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锁国政策

移除 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一些曾经采取孤立主义的国家 ==
=== 自我孤立 ===
==== {{JPN}} ===={{see also|幕府 (日本)|日本锁国}}
1633年起,[[德川幕府]]开始颁布[[日本锁国|锁国令]],禁止与西方国家的贸易([[荷兰]]除外)。直到1854年被迫开放国门、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彻底废止为止,[[日本]]历经了200余年的孤立状态。这项政策一方面免于日本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日本的落后。最终,经过美国海军将领[[培里]]强迫日本开国之后,[[明治维新]]使日本彻底摆脱了这项国策,并通过全速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与文化实现了日本的近现代化。
==== 朝鲜半岛 ====
===== {{flag|Joseon}} =====
[[朝鲜王朝]]在17世纪被清军打败后自我封闭,到19世纪后被迫重新开国。
===== {{DPRK}}=====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1948年建国及[[朝鲜战争]]以来,一直奉行严格的锁国政策,对该国国民的行动严格限制,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离开朝鲜,对外国人进入朝鲜,则严格监视行动,并给予许多限制。在通讯上,手机及网路的通讯被禁止或严格管制,网路是不与全球[[互联网]]联系的,而自己建立了「[[光明网 (朝鲜)|光明网]]」。朝鲜的锁国政策为了是控制其本国国民的思想与交流。
==== 中国 ====
===== [[明朝]]及[[清朝]] =====
{{see also|海禁}}
中国曾实行孤立主义长达四百多年。[[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徵,也因此中国的整体国力及发展落后予西方国家。
乾隆帝随之覆书批驳英国使臣的要求,有学者认为虽然信中表现出妄自尊大的一面,但一些人往往断章独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证明清朝「闭关锁国」,对英国侵犯中国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的六项要求避而不谈。另外,清廷限制英国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是为了防止澳门被霸佔的情况重演,一些国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ref name="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第321-325页</ref><ref name="刘军">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1期,第21页</ref>。[[美国]][[东亚史]]学家[[欧立德]]指出,乾隆不仅熟悉西方地理,同时也清楚欧洲法、俄两国内部的情势,他认为乾隆是故意展现他对远方的英国感到兴致缺缺,因为在当时清朝整体来说是一个和平且富有的国家,乾隆皇帝一方面年事已高,心有馀而力不足,此外似乎也没有迫切的需要去了解西方。清朝政府也认识到英国在[[印度]]与[[广州]]的势力,只是受限于不同语言的信息在中译上的整合有困难,以及清朝边疆政策较为分权化的限制等等,因此清朝对英国的认识仍属有限,但并非如过去所想的对外界一无所知<ref>蔡伟杰《[http://jds.cass.cn/Item/26018.aspx 新清史视角下的乾隆皇帝——评欧立德著《乾隆帝》]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117025051/http://jds.cass.cn/Item/26018.aspx |date=2015-11-17 }}》,东方早报,2014-06-22</ref>。
===== {{PRC}} (1949-1978)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实行相应的锁国政策,对外交流多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流,极少与非社会主义国家交流,且其交流多处于官方形式而非民间。1960年代[[中苏交恶]]及[[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锁国政策达到高峰,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十分恶劣。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朝鲜战争停火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至今一直奉行的外交国策,这些政策在广义上亦属于孤立主义。朝鲜战争后,中国仅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干涉战争,即在越南战争期间秘密派遣志愿军援助北越对抗美军为首的自由世界军;其余的均是小规模的干涉行为,当中并无直接派军参战,包括在阿富汗战争援助圣战组织对抗苏联侵略者、援助巴基斯坦对抗印度、在两伊战争中向伊拉克出售武器。
==== {{BHU}} ====
