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咸炘

增加 85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清光绪丙申年(1896)11月29日出生于成都纯化街"儒林第"祖宅。祖父刘沅,字止唐,父亲刘梖文,字子维,均为蜀中知名学者。''']]| 图像 =
[[File:刘咸炘1.jpg|缩略图||居右|[http://a3.att.hudong.com/71/08/01200000026896136353086316333.jpg 原图链接] [http://st.so.com/stu?a=list&imgkey=t01c10238892c21635f.jpg&keyword=%E5%88%98%E5%92%B8%E7%82%98&tp=shopping&srcsp=st_show 来自360搜索网]]]| 出生日期 = [[1896年11月29日]] 基本信息| 逝世日期 = [[1932年]] | 出生地点 = [[成都纯化街]]| 国籍 = [[ 国]]| 别名 = [[“宥斋”]]| 职业 = [[知 学者]]|主要成就 = [[校雠目录学;史学;善书法。]]|代表作品 = <ref>[[《汉书知意》]]</ref><ref>[[《太史公书知意》]]</ref>}}'''<big>'[[刘咸炘]]</big>''',[[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清光绪丙申年(1896)11月29日出生于成都纯化街"儒林第"祖宅。祖父刘沅,字止唐,父亲刘梖文,字子维,均为蜀中知名学者。]]
别名宥斋[[==人物介绍==]]
国籍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清光绪丙申年(1896)11月29日出生于成都纯化街"[[儒林第]]"祖宅。祖父刘沅,字止唐,父亲刘梖文,字子维,均为蜀 知名学者。刘咸炘五六岁时,先后从兄咸荥和父亲学习。9岁时,更加笃学好问,每天读书达数十册。
出生地成都纯化街[[==人物贡献==]]
1914年,他18岁,其父卒。乃就从兄[[刘咸焌]]受业,开始研究古文的格调并详细研究班固的[[《汉书》]],随后又研读章实斋的[[《文史通义》]],于是更知道著述体例综合的原则。22岁时,写成《汉书知意》四卷。是书于昔人讥评班固之语,纠辨甚详,发明[[《汉书》]]的义例甚有创见,这是他史学评论的开始。后来,[[《太史公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三部书,都是照此书体例写成的。1916年后,[[任尚友]]书塾塾师。尚友书塾是刘成焌创办的,成立于1918年,前身为明德书塾,地址在纯化街延庆寺内,是解放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当时,刘咸焌任塾长。教学课程和书塾章程则完全由[[刘咸炘]]制定,分幼学、少学两个班,学 数百人。又设有研究班,从少学中考取成绩优异者肄业。从开办到1932年先生逝世,此15年为蓬勃发展时 1896年11月29日,有《尚友书塾学报》刊行,造就不少国学人材。
