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思永

增加 4,26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黄思永 | 圖像 = [[ |center|[http://pic5.nipic.com/20100111/4125101_111120055643_2.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42年 | 國籍 = 清朝| 别名 =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黄思永 ''' ,字慎之,号亦瓢。本籍 [[ 安徽 ]] 徽州,寄籍江宁(今南京)。生于清 [[ 光22 光2]]2 年(1842年),卒于民国3年(1914年)。 [[ 光绪 ]] 六年(1880)庚辰科状元。
从此先后任 [[ 翰林院 ]] 修纂、军机处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职。后开办北京工艺商局,还投资天津北洋烟草公司,组建北京爱国帐烟厂。 [[ 光绪 ]] 二十九年,清政府设商部,黄思永被尚书载振聘为头等顾问,与 [[ 张謇 ]] 被时人称为"商部实业两状元"。不久工艺商局停办,黄思永遂南归浦口任商埠督办, [[ 辛亥革命 ]] 以后,卒于上海。 == 生平 == [[道光]]30年(1850年),太平天国起义,咸丰3年(1853年)攻入并建都[[南京]]。战乱中,黄家人多有罹难,其中即有黄思永父母。黄思永则由其已行聘之金氏的父亲延师教读,直至同治2年(1863年)与金氏完婚。婚后,他以经史书法见长,教书、誊经,得以维持生计。同治12年(1873年),他朝考后任职礼部,继又考入军机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载,光绪6年(1880年),他得中状元。 据(台湾)朱沛莲《[[清代鼎甲录]]》(1985年商务版)卷3"状元"载:"黄思永 [[江苏]]江宁人,字慎之,[[光绪]]六年庚辰殿试一甲一名,授修撰。十九年九月,以办理山西赈务,驰驱边徼,交部从优议叙,嗣为[[国子监]]司业,旋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尝奏请发行[[昭信]]债票,依议施行;又奏口岸铁路矿产三事,均如所奏办理。迁侍读,旋擢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充[[日讲起居注官]],改国子监祭酒。二十八年因案革职。三十年三月,剏办工艺局,著有成效,开复三品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原官"。 == 主要事迹 == [[清朝]]灭亡五六十年前,共有两波经济改革热潮,朝廷重臣是改革的主力军。黄思永是继李鸿章、曾国藩第一波洋务运动之后,第二波近代改革大家,他的改革行动一直延续到清亡。现代中国的工商业,如多开通商口岸、修建铁路、开采矿藏、发行股票债券,头等功臣都有黄思永。他努力学习,善于接受新思维和新事物,而且教育其子黄中慧学英文,学西方科学技术,并送黄中慧赴美国深造,黄中慧后成为他兴办实业的得力助手。 1898年七月二十七日,鉴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事属创举,开办不易,欲速不能",因而批难并表彰了[[日讲起居注官]]黄思永关于"自行筹款,设立速成学堂,以期收效"的奏请。此时离西太后"[[戊戌政变]]"仅有九天。这是黄思永对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1903年,清政府设立[[农工商部]],特聘黄思永和张謇(江苏通州人,[[光绪]]20年(1894年)状元)为顾问。二人共同起草并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与有关铁路、矿务、商标等诸多章程法规,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吸引众多投资者兴办工厂商行,时人称为"[[商部]]两状元。"两位状元更是身体力行,黄思永经营于北,张謇经营于南。黄思永在京城创办工艺局,其产品中尤以景泰蓝铜器最为精巧,曾两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市场价高而供不应求。八国联军中美军多次登门欲以高薪聘请黄思永任职,均遭其严辞拒绝;德国占领军胁迫北京市民悬挂德国国旗,黄思永串联众多街区市民坚决抵制,可见黄思永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黄思永还创立慈善工厂,安排贫民就业,得到社会广泛好评。 [[黄思永]]是中国兴办债券股票的第一人。黄思永也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 == 状元殿试试卷 == "应殿试举人臣黄思永,年三十九岁,江苏江宁县(今[[南京]])人。由拔贡生礼部七品小京官应光绪元年顺天乡试中式,由举人礼部额外主事考取军机章,一应光绪六年会试,恭应殿试。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曾祖国楹,未仕,故;祖德符,未仕,故;父汝玉,未仕,故……"周道祥指着试卷介绍说,科举考试非常严格,首先要交代考生自己的经历,甚至还要写明祖上三代读书经历,是否入仕等,然后再进入正题<ref>[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news/live/2013-11/22/content_23539759.htm 神秘藏家捐出清代状元殿试试卷 长达3米能当字帖 ],中国网 . 2013-11-22]</ref>。 == 参考资料 ==
61,6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