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60
次編輯
變更
武汉工业大学
,無編輯摘要
|}
“ ''' 武汉工业大学 ''' ”一般是指“武汉理工大学”
一、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一)几处源头
1、湖北省 [[ 武昌 ]] 高级工业学校
1898年,武昌洋务局开办湖北工艺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北工业中学堂。
1902年,农务工艺学堂创办;1905年,更名为艺徒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南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1911年,更名为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更名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更名为省立工业学校;1931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 [[ 长沙 ]] 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更名为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职部;1946年,更名为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3、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09年,湖南省陈润霖设立私立楚怡工艺学堂。
1951年,更名为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4、 [[ 河南省 ]][[ 郑州 ]] 工业学校
1933年, [[ 河南省 ]] 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创办;1946年,更名为河南省立郑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8年,更名为 [[ 郑州市 ]] 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更名为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
5、 [[ 长沙市 ]] 政建设工程学校
1934年,私立公输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成立,校址在长沙宝南街。
6、武汉土木工程学校
1951年,武汉市 [[ 人民政府 ]] 改私立震旦中学为武汉土木工程学校。[1]
(二)合并调整
1956年6月2日,武昌建筑工程学校设置夜校部,同时在汉口建立分校。
1958年5月28日, [[ 建筑工程 ]] 部决定以武昌建筑工程学校为基础建立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时决定,将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的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专业和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的供热与通风、钢筋混凝土结构制造与装备专业迁并到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9月,学校又更名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2月31日,经建筑工程部批准,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校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1月11日,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工程学院。6月2日,建筑工程部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列为部属重点院校之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并停止招生。
196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将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下放给一零二工程指挥部革命委员会领导。[1]
二、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东北兵工专—沈阳建筑机械学校
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中国人民 [[ 解放军 ]] 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军工专), [[ 东北军区 ]] 军工部部长何长工任名誉校长,赵品三任校长兼书记。同年8月,在吉林省敦化县开始建校,后校址迁至哈尔滨市沙曼屯。
1949年春节后,学校迁至沈阳市文官屯。12月,东北军工专改名为沈阳兵工学院。
1950年6月,学校改名为军工局工业专门学校;同年暑期,学校改为高职性质的东北兵工学校。10月,根据东北工业部指示,学校扩充为正规大学性质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兵工专),设兵器工程弹药工程和火药工程3个系。
1953年2月25日,第二机械工业部通知东北兵工专门学校于该年2月底结束,兵器工业专业教师及二年级学生全体调人北京工业学院,从3月1日起在沈阳原校址另行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土木建筑技术学校”。9月3日,学校改名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10月1日,东北建筑工程学校由第二机械工业部划归中央建筑工程部,由东北建筑工程局领导。
1954年,哈尔滨市工业学校与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合并,于1月重新在 [[ 沈阳市 ]] 沈河区南湖南塔街选址重新建校;4月,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
1955年5月6日,学校更名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学制改为4年。
1956年7月17日,学校改名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1]
2、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1年初, [[ 沈阳 ]] 建筑材料高级职业学校在沈阳市大东区毛君屯设址建校,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同年暑期后,学校转属中央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校址迁至沈阳市皇姑区重义街北一巷5号,并改校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6年6月1日,学校改属中央人民政府建筑材料工业部,校名同时改为“建筑材料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7年,建筑工程部华北干部学校、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合并,校名仍为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校址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十字街。
1958年8月28日,建筑工程部向中宣部和教育部报告备案,决定将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改建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并将天津文化干校、 [[ 北京 ]] 建筑机械学校和北京业余建筑工程学院划归该院,作为该院的附校。同年9月1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北京西直门,张君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有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70人。[1]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武汉理工大学发展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一、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45年7月, [[ 国民政府 ]] 教育部任命刘开坤负责筹办海事职业学校。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教育部放弃在 [[ 重庆 ]] 建校的计划。9月,刘开坤率筹备组从重庆抵达武汉,觅得 [[ 武昌 ]] 下新河德商亭德利洋行旧址一所作为校址。
1946年1月1日,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由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接管部接管。同年,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交通学院,归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8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 [[ 交通部 ]] 决定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与交通学院合并。
1950年2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撤销,学院改属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领导。
1968年11月,“工宣队”进驻学院,宣布接管学院领导权。
1970年2月,中央财政部、交通部军管委将学院下放给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领导。[1]
二、武汉河运专科学校
1972年,学校开始恢复招生,各专业教学逐渐恢复。
1978年,学校改办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实习交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1]
合并组建
1992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沿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名;同时,学院广州航海分部独立建制,改名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11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63年,农业机械工业部接管武汉工学院,本科改为五年制。
1964年5月, [[ 内蒙古 ]] 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撤销,三年级36名学生转入武汉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1995年,学校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6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共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1]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隶属教育部。[2]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
