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立伟

增加 2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生于[[上海]],男,汉族,[[浙江省]]诸暨市人,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专家<ref>[https://new.qq.com/omn/20190422/20190422A0D0AB.html] ,腾讯网</ref>,[[中共党员]]。1958年[[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毕业,1966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获[[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43919202.html] ,中国工程院</ref>。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科协主席、校基础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ref>[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9-24/1808268643.shtml] ,新浪网, 2010年09月24日</ref>。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ref>[http://www.opticsjournal.net/Mobile/postdetails/PT120120000019y6B9E?code=3] ,北京光学期刊网, 2012/01/20</ref>、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等职。
长期在宽束电子 [[ 光学 ]] 、光 [[ 电子 ]] 成像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静态和动态宽束电子光学的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周立伟在张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了宽束电子光学理论体系,由他和方二伦同志领导研制的软件包设计各种变像管和像增强器,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培养我国的光电子成像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经历==
周立伟(1932.9.17--)男, [[ 汉族 ]] 。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诸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 [[ 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前 [[ 苏联 ]] 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1]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同心球系统与移像系统的电子光学、阴极透镜空间像差理论、宽电子束聚焦普遍理论、动态光电子学及时间像差理论、电子光学空间与时间传递函数、成像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等,建立了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
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专著《宽电子束光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等。
'''个人生活'''
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制药工人的家庭。幼年时求学于上海培正小学、湘姚中学和高桥中学,1948-1951年在国立 [[ 上海 ]] 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习。周立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亲身经历了沦陷时期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直到上海解放,对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强烈的感受。上海解放前,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学期间,他在地下党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上海解放后,他成为第一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时,他踊跃报名参军,后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1951年7月,他被分配到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任技术员,他工作积极,努力钻研技术。当时还不到20岁的他,在电表车间搞技术革新时,创造性地研制了一种绕扁平线圈的绕线机,提高工效7倍。上海《劳动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在厂里他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同时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要求上大学充实自己。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1953年,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到仪器系军用光学仪器专业学习。在校五年期间,在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和党组织的引导下,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工作积极,担任过团支委和班长等职务。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负责筹建夜视技术专业。他满腔热情投身于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写出了《电子光学理论和设计》等教材。1962年11月,他被派往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学习。留苏期间,他主要研究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和阴极透镜的像差理论。整整三年半,他以惊人的毅力探索像管电子光学前沿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他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5月,他刚回到母校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71年,他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后随干校迁到北京大兴县庞各庄。1972年回校后,他一方面主持夜视技术教研室工作,组织专业教师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另一方面参加国家夜视技术的攻关会战,主持研究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计算与设计。1973年与1974年,他两次被派往荷兰和英国考察像增强器技术。1978年,他率团参加在英国伦敦由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和由兰克集团召开的电子成像国际会议。在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一文,得到了高度评价,为他日后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奠定了基础。
2,2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