [[ 徐星槎 ]] 曾 纵双鹤于平山堂前鹤池内。住待 [[ 星悟掸师 ]] 极为珍爱,任双鹤饮啄自适。后一鹤因足疾而毙,一鹤则巡绕哀鸣,绝食以殉。星悟深为感动,葬双鹤于此冢。并立碑曰“无意羽毛之族,尚有如此情义,而世有不如羽禽之道义,乃可悲可愧乎?”湘南李郁华攫《双鹤铭并叙》,并勒石嵌于大雄宝殿东廊南,文曰:“两淮副转运使星槎徐君,既茸治平山堂,纵双鹤其中,主僧星悟珍护之,俯仰池亭,饮啄自适。未几,一鹤病足毙,一鹤巡绕哀鸣,绝粒以殉。呜呼!义矣!星悟坎地而瘗之,并树碣其前,题曰:‘鹤冢’,而乞
余为之铭,铭曰:‘有鸟有鸟鸣在阴,翩然比翼怀好音。胡为羽化趾相寻,义不独生明素襟。露高松兮滴沉沉,琴夜月兮响喑喑。生并栖中中林,死同穴兮芳岑。相彼羽族兮而贞烈其心,世之不义愧斯禽’。”光绪乙未冬十月湘南李郁华果仙父撰并书铭文简洁感人,书法宗颜鲁公字体,其拓本从晚清至今成为著名碑帖。
听石山房 由鹤冢经康熙碑亭,沿山间石径斜路越过竹林折而向西,便是“听石山房”。山房南背山,北临水面,阔四楹,单檐歇山,此房1979年由城内“辛园”拆迁而来,俗称“柏木厅”。南首有假山一座,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山石磊磊,山峰高低错落,其形俊美。假山宽12米,高5米。 中部叠有空谷,并有通道两条。假山南部屏墙,风至而回北,传至山房即可听到山风刚劲,风擦壁如琴,风人穴如筒,风搏柱如钟击之声,风触各物,声各有异,奇音妙响,谓之“听石山房”。朝北厅前筑平台架于水上,是品茗观鱼佳处。游人至厅不仅可品尝五泉茶水,而且可以看到鱼跃争食妙趣横生之景。
楠木厅 遥对“柏木厅”之北丘,突起之处便是一座三开间清初时期的楠木厅,系1979年从城区南来观音庵内迁来,飞檐翘角、制作精细。大明寺为弘扬佛法,在楠木厅设“佛光艺术宝殿”,殿内供 [[ 释迦牟尼 ]] 成佛图和 [[ 弥勒佛 ]] 、药师佛、 [[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千手千眼观世音、 [[ 圣水观音 ]] 、普贤菩萨、 [[ 文殊菩萨 ]] 、地藏王菩萨、西方极乐世界图等,图像画面由七色光丝组成。佛像庄严慈悲,观后心情净化,有消灾奉善之神感。
石涛墓塔 石涛(1642-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石涛为其字,清画家。全州 (今广西全县)人,明靖江王 [[ 朱赞仪 ]] 十世孙。父 [[ 朱享嘉 ]] 因自称监国,被唐王 [[ 朱聿 ]] 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尚幼,被太监带走。后为僧,取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别号清湘陈人、大涤子、苦瓜和尚。早年云游四方,一边修佛,一边习画。曾居安徽宣城敬亭山,作画多以黄山为题材,为“黄山画派”的重要成员。 [[ 康熙 ]] 二十年(1681),迁居金陵,后又旅居京都,与著名画家王原祁等人交往甚密,艺术上获极大提高。晚年定居扬州,所画山水、
人物、花果、兰竹等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自创一格。其构思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均表现出他的风格。他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搜尽奇峰打草稿”,要“借古以开今”,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在当时画坛上独树一帜,为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其画风对后来“扬州八怪”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其代表作有《 [[ 十六阿罗应真图卷 ]] 》、《云山图》、《 [[ 泼墨山水卷 ]] 》等。并著有《 [[ 石涛画语录 ]] 》,以及后人所辑《 [[ 大涤子题画诗跋 ]] 》等。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万石园即以石涛和尚画稿叠置的。钱咏《 [[ 覆园丛话 ]] 》亦记有:
何园片石山房系缘于石涛和尚手稿。康熙四十六年, [[ 石涛 ]] 老死于杨州,葬于蜀冈隆庆寺后,其墓建于蜀冈平山堂后,无塔无碑。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原墓已湮没难寻。1953年,建纪念塔于“谷林堂”后,包契常题写“石涛和尚纪念塔”。塔阴由 [[ 李梅阁 ]] 题文:“石涛和尚画,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后,今已无考。爰补此塔,以志景仰。“文化大革命”中,纪念塔被毁。1980年,扬州市文管会拨款4000元,筹立石涛和尚墓塔和清代画家莲溪和尚墓塔,经多方收集,在平山乡征集
到旧塔四座,并修复齐全。1993年秧, 大明寺能修 法师立石涛墓塔于楠木厅北侧,同时,立莲溪和尚、能勤大和尚、瑞祥大和尚墓塔于其附近。
三部分组成。
[[ 欧阳修 ]] 简介 欧阳修 [[ 江西 ]][[ 吉水 ]] 人,生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卒干熙宁五年 (1072)。字永叔,别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天圣年间中进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 欧阳修 ]] 于庆历二年(1042),入京知 谏院谏官,参与 [[ 范仲淹 ]] 的“庆历新政”失败后遭贬谪,于庆历五年贬为滁州太守。 庆历八年知扬州。一年后,欧公于皇礻右元年(1049),以眼疾隐退,求移颖州(令安徽阜阳)。后仁宗对欧阳修被诬有所觉察,欧公于嘉礻右五年(1060)官至枢密副使(副宰相)。
平山堂 进入仙人旧馆,便是古风流溢的“平山堂”,此堂初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42岁的 [[ 欧阳修 ]] 初到杨州后,政务庞杂,应接尤多,但纲目不 乱,关心民瘼,秤击暴敛,深受百姓爱戴。欧公在公务之余,寄情干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数月而成。平山堂前筑石台,围以栏槛,欧公亲植柳树,时称“欧公柳”。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加之欧公内心所思,江南及各路诸才子,若可攀跻,寄此情于此景之中,故定堂名为“平山堂”。北檐下有清光绪二年(1876)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嘉佑八年(1063),山堂朽,工部郎中刁约领扬州事时重修山堂。封闭前庭,改制为行春台。南宋绍兴末年台圮,隆兴元年(1163)至嘉定三年(1210)多次兴毁。元代一度荒废。明万历年间,知府吴秀重建山堂。