先生的读书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作札记零条,15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记,20岁前所读的书,都有札记。每阅一部书,即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者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的几个字,多的到数百字。他遗留的中西藏书有23000多册,现藏四川省图书馆。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任尚友书塾塾师后,遍翻我国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书籍,旁及欧美的译本,阅读勤奋,识见锐敏,综贯会通,写下精辟的论文,继乃会集成专书。如[[《中书》]]、[[《左书》]]、[[《内书》]]、[[《外书》]]、[[《右书》]]就是这样写成定编的。他曾说:"我现在的著作,还很粗率,将来尚需按学之系统,删繁就简,纳支入干,化数小种为大种",不幸他早 世日期1932年,这个志愿没有完成。他在30岁时,写了一篇[[《宥斋自述》]],文中说:"吾之学,[[《论语》]]所谓学文也。学文者,知之学也,所知者,事物之理也。所从出者,家学祖考槐轩先生,私淑章实斋先生也。槐轩言道,实斋言器;槐轩之言,总于辨先天与后天,实斋之言,总于辨统与类。凡事物之理,无过同与异,知者,知此而已。先天与统同也,后天与类异也。槐轩明先天而略于后天,实斋不知先天,虽亦言统,止明类而已。又止详文史之本体,而略文史之所载,所载广矣,皆人事之异也。吾所究印在此。故槐轩言同,吾言异;槐轩言一,吾言两;槐轩言先天,吾言后天,槐轩富本,吾言末而已。实斋名此曰'史学',吾则名之曰'人事学'。其范围详于《一事论》中,而最重者为遗传、土风,时风,要之为气质与风俗而已。"这段文章叙述他的学术宗旨,简要明白。
主要成就 先生治学,先从 校雠目录学; 入手,着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他说:"原理方法,得之章先生实斋,首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以公统私。其识之广大圆通,皆从浙东学术而来。所谓校雠者,乃一学术方法之名称,以此二字代表读书辨体知类之法而已。"他留心于史学的研究,扩充章实斋。"六经皆史"的论点,深入发挥。他说:"吾之学,其对象一言以蔽之,曰 。此 ;善 以明事理为目的,观事理必于史。所谓史,不仅指纪传、编年各史,经 亦包括在内。子之言理,亦从史出,周秦诸子,无非史学而已。横说则谓之社会科学,纵说则谓之史学,质说、括说则谓之人事学。"又说:"能知[[《尚书》]]、[[《春秋》]]、纪传三者嬗变之故,即可窥史迹之变化交互。必有变化交互之史,乃能文如其事,而史之良者,尤在能推见至隐,原始察终。后世史家重朝政而轻民风,详实事而略大势,史识所以狭也。"他对地方志特别重视,认为地方志有自己的精神、体例,与国史不同。他说:"一代有一代之时风,一方有一方之土俗,一纵一横,各具面目,史志之作,所以明此也。国史纪注之上,更有撰述,撰述之上,更有贯通之识,为文之主而存于文外。自章先生出而撰述之道大明,贯通之识,亦有端绪,惟方 则粗有记注之法。章先生所撰,诚撰述矣,而贯通之识,仍未之见。"为了实践他的论点,于是写了一部《蜀诵》,用政事、土俗贯通立论,叙述四川地方史古今变迁的大势。他这种识见,比章实斋更进一步
代表作品《汉书知意》《太史公书知意》他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别具卓识,推崇孔丘、孟轲,认为孔、孟的根源是老聃,老聃为[[孔子]]所师。他衡量诸子学说,用儒家的"用中",道家的"观变",评定诸子的纯正与驳杂。他说:"诸子之学有二类,一日人道,二日群理。人道论为人之本而究及宇宙,群理则止及治群之术而泛及政事。如道家、儒家皆主人道,而墨翟、商鞅则惟及群理。"
