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如松

增加 3,94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周如松]]'''| 圖像 = [[File:周如松1.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541902fb0fb13847.jpg?size=400x384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12年4月24日| 出生地 = 湖南长沙| 國籍 = 中國| 别名 = ZhouRuSheng| 職業 = 金属物理学家,教授|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金属物理》</br>《》</br>《卢沟桥》</br>《风云儿女》</br>《丽人行》。}} '''[[ 周如松 ]]''' 先生(1912年4月24日-2005年1月22日),她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金属物理科学研究与教学,孜孜不倦探索科学真理,素以勤奋、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和淡泊名利而著称。她高尚的道德风范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了几代科学工作者。周如松先生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将永远鼓舞晚辈们为祖国的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物简历==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1936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物理系 1939年获博士学位 1940年回国先后在四川华西大学,四川北碚复旦大学数理系任教授 1945年回武汉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生平经历==周如松教授生于1912年4月,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 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物理学界解放前仅有的几位女博士之一。1940年初她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先后在四川华西大学数理系,复旦大学数理系任教授,1945年后一直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授。==个人成就==周先生在伦敦大学攻博期间,从事单晶体范性形变的研究,在金属单晶范性形变规律的早期研究中有创造性贡献。她在导师[[Andrade]]教授的指导下,在总结前人关于立方晶体的滑移方向和滑移面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体心立方晶体滑移面并不完全确定的问题,周先生与其导师共同提出了金属的熔点及其形变时的温度可能影响体心立方滑移面的论断,自行设计实验装置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论断,这在当时是堪称一流的工作,解决了当时金属物理学中令人关切的问题。其后,她又与导师一起共同提出了能表征形变温度对体心立方晶体滑移面选择影响的参量公式,提出了滑移面随此参量增加而变化的规律。 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此一开创性贡献长期为学术界所引用,在中国物理学史上写下了浓浓的一笔。2003年三八妇女节中国物理学会专文报道了五位尚健在的最有成就的女物理学家,周先生名列其中。 周如松教授回国后一直执教讲坛,作为物理系学术带头人,为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学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物理系的热力学统计物理、金属学、金属物理、晶体缺陷与范性强度、专业英语等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程都是由周先生首次开出,然后交给年轻教师。1954年她领导创建了金属物理专业,并指导晶体缺陷方面的研究工作。1956年培养出第一批金属物理专业毕业生。至文革之前,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已办成国内同类专业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也是最有影响的专业之一。文革后,她肩扛重振专业的重担,辛勤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数十年教学基础上,主编了《[[金属物理]]》教材(上、中、下三册),1995年12月该套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她还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 ==社会贡献==周先生排除万难倡导科学研究,建立了内耗研究室,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周先生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不顾年老体弱,继续培养研究生,带领年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在形状记忆合金金属玻璃以及非晶磁性合金特性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果。周如松先生几十年来,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为国育才。她以慈母良师的形象,为中国后辈物理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文献来源==<ref>[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E5%91%A8%E5%A6%82%E6%9D%BE&action=edit 周如松],360搜索2019-01-03</ref>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