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麻生明

增加 3,09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麻生明| 图像 =[[File: 麻生 明1965.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hxb/200906/W020100512519642968153.jpg 原图链接][http://www.casad.cas.cn/aca/373/hxb-200906-t20090624_1802194.html 来自中国科学院学部]]]| 图像说 ,1965年5月29日 = '''<big></big>'''| 出生 日期 = 1965年5月<br> 浙江东阳 ,有机化学家,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研教学工作者| 母校 = 杭州大学| 研究领域 = 联烯及其类似物化 院院士 }} <big>'''麻生明'''</big><ref>[1http://www.casad.cas.cn/aca/373/hxb-200906-t20090624_1802194.html] ,第三世界 中国 科学院 院士 学部</ref><br>有机化学家。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复旦 。1965年5月生于浙江东阳。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2007-2013年任华东师范 大学化学系 特聘 教授 、博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生导师 [2] <br>== 教育背景 ==1982 * 1986 麻生明考入 ,毕业于原 杭州大学化学系 ;1986 * 1988 本科毕业后考入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先后 理学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1990 * 1990 博士毕业后留所任教 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获得 中国科学院 院长奖特别奖;1992年前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2年9月--1993年10月,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进行 (ETH) 博士后 研究工作;1993年前往 * 1993年10月--1997年3月, 国普渡大学从事 国Purdue University 博士后 工作;1995年获得  == 人物生平<ref>[http://www.2fz.fudan.edu.cn/7c/da/c10892a97498/page.htm] 麻生明</ref>==* 1990年12月--1992年9月,中 家杰出青年 科学 基金资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1997年 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7年3月, 回国从事科研工作 * 1997年9月 晋升为研究员* 1998年2月,博士生导师* 1997--2009 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3 * 1997--2006 入选 ,兼任上海有机所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 2003年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共聘为 教育部 第五批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5 * 2007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2010年起,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 ;2007 * 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7 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 ;2008 * 2008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4 * 2014 出任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同年全职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 == 研究方向<ref>[4http://www.fudan.edu.cn/entries/view/2516/] 复旦大学</ref>==* 麻生明 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开展联烯的合成方法学,金属催化的联烯反应,联烯的亲核加成反应,联烯的亲电加成反应,联烯自由基化学和酶催化反应,以及自己发展的这些方法学在天然产物合成和药物分子中的应用。 == 科研成果 ==* 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立了高效合成方法学* 发展了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酯类化合物的方法* 建立了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 实现了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的选择性调控,提出了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 == 主要奖项及荣誉<ref>[4http://daxue.netbig.com/948/teacher/108253/] netbig</ref>==麻生明院士截至2016年,共发表论文400余篇 * 1991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4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Mr. &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 2005年获IUPAC OMCOS奖*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 参考资料 =={{Reflist}}== 外部链接 ==* [http://chem.scu.edu.cn/test/news/contentshow/49230638-7098-4898-a973-23c978c20f70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http://chem.nenu.edu.cn/info/1041/2011.htm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http://lxy.nwpu.edu.cn/info/1579/12301.htm 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 [http://kwxy.xznu.edu.cn/ac/46/c11891a240710/page.htm 江苏师范大学]
7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