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压力理论

增加 4,224 位元組, 3 年前
categorg:+330
==压力理论==
是指关于群体或情境对个体产生某种影响力的论说。为了生存的共同利益或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社会将通过一定的方式,由[[组织]]、[[群体]]或个人去促使其成员采取为社会群体所接受的共同态度或[[行动]]。这些方式有些是公开的(如要求服从的规章制度或命令等),有些是潜在的(如使人不得不遵从的权威劝说及群体内多数人的一致性等),两者为完成群体的目标所必需, 也对个体的态度与行为社会化有极大的影响力。这种外部影响力与个体意向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不和谐]]、[[紧张]],便是情境压力或群体压力。 <ref>[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ref>
中文名 [[压力理论]] 释 义 压力理论是指关于群体或情境对个体产生某种影响力的论说.
[[File:6a600c338744ebf8c6293376d4f9d72a6059a71b.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6a600c338744ebf8c6293376d4f9d72a6059a71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6a600c338744ebf8c6293376d4f9d72a6059a71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示例==:
20世纪 50 年代,[[埃兹利尔]](1950)提出“一般群体压力”的概念,认为所有人都能体验到要按集体的愿望行事的压力,每个人既是压力的接受者,也是施与者, 都力求减轻压力。此后,场论者阿希(1951)开展群体压力效应的研究,发现许多被试屈从于众人的一致性而产生从众行为,原因之一是对偏离的恐惧。因为群体喜欢与群体意见一致者而不喜欢偏离者,大多数人在一致性的强大压力下都有避免偏离的倾向。霍曼斯(1965)观察霍桑工厂的工人生产行为,发现尽管规定工人的工资依个人劳动生产率来支付,但他们总是一致地把生产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平均水平上。为做到这一点,群体竭力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以维持已订立的“不能干太多,也不能干太少”的不成文规约。任何人违反它,都将受到群体成员的提醒、劝告,甚至非难、恐吓、惩罚、孤立。群体压力迫使其成员遵从已被承认的意见、价值观和行为。莱维特(1972)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阐明团体压力在问题讨论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合理辩论——劝诱——攻击——心理隔离。少数坚持己见者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下,一般在第二阶段就会从众,在第三、四阶段会感到孤立无援而难以忍受,或者设法脱离此群体,或者放弃己见而向团体让步并赞同多数人意见。一般说,增加外在压力,会增加依从性,但超过限度也会引起反抗和过度辩护等现象,这也常见于态度改变。霍夫兰(1957)认为,劝说者所表示的见解与个人立场观点之间的差异会产生压力。差异越大,压力也越大。解决的办法或者是个人改变原先的立场观点,即态度;或者是采取种种方式(如驳斥对方论点、贬损来源、歪曲信息、文饰等)加以抵制与拒绝。实验表明,中等差异会比很小差异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但若差异量超过极限, 态度改变会变得很困难,因为抵制作为消除差异的方法更方便。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
[[石林]]. 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 [[心理科学进展]] 》 , 2002 石林. 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 WanFang]] 》 ,年 [[ 陈仕华]],[[卢昌崇]],[[姜广省]]等. 国企高管政治晋升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基于企业成长压力理论的实证研究. 《 [[cnki]] 》 , 2015 [[钱鸣高]],[[缪协兴]]. 采场矿山压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 》 , 1996 [[陈书申]]. 经典土压力理论的局限与小变位土压力计算的建议. 《[[ CNKI]] 》 , 1997

==视频==

{{#iDisplay:t0819cbw6y4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330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