他喜欢评论文学,主张写文章要先有内容,然后讲求形式。他所处的时代在本世纪初到30年代,当时写古文的人,多承清来文士的习惯与风格,摹仿唐宋八家或者高谈汉、魏、南北朝八代的文体,写作文章,俗调庸腔,浅陋已甚,文 鉴泉的用途日趋狭隘,于是他写了一篇《辞派图说》来批评这种风尚。文中说:"文集盛于东汉。[[东汉作者皆工词赋,承子政(刘向)之法而加枚(皋)、邹(阳)、东方(朔)、司马(相如)之辞采,施之诸文,乃成东汉之体]]。剪裁齐整,[[下开魏、晋,齐、梁,艺盛辞浓、文质彬彬。远祖荀(卿)、屈(原),近称子政,大家如班(固)、蔡(邕)、曹(植)、陆(机),所谓不分骈散之古文也。能择数家而熟玩之,即可俯视一切]]。然必先具子,史之识乃能探文辞之妙"。更值得提出的,就是他对白话文评价。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后,提倡写白话文,当时复古守旧的人,皆持反对意见。先生认为这些意见是错误的,于是写《白话文平议》来纠正。1924年先生还用白话文写著作,如短篇故事[[《瞽叟杀人》]]、[[《孟子齐宣王章说话》]]、宣讲本[[《该吃陈饭》]]、白话翻译[[《梦溪笔谈·杜五郎》]]等及其他白话文,集成一册,名[[《说好话》]]。可惜这些文章后来散失,没有刊行。
目录1人物介绍2人物贡献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刘咸炘他论诗的主要著作有[[《诗系》]]7篇,叙例说:"钟氏[[《诗品》]],根据[[《诗》]]、[[《骚》]],扢扬文质。探源循[[《七略]]》之法,立统以三系(1896~1932小雅、国风、楚辞) 为归。观其力杜险俗,举鲍照为滥觞;高标极界 字鉴泉 附阮籍于小雅,岂徒以评品片言取称隽永哉!宋世既疑其义驳,明人徒取其词工 别号宥 会稽章实 独称为有本之学,而不解其说,但付阙如 清光绪丙申年(1896)11月29日出生 学士虽或征引,徒资谈助,无能识其旨归,得其条理,盖诗道之湮久矣!蒙窃不自揆,发明三系之说,立以为统,和合顾宁人、张翰风、王而农三家之说,穷源竟委,上起于汉,下断 成都纯化街唐,宋以后虽略,不无偏畸,但所标大旨,则仍相同。" 儒林第可见他的主张,是强调诗要有内容,不专尚辞藻的。他又写了一本[[《诗初学》]],序中说" 祖宅。祖父刘沅 诗以言志 字止 以来之诗,十九皆非真诗,故诗不可轻作,诗以陶情 父亲刘梖文 故诗不可不读;劳者有一歌,苟无以范其情 字子维 恐渐流于邪僻 均为蜀中知名 故诗不可不 刘咸炘五六 不轻作乃可作。有蒙求问我下手之阶,则无以应也。前 撰《诗系》成 先后从兄咸荥和 于故纸中捡得大 手书曰:'古诗甚多,难以尽读,将古诗十九首缓缓读完,复选白乐天等浅显古诗与读,便令其 习。9岁时 作可也'。私幸主张宗风,不背先训,因复本此意,选录一目 更加笃 以授初学"。这是他教初 入门的 办法 每天读书达数十册 对青年是有用的
折叠编辑 他又善书法,15岁时就以方法教人,尤精篆书与隶书。他写了一 段人物贡献1914年 论书法的专著[[《弄翰馀渖》]],提出"华夏艺术,书画并重 他18岁 而书之变化尤多"。"书之多变诗文同 父卒 派别风势亦可以论诗文者论之" 乃就从兄刘咸焌受业 慨叹"画学有史,而书学无史,画科盛行 开始研究古文的格调并详细研究班固 而书科不盛"。主张写书法史。书中对包慎伯 的《 汉书 艺舟双楫 》, 随后又研读章实斋 康有为 的《 文史通义 广艺舟双楫 》, 于是更知道著述体例综合 叶鞠裳和翁潭溪 原则。22岁时 尊尚唐碑 写成《汉书知 皆提出纠正与补充 》四卷 对大篆,小篆、分 于昔人讥评班固之语 纠辨甚详 隶书 真书.草书、行书的 明《汉 展变化,都有精辟的论述。并且对历代 法家如魏晋 义例甚有创见 钟繇、卫恒、王羲之 这是他史学评论 唐代 开始。