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马斯·曼

增加 17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writer
| name = 湯瑪斯·曼 {{Nobel icon|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br>Thomas Mann<br>
| image = [[File:托马斯·曼.jpg|缩略图[http://imgsrc.baidu.com/image/c0%3Dshijue1%2C0%2C0%2C294%2C40/sign=872e4b194090f60310bd9404517bd96e/728da9773912b31bbdfd0a018c18367adab4e101.jpg 原图链接]]]
| caption = 1937年的曼
| birth_name = Paul Thomas Mann
=== 1875年-1913年 ===
==== 早年 ====
 
[[File:托马斯1.jpg|缩略图|右|250px|托马斯·曼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e/Ivan_Bunin-1901.jpg/440px-Ivan_Bunin-1901.jpg 原圖鏈接]]]
保罗·托马斯·曼生于德国[[吕贝克]],是商人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的儿子,[[亨利希·曼]](1871年生)的弟弟。他的母亲朱莉亚·曼(娘家姓氏席尔瓦-布翁斯)有一半的[[巴西]]血统。除了海因里希和托马斯外,她还生育了朱莉亚(1877年生),克拉(1881年生)和维克多(1890年生)。这样的家庭百般具备——正如托马斯·曼多年后描述的那样,他的童年时光“幸福且受关注”。
1895年,托马斯·曼放弃了在火灾保险公司的工作,开始在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学习。最初,他心里想着的是选择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中学时期的毫无目标,依然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延续。当1896年托马斯·曼年满21岁时成年时,他有资格从父亲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中获得每个月160到180[[马克]]的零花钱。这样,他就有了足够的收入。托马斯·曼决定从那些被动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解脱出来,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图像:Heinrich Thomas Mann.jpg|thumb|亨利希·曼(左)和托马斯·曼–1900年前后]]
==== 第一本书出版 ====
==== 私人生活 ====
1903年,兄弟亨利希和托马斯·曼间产生了不和的迹象。托马斯·曼感到,哥哥亨利希不认可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作为还击,托马斯·曼贬低亨利希的作品“即无聊又无耻”。尽管两人没有断交,在之后的几年里也有和好的尝试,不过在关于艺术在文学中角色的公开讨论中,两人尽量避免冲突。
[[图像:20060416-Thomas-Mann-Villa München.jpg|thumb|托马斯·曼在慕尼黑({{lang|de|Herzogpark}}城区)的别墅。二战中摧毁,现重建。]]
1904年,托马斯·曼认识了卡特琳娜(更为熟悉的名字是[[卡提亚·曼|卡提亚]])并向她求婚。这件事令人十分吃惊。托马斯·曼在此之前并没有跟女性有过亲密往来,更不要说像他哥哥那样有过“风流韵事”了。关于自己的性倾向问题,托马斯·曼虽然从来没有明说,不过也没有隐藏。是他自己决定要过一种当时普遍认可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对“少年”和同性关系的倾慕流露在作者的笔记和众多文学作品中,如《[[布登勃洛克家族]]》({{lang|de|Hanno/Kai Graf Mölln}}),《{{lang|de|Tonio Kröger}}》({{lang|de|Tonio Kröger/Hans Hansen}})和《[[威尼斯之死]]》。
1912年医生怀疑卡提亚患了[[肺结核]],必须在瑞士[[达沃斯]]的一家结核病疗养院长期疗养。托马斯·曼在疗养院看望了妻子。疗养院的气氛,卡提亚对医院病人的描述和作者自己在医院的印象赋予作者以灵感,使他创作了《[[魔山 (小說)|魔山]]》(1913年—1924年,1915年曾中断)。
 
=== 一生的忏悔 ===
[[苏珊·桑塔格]]回憶初见托马斯·曼,“那时我觉得自己是成年人,被迫生活在孩子的躯壳里。后来,我又觉得自己像一个有幸生活在成人的躯壳里的孩子,我的那种认真热情的品质在我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完全形成,它使我现在仍继续认为现实还未到来,我看到我的前面还有一片很大的空间、一条遥远的地平线。”
 
==热点视频==
{{#ev:youku|XNDQ2MTY0MTQ4|640|center|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frame}}
== 作品 ==
40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