1999年之前,[[不丹]]禁止[[电视]]和[[互联网]]以保护其[[文化]]、[[环境]]{{需要消歧义|date=2017年2月}}、[[身份]]等。最后,[[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解除了对电视和互联网的禁令,宣佈将政权移交给其儿子[[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后,不丹正在转变为民主。
==== {{MMR}} ====
[[缅甸]]于二战结束后正式独立,而[[缅甸军政府]]长期实施军事化统治。虽然军政府曾在1990年实施国会大选,但军政府当局否认对其不利的选举结果,并长期软禁[[翁山苏姬]],因而遭到西方列强与[[东南亚国协]]疏离,不过缅甸与中国的关系仍十分良好,中国是缅甸军政府最大的后盾。
后来缅甸军政府领导人兼独裁者[[丹瑞]]于2011年将权力移交给同为军方背景的文人政府总统[[登盛]],为了参与东协事务,缅甸开放外交政策,当局发布大规模的特赦令,并逐步抛弃锁国政策,减少反西方宣传与传媒暨网路管制。及后2015年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姫]]赢得上、下议院大部分选票,成功走入政府领导国家。昂山素姫积极发展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并开放旅游业、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出境自由,令缅甸完全脱离锁国状态。
==== {{CAM}} ====
1975年[[红色高棉]]执政期间,实行[[极左]]的[[斯大林]]-[[毛泽东主义]],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个“友好国家”,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友好,是当时最[[亲中]]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其与[[苏联]]、[[美国]]、[[越南]]和[[老挝]]交恶。
==== {{flag|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人[[霍查]]掌权期间,长期奉行极左的[[斯大林主义]]路线和霍查路线,与西方关系极其恶劣,又先后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交恶,导致阿尔巴尼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
[[民主化]]以后的[[阿尔巴尼亚政治|阿尔巴尼亚政府]]开始全面开放[[旅游业]]、[[自由经济]]市场、[[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儘管在1997年曾经发生[[1997年阿尔巴尼亚危机战争|内战]],但往后至今阿尔巴尼亚治安和局势已稳定下来。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佈独立事件|科索沃宣佈独立]],阿尔巴尼亚如欧美大部分国家一样率先承认[[科索沃]]独立,阿尔巴尼亚政府经常为科索沃主权地位发声,希望[[塞尔维亚]]也能够承认科索沃独立的事实。2009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而2014年6月阿尔巴尼亚正式成为[[欧盟]]候选国,为阿尔巴尼亚奠定了[[亲欧盟]]路线。
==== {{USSR}} (1945-1991) ===={{see also|铁幕}}
苏联採取措施将其与[[第一世界]]隔离,包括[[文化]]上的隔离。使用所谓的[[铁幕]],他们试图保持自己和[[卫星国]]的卫星状态在自己的干预力量,没有中断干预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干预。随著[[东欧民主化]]浪潮席卷东欧国家,各国政府纷纷作出民主改革和开放政策或原共产政权被人民推翻(如[[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而苏联本身也于1991年正式[[苏联解体|解体]],加上原本由苏联加持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亦已逐一脱离苏联独立。另外苏联同时改称为[[俄罗斯联邦]],标示铁幕的概念已经完全消失。
==== {{SWI}} ===={{see also|马里尼亚诺战役|中立国|武装中立}}
自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以来,[[瑞士]]一直保持中立的[[外交]]关系。瑞士没有参加任何一次的[[世界大战]],它在2002年加入[[联合国]],在加入时只留下[[梵蒂冈城]]作为最后得到广泛承认的非[[联合国会员国]]。瑞士不是[[欧盟]]或[[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瑞士人]]仍然反对瑞士成为欧盟成员国。
2014年2月,瑞士全民投票,限制移民和重新引入来自欧盟的外国人的配额。
==== {{UK}} ===={{see also|光荣孤立}}
光荣孤立是[[19世纪]]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由[[本杰明·迪斯雷利]]与[[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索尔兹伯里侯爵)担当[[英国首相|首相]]时所主导。此名词其实是由某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加拿大国会|国会]][[议员]]所提出,讚扬英国积极不干预[[欧洲大陆]]事务。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英国脱欧公投|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2%选民支持脱离[[欧盟]],很多人都形容英国决定脱离欧盟的举动是「光荣孤立」的复辟。
