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 依托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2003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并资助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由周健民研究员和 [[ 蔡道基 ]] 院士担任。
==研究领域==
(1)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建立土壤资源 [[ 信息 ]] 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
(2)研究土壤养分供应与 [[ 植物 ]] 营养调控原理和方法,建立水肥高效利用与 [[ 农业 ]] 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3)研究土壤 [[ 污染 ]] 及其修复理论和 [[ 技术 ]] ,保障土壤环境质量;
(4)研究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探索农业与 [[ 环境 ]] 协调的发展模式。
==项目成果==
创立了土壤圈层和物质循环理论,把传统土壤学侧重于关注生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特性、分布、 [[ 演化 ]] 的影响和侧重于土壤内部 物质组成和转化过程等的研究拓展到土壤圈与 [[ 生物圈 ]] 、水圈、大气圈和 [[ 岩石圈 ]] 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研究。土壤圈物质循环理论不仅拓展了土壤学的研究范畴,而且使土 壤学的研究更贴近于解决农业、生态和环境问题,因而被国际土壤学界所广泛接受。针对我国资源类型众多、总量巨大、分布规律多样等特点,揭示了我国土壤资源 共性和特性,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系统地总结并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中国土壤》和《中国水稻土》均获得 [[ 中国科学院 ]][[ 自然科学 ]] 一等奖。发展了新的研究土壤资 源的方法,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在国民经济如农业、林业、国土、环保、水利、气象等许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我国资源环境最为重要 的数据资料之一。通过运用15N-NMR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揭示了新形成腐殖物质中酸解性未知态氮主要为α-氨基酸、脯氨酸氮和吡咯,获得了非酸 解性未知态氮能为高等植物利用的依据。该项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极大地推进了土壤氮素转化的研究,提出了氮肥合理施用量及其相应的提高氮肥 利用率的技术措施。根据这些成果编写出版的中英文《中国土壤氮素》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研究方面,揭示了影响我国稻田甲烷 排放的关键因素是 [[ 冬季 ]] 土壤水分状况,以充分的证据证明我国仅有冬灌田甲烷排放量较高,而其它类型的稻田甲烷排放量与 [[ 世界 ]] 其它国家无异。在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为改变国际上对稻田甲烷排放量的过高估计做出了积极贡献。建立了一整套设施栽培技术,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实验室在土壤资源调查、土壤合理利用与改良、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土培肥、土壤环境质量与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199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申请专利和已授权专利40余项。实验室成员每年在国内外重要 [[ 学术 ]] 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2003年发表在SCI源期刊上的论文60余篇。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59,85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