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信息 ==
<p style="text-indent:2em;"> </p> 程不识与同时代名将李广的具体区别<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是想谈一谈领导的方式与风格对事业的影响。<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李广是有名的飞将军;程不识,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是名声很大的人物。李广训练部队以恩义相结,不重纪律,因此每位将领都与他交情好。作战时,他的行军布阵采用自由的作风,不拘一格,他所带领的骑兵非常精良,以机动性代替当时中国传统的行军布阵,所以李广的小部队可能获胜,士兵比较少,可以凭借个人的武勇,反败为胜。李广时常带领少量精锐突击队突袭匈奴,有时成功,大多数时候却是失败的。其实,李广的做法不是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打匈奴时,大军五道出击,武帝不让他领导正面的军队,只让他率领辅助部队,未尝没有道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的悲剧,造成他的英雄事迹的传诵。<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程不识和李广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两个人之间难作必然的好坏评断。就亲和力与团结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轻易被打垮的。程不识指挥军队的风格在汉朝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所以汉朝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换句话说,指挥的命令只能下达到第二级,无法下达到第三级以下。这样的部队非常坚实,但扩张性与活动性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这两类例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具体说来,居上风的时候,李广的军队较容易成功。平常的时候,程不识的作风可以维持不败。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调和这两种风格,但如何调和则是另一门大学问。从一般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知道眼下的局势如何,还是选择程不识那种类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识那样行事的作风比较稳妥一些。所以说,真打仗,宁可学程不时,不可学李广。<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备注:套用东汉马援的一句话说,效程不识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李广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p style="text-indent:2em;"> </p>
== 治军特点 ==
<p style="text-indent:2em;"> </p> 程不识和李广相比,有鲜明的特点。他是非常严谨的将领,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很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他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程不识应当算是极为稳重的将领。在西汉,人们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战不败。而李广呢,不是大胜,就是大败,就好比在赌场赌钱,不是大赢,就是大输。程不识则能够不断地积累胜利。<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李广、程不识代表了两种指挥管理的典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两个人之间难作必然的好坏评断。就亲和力与团结力来说,李广军队的五千人可以顶五万人来用,而程不识的一万人则永远是一万人,但也是不至于轻易被打垮的。程不识指挥军队的风格在汉朝延续了很长的时期,所以汉朝时“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换句话说,指挥的命令只能下达到第二级,无法下达到第三级以下。这样的部队非常坚实,但扩张性与活动性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p style="text-indent:2em;"> </p> <p style="text-indent:2em;"> </p> 这两类例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具体说来,居上风的时候,李广的军队较容易成功。平常的时候,程不识的作风可以维持不败。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调和这两种风格,但如何调和则是另一门大学问。从一般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知道眼下的局势如何,还是选择程不识那种类型的人才或者采取程不识那样行事的作风比较稳妥一些。[1]<p style="text-indent:2em;"> </p>
== 人物评价 ==
程不识之法老成持重,李广之道别出蹊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古之名将,用兵之道各有所长,奇正之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随机应变临敌制胜,优劣高下,难以一概而论。但兵凶战危,战场上影响作战胜负的因素扑朔迷离、瞬息万变,参战各方出奇用谋,但行军作战毕竟也有常法可循,根本之道在于“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打无把握之仗乃千古不变之至理,先保存自己再消灭敌人是用兵作战之法则。由此来看,程李二人高下立判。正如程不识所言,李广统率军队,推崇简便易行,虽然战士人人乐战效死,但如果敌人突然发动攻击,仓促之间必然难以迎战。据史料记载,李广统兵作战多次陷入困境,以致被匈奴生擒活捉,舍命一搏方才侥幸脱险,足证程不识言之不虚。后人“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即使才如李广,治军无方也难免师败兵溃,何况才不如李广者乎?[3]
== 参考文献 ==
<p style="text-indent:2em;"> </p>1.李广和程不识:在卫青霍去病以前的军界双壁趣历史网 [引用日期2016-11-15]<p style="text-indent:2em;"> </p><p style="text-indent:2em;"> </p>2.浅析李广难封的真正缘由 ——兼与程不识比较巴州区教育科研网 [引用日期2016-11-15]<p style="text-indent:2em;"> </p><p style="text-indent:2em;"> </p>3.李广与程不识:你学谁?凤凰网 [引用日期2016-11-15]<p style="text-indent:2em;">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