[[ 康熙 ]] 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 [[ 汪懋麟 ]] 与太守 [[ 金长真 ]] 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 [[ 平山堂 ]] 》诗一首。 [[ 乾隆 ]] 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 [[ 重修平山堂 ]] 》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 今日之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今平山堂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 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 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韩琦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故清代彭玉麟有“放开眼界”之匾。 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令人流连往返。
欧阳文忠公祠 欧阳修知扬州时,民感其德,曾建生祠于“旧城”,岁久祠废,后移 于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盐运使曾 按宫廷藏本临摹 [[ 欧阳修 ]] 图像悬于壁间, [[ 咸丰 ]] 年间,祠毁于兵 。 [[ 光绪 ]] 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集族人白金五千余,以楠木重建今日之欧阳文忠公祠。祠堂面南五楹,九架梁,单檐 山,四周皆卷棚廊,挑角正檐,梁柱皆方,迎面装雕花隔们,次间后壁置落地雕花罩格。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此像于光绪五年九月由 [[ 欧阳修 ]] 裔孙 [[ 江苏 ]] 候补道 [[ 欧阳炳 ]] 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滁州醉翁亭欧公画像;石刻像上方由欧阳正墉临摹乾隆壬申年(1752)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由邗江著名石工 [[ 朱静斋 ]] 勒石,刀工精微,欧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之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欧公双足均向观者,栩栩如生世称神品。
[[File:扬州大明寺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轼56岁知扬州,八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为纪念恩师欧阳修建“谷林堂”,堂成后作五言诗曰: “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地秋风初。我来适雨过,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 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宋以后久不存。清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处建今之“谷林堂”并题额,方浚颐题联曰:“遗志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偕真赏,焚香酹酒,仙踪戾止弟从师。”额与联今无存。该堂坐北朝南,面阔五楹,七架梁,前后单步梁木构架,前廊置木栏,后为白粉墙,封檐封山。东山墙与大明寺大雄宝殿相连,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浅刻家黄汉候集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 [[ 赤壁夜游图 ]] 》,堂内陈设古朴典雅。
==栖灵宝塔==
[[ 隋文帝 ]][[ 仁寿 ]] 元年(601)于大明寺内建栖灵塔, 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塔内供奉佛骨,谓之佛祖即在此处。本焚僧大觉遗灵之言,故称“栖灵塔”。隋唐时期,扬州的政治经济发展甚快,已成为全国第三大都会,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唐代著名诗人 [[ 李白 ]] 、高适、 [[ 刘长卿 ]] 、刘禹锡、 [[ 白居易 ]] 等均曾登临栖灵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一代胜迹化为焦土。古往今来观光者无不感喟怅惘。
基础工程 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探亲”,谷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
业。1988年,大明寺方丈 [[ 瑞祥法师 ]] 在该寺东园选址重建栖灵塔并立奠基石,仪式隆重。端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主持大明寺工作,率众僧省吃俭用,募化资金,虔心操劳。于1993年8月27日开机钻探,12月7日正式动工打桩,工程桩柱36根,另有锚固桩9很。每根桩径为0.9米,桩深25米。不久栖灵塔将以空前之新貌展现于人间。
栖灵塔设计 能修法师欲以一流的风采,恢复当年栖灵塔之优峻,专请扬州市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塔身方形、平面为22米×22米,底层面积484平方米。 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4.00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20米、第二层6.30米、第三层6.20米、第四层6.15米、第五层6.10米、第六层6.05米、第七层6.00米、第八层5.95米、第九层8.50米,塔尖10.55米,总高度为70.00米。该塔设计气势雄伟,建成后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栖灵塔建筑总造价约在一千万元以上,大明寺为重建栖灵塔募化缘起,敬望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擅越,广种福田,共襄胜举,则功德无量矣!大明寺对募化一千元以上者,在栖灵塔塔廊立石留名。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