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65
次編輯
變更
中药学
,無編輯摘要
==综述==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 [[ 文化遗产 ]] 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 [[ 农业 ]] ,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的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而一种药,能治两种截然相反的病,这是一些中药奇特的地方。如: [[ 当归 ]] 能治月经过多或过少,五味子有升降血糖的双重作用,三七、白药兼有止血和活血作用等等。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 [[ 植物 ]] 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 [[ 文献 ]] 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 [[ 文化 ]] 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因古代劳动人民所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是植物,其中又以 [[ 草本植物 ]] 为多,故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几乎都称“本草”。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 [[ 南朝 ]] 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 陶弘景 ]] 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365种加进去,编撰成《本草经集注》。唐、宋时期, [[ 朝廷 ]] 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唐代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明代李时珍又著成《 [[ 本草纲目 ]] 》,该书52卷,共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这一巨著对中国医药学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中国的药物学,是一代代的后人不断丰富补充前人著作的结果。
关于中药学,它本身也叫汉族药学,它起源于古代 [[ 汉族 ]] ,并由古代汉族学者发展出来的,其本身的基本理论体系也形成于古代汉族,它属于汉族文化体系。
在中国 [[ 民族 ]] 医学中,除了有中(汉)药学之外,还有藏族药学、苗族药学、 [[ 傣族 ]] 药学、蒙古族药学、 [[ 维吾尔族 ]] 药学、朝鲜族药学等。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