==== {{USA}} ===={{see also|门罗主义}}
[[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形成于建国初期,并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力主推行的对外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他说:“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美国应该尽量少同外国发生政治上的牵连。”<ref>[http://www.vsread.com/article-216745.html 华盛顿的“孤立”政策及影响]</ref>
=== 被他国孤立 ===
==== {{CUB}} ====
{{see also|古巴革命|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菲德尔·卡斯楚]]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政权后,建立了既不从属于原[[宗主国]][[西班牙]],也不听命于美国的独立政权,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1500名雇佣兵[[猪湾入侵|入侵猪湾]],企图推翻卡斯特罗的独立政权,遭到失败。此举造成古巴投向苏联阵营,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美国下令禁止进口古巴的[[甘蔗]],曾对古巴外贸造成衝击。
此后由于古巴受到美国的威胁,加上盟友中国与俄罗斯鞭长莫及,国际糖价走低等原因(糖业为古巴重要产业),古巴的对外贸易长期低迷;但从1995年改革后,古巴逐步加强与其它国家,尤其是欧洲和拉美国家的联系,旅游观光业得以重振,逐渐成为古巴第一大产业。外国公司也逐步可在古巴部分领域进行投资。后因卡斯楚病重,改由其弟[[劳尔·卡斯楚]]接班,并逐步开放原物料与网路的限制。
===={{Flag|South Africa|1961}}===={{see also|南非种族隔离}}
早年由[[荷兰]]裔的[[波耳人]]统治南非的时代,[[南非]]当局实施了[[南非种族隔离|种族隔离]]政策,此一涉及[[种族歧视]]及打压[[人权]]的举措引起其他国家强烈不满,并对南非当局实施[[经济制裁]]与[[禁运|武器禁运]]。
后来在1990年[[曼德拉]]被白人政权释放后,国际社会逐步解除对南非的经济制裁与武器禁运。1994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正式宣告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其他国家也恢复了与南非间的往来并对南非的一连串制裁措施解禁。
===={{flag|Israel}}====
{{see also|犹太人|以色列家园|应许之地|巴勒斯坦託管地|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以阿衝突|中东战争}}
1948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以后,由于驱赶了[[巴勒斯坦]]的穆斯林而遭到周围[[阿拉伯国家]]敌视,先后爆发了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等大小战役;后来阿拉伯产油国家为了报复向来偏袒以色列的欧美列强,就联手发动了石油禁运并爆发[[石油危机]]。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除美国以外的国家不得不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在[[美国总统]][[比尔·柯林顿|柯林顿]]的主持下,于[[大卫营]]展开和解会晤,暂时缓解了以阿间的紧张情势;后来以色列又面临了[[哈玛斯]]、[[真主党]]、[[复兴党]]等[[伊斯兰恐怖主义]]敌对势力的武力威胁。[[伊朗]]、[[叙利亚]]及[[沙特阿拉伯]]亦未消除对以色列的敌对关系,并至今拒绝承认以色列。而以色列在[[内塔尼亚胡]]上任后,开始对外进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flag|Iran}}===={{see also|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核问题}}
1979年[[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何梅尼]]发动[[伊朗伊斯兰革命]]罢黜亲美的[[巴勒维王朝]],并入侵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挟持人质后,使美国与伊朗断交,在此同时伊朗转而跟前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了密切的政、经、军、外交关系;而伊朗的主要宗教是[[什叶派]],跟其他[[阿拉伯国家]]所信仰的[[逊尼派]]有意识形态的衝突,因而遭到同为伊斯兰国家的逊尼派国家所排挤,无法在中东立足以确立中东强权的地位;近年来发生了[[伊朗核问题]],造成向来与伊朗立场相左的[[以色列]]、[[伊拉克]]与[[沙乌地阿拉伯]]紧张。
==注释==
{{reflist}}
{{反战}}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外交政策]]
[[Category:国际贸易]]
1,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