后来 颜真卿.欧阳询 《太史 褚遂良、虞世南、柳 书知意》 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 《后汉书知意》 米芾 《三国志知意》三部书 蔡襄 都是照此书体例写成 元明 。1916年后 赵孟頫、董其昌、文衡山 任尚友书塾塾师。尚友书塾是 清代的邓完白、何子贞、伊墨卿、包世臣、王文治、 成焌创办 石庵等,以及近代 吴昌硕也有评论 成立于1918年 不主张一家之言 前身为明德书塾 详论各家的得失。提出"凡文字一代自有一代之风气 地址在纯化街延庆寺内 举全风气而论高下 是解放前成都最 则此代有不如彼代者。而一风气中亦自 名的书塾 高下,高风气中之下者,或不如下风气中之高者 当时 此风气与彼风气之高下 刘咸焌任塾长 未易确定 教学课程和书塾章程 若各风气中之高者, 完全 可以普遍之价值定之,此论艺术者之所同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固无 刘咸炘制定 比较高下]]。即同一诗也 分幼学 必谓六朝诗胜唐 少学两个班 唐诗胜宋 学生数百人 亦巳非通确之论 又设 即使通确,六朝亦自 研究班 恶诗 从少学中考取成绩优异者肄业。从开办到1932年先生逝世 举六朝恶诗以加诸唐佳作之上 此15年 蓬勃发展时期 通耶?论诗文者多蔽于是 有《尚友 塾学报》刊行 亦然"。他这种见解 造就不少国学人材 是很卓绝的
先生 著述很多,计已成书 共236部,475卷,总名[[《推十 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 初作札记零条,15岁时读《文心雕龙》才大胆作札记,20岁前所读 已刻印 书,都 札记。每阅一部书 十之七八 即置一札记本,写心得于上,或者在书眉上用朱、墨笔加校语、评语、批语、识语,短 其余 几个字 手稿 多的到数百字。他遗留的中西藏书有23000多册 有些散失了 有些 存于 四川省图书馆。 每册书中的书眉、副页上都有批注。任尚友书塾塾师后,遍翻我国经、史、子、集四部的主要书籍,旁及欧美的译本,阅读勤奋,识见锐敏,综贯会通,写下精辟的论文,继乃会集成专书。如《中书》、《左书》、《内书》、《外书》、《右书》就是这样写成定编的。他曾说:" 我现在的著作,还很粗率,将来尚需按学之系统,删繁就简,纳支入干,化数小种为大种推十" ,不幸他早逝,这个志愿没有完成。他在30岁时,写了一篇《宥斋自述》,文中说:"吾之学,《论语》所谓学文也。学文者,知之学也,所知者,事物之理也。所从出者,家学祖考槐轩 先生 ,私淑章实斋先生也。槐轩言道,实斋言器;槐轩之言,总于辨先天与后天,实斋之言,总于辨统与类。凡事物之理,无过同与异,知者,知此而已。先天与统同也,后天与类异也。槐轩明先天而略于后天,实斋不知先天,虽亦言统,止明类而已。又止详文史之本体,而略文史之所载,所载广矣,皆人事之异也。吾所究印在此。故槐轩言同,吾言异;槐轩言一,吾言两;槐轩言先天,吾言后天,槐轩富本,吾言末而已。实 此曰'史学',吾则名之曰'人事学' 其范围详于 兹将 一事论 推十书 中,而最重者为遗传、土风,时风, 之为气质与风俗而已。"这段文章叙 部分分 他的学术宗旨,简要明白。于下:
