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高鸿钧

增加 3,49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收藏 8910姓名 = 高鸿钧| 图像 = [[File: 高鸿钧 .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xwlxb/201112/W020111213584107333962.jpg 原图链接]]]| | 性别 = 男| 出生日期 =1963年8月| 国籍 = 中国 科学院副秘书长) | 民族 = 编辑| 高鸿钧,男,汉族,1963年生, 籍贯 = 安徽 怀远 人。博士, | 职业 = 凝聚态物理学家 | 母校 =合肥师范学院物理系}}<big><big>'''高鸿钧'''</big></big><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1/sxwlxb-201112-t20111213_3412297.html 中国科学院 ] </ref></big><big><ref>[http://www.hfnu.edu.cn/info/1052/26126.htm 合肥师范学院] </ref></big><br>凝聚态物理学家 1963年8月生于安徽省怀远县。1987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原安徽教育学 )物理系,1991年、1994年先后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硕 ,发展 和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 中国 科学院院士。 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 政协常委 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 现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 [1] 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大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并对其转动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发现了单个磁性Fe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的Kondo效应,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构型不同的原理对单分子自旋态进行调控的途径。首次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电导转变,显示了未来用作信息存储的可能性。曾获2010年德国洪堡研究奖,2009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2008年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br>== 教育背景 ==* 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 1991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硕士学位。* 1994年获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建国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位蚌埠籍院士。曾任 文名 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2013年, 高鸿钧 院士受聘蚌埠学院荣誉教授。 * 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 政协常委。* 2014年3月,任 中国 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2018年3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出生地 研究方向及领域 == 安徽蚌埠 出生日期 1963年8月 职 业 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 教学 科研 工作者 成果 ==* 毕业院校 从事纳米量子系统的构造、组装和结构与物性调控的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提出一种提高STM分辨率的新方法,增强了STM观察表面电子结构的能力。* 北京 首次在Au(111)表面上构造了具有固定偏心轴的单个分子转子,实现了 面积有序阵列的组装并对其转动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调控。* 发现了单个磁性Fe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的Kondo效应,提出了利用分子在不同吸附位置构型不同的原理对单分子自旋态进行调控的途径。* 首次在单个分子水平上实现电导转变,显示了未来用作信息存储的可能性。== 主要 奖项及荣誉==* 2010年,获德国洪堡研究奖。* 2009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2008年,获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 成就 2011 奖。*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8年5月30日,嘉庚数理科学奖。* 茅以升北京青 当选为 科技奖* 中国 青年 技奖 ==学术成就及著作==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60余次,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Phys. Rev. Lett. 16篇,J. Am. Chem. Soc. 7篇,Nano Lett. 2篇,Adv. Mater. 10篇,受邀与国际同行合编/著书(章节)6本。== 参考资料=={{Reflist}}== 外部链接 ==[http://www.ahedu.gov.cn/28/view/234447.shtml] 冬临犹春暖 翩然雁归来:蚌埠 学院 杰出校友高鸿钧 院士返校访问讲学 安徽省教育厅
8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