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詹姆斯·乔伊斯

增加 1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Writer
| name = 詹姆斯·乔伊斯<br />{{lang|en|James Joyce}}
| image = James Joyce by Alex Ehrenzweig, 1915 restored[[File:詹姆斯·乔伊斯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y2.ifengimg.com/cmpp/2014/04/11/07/1d12829b-ae83-4a3b-adb7-7c0af5850db6.jpg 原圖鏈接]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4/11/35675739_0.shtml 來自凤凰资讯]]]
| caption = 詹姆斯·乔伊斯
| birthname = 詹姆斯·奥古斯丁·阿洛伊修斯·乔伊斯<br />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
1898年乔伊斯進入[[都柏林大学学院]]读書,修习现代语言,主修[[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同时,乔伊斯还参加了大量和[[戏剧]]、文学相关的社会活动。他曾于1900年发表过一篇题为《[[亨利·易卜生]]的新戏剧》的文学评论。后来,易卜生本人读到这篇评论,还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大学期间,乔伊斯写了大量文章以及至少两个剧本(如今都已经散佚)。后来,乔伊斯经常以大学时代的朋友为原型创作小说中的人物。
== 流亡生活以及 早期创作 ==[[File:Joyce oconnell dublin.jpg|thumb|180px|位於[[都柏林]]的乔伊斯全身[[雕像]]]]
1902年,乔伊斯第一次来到[[巴黎]],目的是修习[[医学]]。1903年他因母亲病危而返回[[爱尔兰]]。次年一月,乔伊斯写了一篇关于[[美学]]的散文,题为《一位艺术家的画像》。乔伊斯将此文向一直倡导思想自由的杂志《[[Dana]]》投稿,却被拒绝。于是乔伊斯决定在他22岁那年将之改写成一部小说,题目暂定为《英雄斯蒂芬》。同年,乔伊斯结识了年轻的旅馆女服务员[[诺拉·伯娜科]]。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故事发生的日期1904年6月16日,就是乔伊斯和这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人第一次约会的日期。乔伊斯在爱尔兰的这段时间染上了酗酒的恶习,并和学医学的[[奥列佛·圣约翰·格加蒂]]过从甚密,此人后来成为《[[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巴克·穆利根]]的原型。乔伊斯在格加蒂的海滨城堡中住了六个晚上,之后两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导致了乔伊斯的离去。那天晚上乔伊斯在一间[[妓院]]喝得酩酊大醉,并和别人寻衅打架。后来是他父亲的熟人,[[犹太]]人[[阿尔弗莱德·亨特]]收留了他。此人就是《[[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的原型。
乔伊斯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诗集。他的第一部成熟的诗作是具有讽刺风格的《[[神圣的办公室]]》,出版于1904年。在这部作品中乔伊斯声称自己比[[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很多大师都要高明。乔伊斯的第一部大型诗集则是《[[室內樂 (喬伊斯)|室內樂]]》,里面收录了36首[[抒情诗]]。乔伊斯因这部诗集的出版而被[[艾兹拉·庞德]]列入[[意象派]]诗人之列。而庞德本人在随之而来的十几年里也成了乔伊斯最忠诚的支持者之一。1936年出版的《诗歌选集》收录了乔伊斯晚年的一些诗作。
 
==热点视频==
詹姆斯·乔伊斯
{{#ev:youku|XMjQ5MjM1MDI1Ng|640|center}}
 
James Joyce 詹姆斯·乔伊斯生前所用吉他
{{#ev:youku|XNjc2NDIxMjMy|640|center}}
== 《尤利西斯》 ==
乔伊斯试图让别人来完成自己未竟作品《[[芬尼根的守靈夜]]》的想法激起了轩然大波,包括[[艾兹拉·庞德]]在内的很多好朋友都对此持反对态度。在这些压力下,乔伊斯还是坚持将这部作品完成。《芬尼根的守靈夜》于1939年5月4日出版。
=== 写作 风格 与结构 ===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乔伊斯将他的[[意识流]]技巧和梦境式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小说彻底背离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构造的方式,语言也具有明显的含混和暧昧的风格。乔伊斯甚至大量运用[[双关]]语,这都使得《[[芬尼根的守灵夜]]》显得比《[[尤利西斯]]》更加晦涩难懂。如果说《尤利西斯》描写的是一个城市一天的全部生活,那么《芬尼根的守靈夜》讲述的则是夜晚和梦幻的逻辑。然而尽管这部小说是如此的晦涩难懂,读者们还是可以大致可以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线情节。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采用了大量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双关语。包括[[贝克特]]在内的助手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乔伊斯从各种语言中寻找词汇。到了晚年,随着乔伊斯视力的不断下降,他开始逐渐采用自己口述、由助手们记录的写作方式。 《[[芬尼根的守灵夜]]》 中显著的历史感来源于历史哲学家[[维柯]]和[[布鲁诺]]思想的影响。[[维柯]]曾经提出人类历史是循环往复的,人类的文明要先后经历混沌、[[神权]]统治、[[贵族]]统治和[[民主]]政治,然后再次回归混沌,重新循环。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明显的流露出维柯对乔伊斯的影响。此外,这部小说的第一句是写在最后一页上的,而最后一句则写在第一页上,体现了小说对“历史循环”的观点的赞同。乔伊斯曾说,这部小说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因为当人们终于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发现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小说的开头。阅读《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
== 后世 影响 ==[[File:James-Joyce-Stephens-Green.jpg|thumb|right|位于都柏林的詹姆斯·乔伊斯半身雕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乔伊斯被迫离开[[巴黎]],重新回到[[苏黎世]],并最终在那里去世。去世后,乔伊斯被葬在[[苏黎世]]内的“[[弗伦特恩公墓]]”。后来他的妻子诺拉也和他合葬于此。两人相恋一生,终于在1931年结婚。
23,7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