先生治学,先从校雠目录学入手,着重" 总絮纲旨的有[[《两纪》]]、[[《中书》]]。 章学术 天人之微 考镜源流"。他说:"原理方法,得 析中西 章先生实斋 异的有[[《内书》、《外书》]] 首以六艺统群 [[《左 》知言 以道统 如《孟子章类》、《子疏》、]][[《 ,以公统 变图赞》、《诵老 。其识之广大圆通,皆从浙东学术而来。所谓校雠者,乃一学术方法之名称,以 记》、《庄子释滞》、《吕氏春秋发微》都属 二字代表读书辨体知 之法而已。"他留心于史学的 ,这是先生 研究 ,扩充章实斋。"六经皆史" 诸子学 著作;]][[《右书》 深入发挥。他说:"吾之 如《太史公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史 ,其对象一言以蔽之,曰史。此 述林》、《 以明事理为目的,观事理必于 。所谓 散篇》、《翻 ,不仅指纪传 记》、《蜀诵》 编年各史 《先河录》都属此类 经书亦包括在内。子之言理,亦从史出,周秦诸子,无非 这是先生的 史学 而已 著作]] 横说则谓 关于校雠目录 社会科 学, 纵说 谓之史 有[[《续校雠通义》、《目录 ,质说 》、《校雠述林》、《校雠丛录》 括说则谓之人事学。"又说:"能知 内楼检 》、《 春秋 旧书录 》、 纪传三者嬗变之故 《旧书别录》]]等 即可窥史迹之变化交互。必有变化交互之史,乃能 关于 如其事,而史之良者,尤在能推见至隐,原始察终。后世史家重朝政而轻民风,详实事而略大势,史识所以狭也。"他对地方志特别重视,认为地方志有自己 精神、体例,与国史不同。他说:"一代有一代之时风,一方有一方之土俗,一纵一横,各具面目,史志之 作, 所以明此也。国史纪注之上,更 [[则 《文心雕龙阐说》、《诵文选记》、《文学 林》、《文式》、《文说林》、《言学三举》、《子篇 述之上 要》、《古文要删》]] 更有贯通之识,为 [[《 之主而存于 篇约品》、《简摩集》、《理 外。自章先生出而撰述之道大明,贯通之识,亦 百一录》、《诗评综》、《诗本教》、《诗人表》、《一饱集》]]、[[《从吾集》、《风骨集》、《风骨续集》、《三秀集》、《三真集》、《长短言读》、《词学肄言》、《读曲录》等;书法专著 端绪,惟方法则粗 《弄翰馀渖》;论说治学门径的著作 《学略》]]、[[《浅书》、《书原》、《论学韵语》、《治 注之法 绪论》、《治史绪论》]]等 章先生 以上 列书籍 诚撰述矣 尤其是文学选集 而贯通之识,仍未之见。" 了实践他的论点 排印、油印本 于是写了一部 没有刻入 蜀诵 推十书 ,用政事、土俗贯通立论,叙述四川地方史古今变迁的大势。他这种识见,比章实斋更进一步
他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别具卓识,推崇孔丘、孟轲,认为孔、孟的根源是老聃,老聃为孔子所师。他衡量诸子学说,用儒家的"用中",道家的"观变",评定诸子的纯正与驳杂。他说:"诸子之学有二类,一日人道,二日群理。人道论为人之本而究及宇宙,群理则止及治群之术而泛及政事。如道家、儒家皆主人道,而墨翟、商鞅则惟及群理。" 他喜欢评论文学,主张写文章要先有内容,然后讲求形式。他所处的时代在本世纪初到30年代,当时写古文的人,多承清来文士的习惯与风格,摹仿唐宋八家或者高谈汉、魏、南北朝八代的文体,写作文章,俗调庸腔,浅陋已甚,文字的用途日趋狭隘,于是他写了一篇《辞派图说》来批评这种风尚。文中说:"文集盛于东汉。东汉作者皆工词赋,承子政(刘向)之法而加枚(皋)、邹(阳)、东方(朔)、司马(相如)之辞采,施之诸文,乃成东汉之体。剪裁齐整,下开魏、晋,齐、梁,艺盛辞浓、文质彬彬。远祖荀(卿)、屈(原),近称子政,大家如班(固)、蔡(邕)、曹(植)、陆(机),所谓不分骈散之古文也。能择数家而熟玩之,即可俯视一切。然必先具子,史之识乃能探文辞之妙"。更值得提出的,就是他对白话文评价。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后,提倡写白话文,当时复古守旧的人,皆持反对意见。先生认为这些意见是错误的,于是写《白话文平议》来纠正。1924年先生还用白话文写著作,如短篇故事《瞽叟杀人》、《孟子齐宣王章说话》、宣讲本《该吃陈饭》、白话翻译《梦溪笔谈·杜五郎》等及其他白话文,集成一册,名《说好话》。