2008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4]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5]8月,学校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985工程”绿色建材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6]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9][10]
2019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1]
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本科专业91个。[12]
学院(部) 专业 学科门类
智能交通中心
16 艺术学理论 艺术与设计学院
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6]
学科点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2]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应用经济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体育学、中国史、电气工程、公共管理、地理学、系统科学、水利工程
重点学科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拥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19]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截至2019年4月,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2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复合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海事管理、航海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
校园风景(11)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6]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学校近年来有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2018年,学校大学生参加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40项(其中国家级奖463项)。[21]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在近三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28][29]
综合排名: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国大学百强榜发布,大学位列第47位。[30]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部分)
材料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创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
行业特色高校“多元协同”“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9个。[31]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
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智能终端基础软件老化测试与重生关键技术[31] === 科研成果===2010年至2019年4月,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12]
截至2018年4月,“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4525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83.47亿元(其中2017年度7.674亿元);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94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24项;SCI/SCIE收录论文7190篇,EI收录论文8149篇。[34]
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2002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五类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与加工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二等奖
200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 二等奖[38]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4座图书馆,共有纸本文献351.2万册(生均54.57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大库79个(子库266个),有电子图书7691498册,2017年文献购置费2828.12万元,新增纸本图书117298册、电子图书93817册。各学院(部)建有图书分馆(资料室),与图书馆共同组成了图书馆系统。
《爆破》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数字制造科学》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设计艺术研究》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39]4 == 合作交流 编辑==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中国以外的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9年以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6个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赛默飞世尔科技联合实验室等。
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
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12]
校徽
武汉理工大学校标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主体由三部分组成,表示三校合并在一起合作和并进,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喻意武汉理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同时也是“理工”拼音的前两个字母的大写。[40]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确定时间为2008年1月。[41]
徽章
校旗
学校校旗旗面为红色,校名字体为黄色,校名位于校旗中间区域。[2]
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
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学校坚持以道德精神和学术创新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厚德载物,博学笃行,引领大学止于至善之道;不断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和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学理想不懈奋斗,铸就学校的大学精神。[41]
校歌
《卓越之歌》集体词吕远曲长江滨,南湖畔,理工筑梦想;薪火传,源流长,育人谱华章。重诚信,敢担当,青春志图强;求真知,勇开创,学术书荣光。英才辈出,桃李芬芳;骏马驰骋,鲲鹏傲翔。厚德博学,国之栋梁;追求卓越,世人景仰。
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曾先后赴法国、俄罗斯、韩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连续两届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荣获二等奖,2015年2月作为湖北省代表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表演。
截至2018年10月,每年举办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金秋杯”艺术文化节、经典剧目高校行等文化艺术活动10余场;已注册学生社团98个,其中学校桥牌协会代表国家赴克罗地亚参加世界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取得第十一名,由经济学人协会创办的湖北省大学生经济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九届;开展“博学科普讲坛”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每年开展活动200余场次,25000余人次参与;近三年共设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541项,其中校级项目162项,院级项目379项,学校每年新增共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20余个,累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0余个;平均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50余次、9300余人参与、累计提供35万小时志愿服务,多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中国百优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湖北省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在3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学校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1项,总成绩连续3届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名。[44]
职务 名字
党委书记 信思金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夏江敬
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祖源、陈文、孟芳兵、王发洲、刘春江、王世杰、吴超仲[45]
丁烈云 南策文 欧进萍 金东寒 陈全国
张纪南 罗清泉 乔龙德 宋志平 彭寿[46]
录取分数线文科黑龙江
2007 611 595 -- 本科一批
2006 626 595 -- 本科一批
各专业设置及分数线文科吉林2016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 557 -- 一批
以上内容来自高考派
省部重点(1个)
工程力学
国家品牌(9个)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画
艺术学(2个)
设计学类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