可惜这些文章后来散失,没有刊行。 他论诗的主要著作有《诗系》7篇,叙例说:"钟氏《诗品》,根据《诗》、《骚》,扢扬文质。探源循《七略》之法,立统以三系(小雅、国风、楚辞)为归。观其力杜险俗,举鲍照为滥觞;高标极界,附阮籍于小雅,岂徒以评品片言取称隽永哉!宋世既疑其义驳,明人徒取其词工,会稽章实斋独称为有本之学,而不解其说,但付阙如。学士虽或征引,徒资谈助,无能识其旨归,得其条理,盖诗道之湮久矣!蒙窃不自揆,发明三系之说,立以为统,和合顾宁人、张翰风、王而农三家之说,穷源竟委,上起于汉,下断于唐,宋以后虽略,不无偏畸,但所标大旨,则仍相同。"可见他的主张,是强调诗要有内容,不专尚辞藻的。他又写了一本《诗初学》,序中说"诗以言志,唐以来之诗,十九皆非真诗,故诗不可轻作,诗以陶情,故诗不可不读;劳者有一歌,苟无以范其情,恐渐流于邪僻,故诗不可不学。不轻作乃可作。有蒙求问我下手之阶,则无以应也。前岁撰《诗系》成,于故纸中捡得大父手书曰:'古诗甚多,难以尽读,将古诗十九首缓缓读完,复选白乐天等浅显古诗与读,便令其学作可也'。私幸主张宗风,不背先训,因复本此意,选录一目,以授初学"。这是他教初学入门的好办法,对青年是有用的。 他又善书法,15岁时就以方法教人,尤精篆书与隶书。他写了一本论书法的专著《弄翰馀渖》,提出"华夏艺术,书画并重,而书之变化尤多"。"书之多变诗文同,故其派别风势亦可以论诗文者论之"。慨叹"画学有史,而书学无史,画科盛行,而书科不盛"。主张写书法史。书中对包慎伯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叶鞠裳和翁潭溪的尊尚唐碑,皆提出纠正与补充意见。对大篆,小篆、分书,隶书,真书.草书、行书的发展变化,都有精辟的论述。并且对历代书法家如魏晋的钟繇、卫恒、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明的赵孟頫、董其昌、文衡山,清代的邓完白、何子贞、伊墨卿、包世臣、王文治、刘石庵等,以及近代的吴昌硕也有评论,不主张一家之言,详论各家的得失。提出"凡文字一代自有一代之风气,举全风气而论高下,则此代有不如彼代者。而一风气中亦自有高下,高风气中之下者,或不如下风气中之高者。此风气与彼风气之高下,未易确定。若各风气中之高者,则可以普遍之价值定之,此论艺术者之所同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固无由比较高下。即同一诗也,必谓六朝诗胜唐、唐诗胜宋,亦巳非通确之论。即使通确,六朝亦自有恶诗,举六朝恶诗以加诸唐佳作之上,岂为通耶?论诗文者多蔽于是,论书亦然"。他这种见解,是很卓绝的。 先生著述很多,计已成书的共236部,475卷,总名《推十书》。已刻印的有十之七八,其余的手稿,有些散失了,有些现存于四川省图书馆。"推十"是先生书斋的名称。兹将《推十书》主要部分分述于下: 总絮纲旨的有《两纪》、《中书》。辨天人之微,析中西之异的有《内书》、《外书》, 《左书》知言,如《孟子章类》、《子疏》、《学变图赞》、《诵老私记》、《庄子释滞》、《吕氏春秋发微》都属此类,这是先生研究诸子学的著作;《右书》论世,如《太史公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史学述林》、《学史散篇》、《翻史记》、《蜀诵》、《先河录》都属此类,这是先生的史学著作。关于校雠目录之学,则有《续校雠通义》、《目录学》、《校雠述林》、《校雠丛录》、《内楼检书记》、《旧书录》、《旧书别录》等,关于文学的著作,则有《文心雕龙阐说》、《诵文选记》、《文学述林》、《文式》、《文说林》、《言学三举》、《子篇撰要》、《古文要删》,《文篇约品》、《简摩集》、《理文百一录》、《诗评综》、《诗本教》、《诗人表》、《一饱集》、《从吾集》、《风骨集》、《风骨续集》、《三秀集》、《三真集》、《长短言读》、《词学肄言》、《读曲录》等;书法专著有《弄翰馀渖》;论说治学门径的著作有《学略》、《浅书》、《书原》、《论学韵语》、《治记绪论》、《治史绪论》等。以上所列书籍,尤其是文学选集,多为排印、油印本,没有刻入《推十书》中。 先生著书,本着章实斋"言公"的宗旨,凡主张一个义理,前人已经说过的,必定把原文引在前面,不足之处就发挥引申或者加以补充。所以他的识见是精核宏通,出人意表,自抒心得,资深积厚。读他的书,如进入深山采矿,潜泳海底求珠,使人寻绎不尽。他曾向门徒说:"有人问我的学问是什么内容,我说可以附列在儒、道两家的后面。"又说t我不过是"骨董行中识货人"罢了。与他同时的国内有名学者,如浙江张孟劬,也是研究章实斋的,见到先生的著作后称赞说:"目光四射,如珠走盘,目成一家"。广西梁漱溟曾对人说:"余至成都,唯欲至诸葛武侯祠堂及鉴泉先生读书处。"并把先生 [[ 《内书·动与植》 ]] 这篇文章转载入 [[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最后觉悟》 ]] 中,作为附录。修水 [[ 陈寅恪 ]] 在抗日战争时期来成都华西大学讲学,到处搜访购买先生的著作,认为先生是四川最有识见的学者。盐亭蒙文通和先生私交最笃,随时过从,研究学问,曾经怂恿先生重修宋史。蒙在 [[ 《四川方志序》 ]] 中评论先生说:"其识已骏骏度骅骝前,为一代之雄,数百年来一人而邑。"江津吴芳吉对先生极为敬佩,书信往来,讨论文学诗歌,自称"半友生半私淑之弟"。华阳林思进曾在《刘豫波先生家传》中说:"独惜君从弟鉴泉年未四十,所著书数百卷,其于校雠考订之学,精核微至者,殆不可朽"。华阳李劫人挽先生的联语有"实斋著述有传人"之语。华阳庞石帚挽先生的诗说:"不分淡交得真概,知君恨晚十年游"。先生从兄刘咸荥挽联说:"半生心血百城书"。1924年先生编写《蜀诵》定稿后,送请四川省通志馆馆长宋芸子(育仁)先生阅读。宋先生看后,大为赞扬,即将稿本交通志馆全体人员传观,以此为楷模撰拟《四川通志》。解放后出版的史学及目录学著作引用先生的论点或书目很多,兹不一一列举。1982年日本学者曾到四川省图书馆查阅先生的著作。继后,西德的学者也托人到图书馆查询。由此可见,先生的学术已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刘咸炘先生对人谦和,无半点骄矜的气味;与人讨论学问。时,亦不宥于门户之见。
先生平时含默寡言,少与人争论,遇学术界知交,则清谈娓娓不绝于口。喜欢望月饮酒,每当月自风清的夜晚,购买干果酒脯在塾中和学生一边看月,一边讨论学问,上下古今,畅谈畅饮,直到深夜。
先生在1930年以前没有离开成都。到1931年至1932年,两年之中,始游青城,再游峨眉,并在1932年夏天,游剑门,登豆圌山,都有游记和诗歌。他喜爱剑门的雄险,用易经坤卦"直、方、大"为剑门关题词。先生游剑门时,受了暑热,回成都后就染了病,不到一个月, [[ 于1932年8月9日不幸咯血而逝,年仅36岁。葬双流苏码头蒋家店祖茔。亲友生徒,莫不叹惋。]] ==視頻=={{#ev:youku|XNDQxNzgxMDky| 抗日战争上传于 2012-08-21}} ==參考來源== <ref>https://baike.so.com/doc/9680702-10026921.html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来自360搜索</ref>
102,6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