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罗丰禄

增加 8,2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罗丰禄 | 圖像 = [[File:T01ae7dad17fb1c641b.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ae7dad17fb1c641b.jpg?size=268x357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驻外使馆翻译外交顾问、驻外公使| 出生日期 = 1850年10月21日(庚戌年)| 國籍 = 清朝| 别名 = | 職業 = 驻外使馆翻译外交顾问、驻外公使| 知名原因 =| 知名作品 = [[北洋海军]]创建人之一 </br>起草《北洋海军章程》 </br> 代表中国与英国就[[高升号]]索赔谈判。}} '''[[ 罗丰禄 ]]''' ,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 [[ 道光 ]] 三十年九月十七日) 生于福建 [[ 闽县 ]] ,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孙。罗丰禄毕业于 [[ 福州船政学堂 ]] ,1877年赴英国留学,之后先后兼任清朝驻英公使馆翻译、驻德国公使馆翻译。1880年2月,学习期满回国,入幕于北洋大臣 [[ 李鸿章 ]] ,兼任李鸿章的英文秘书、外交顾问兼翻译。1883年5月,罗丰禄调升水师营务处道员,后协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及林泰曾等起草《北洋海军章程》。1896年清朝廷谕命以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赏四品京卿,出任驻英兼意、比三国公使。罗丰禄的侄子罗忠霖在甲午海战中在定远舰上服役并英勇牺牲  == 人物生平 == 罗丰禄,字稷臣,1850年10月21日(清[[道光]]三十年九月十七日)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家住城内南营20号,兄弟九人,丰禄排行第七,为新梅公支系第六世孙。1867年(清[[同治]]六年),丰禄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经甄别遴选,罗丰禄入后学堂学英文、驾驶专业。他勤奋聪颖,每考必冠,1874年3月以大考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后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受到船政大臣[[沈葆桢]]赏识和提拔,破格升任教习。1877年3月,清廷选派第一届赴欧留学生,罗丰禄以候选主事、翻译身份获选,可见他在当时已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罗丰禄于5月11日(三月十八日)抵达英国,入英国伦敦琴士官学('''King's College''',皇家理论学院),受教于化学家、《化学鉴原续编》与《补编》的原作者'''C.L.Bloxam''',学习气学、化学、格致,寻求"以格致哲学为体,政治交涉为用"。在学期间兼任华洋“翻译、文案”襄助华洋监督,兼任英、德使馆等翻译。 1878年(清[[光绪]]四年),罗丰禄先后兼任清朝驻英公使馆翻译、驻德国公使馆翻译,边从事[[外交]]翻译工作边学习。1880年2月,学习期满回国,罗丰禄入幕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北洋水师]]营务处工作,并兼任李鸿章的英文秘书,充当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兼翻译,同年4月任天津[[大沽]]船坞总办,在大沽海神庙选购民地建造船坞,并回福州及上海等地招募工匠等200余人,使大沽船坞"遂成规模",建成北洋海军基地雏形。1881年2月,经李鸿章奏请由候选主事升同知,赏加四品衔。1883年5月,罗丰禄调升水师营务处道员。翌年春、秋,罗丰禄两次邀同英、俄两国水师官兵到[[天津水师学堂]]参与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会考。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罗丰禄升任天津水师学堂会办。1888年5月,罗丰禄奉命协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及[[林泰曾]]、[[刘步蟾]]等起草《北洋海军章程》。[[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罗丰禄随李鸿章赴日谈判,1895年4月17日清廷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其后,清廷寻求"弱国外交",谋求"以夷制夷"。 == 相关事件 == '''外交活动'''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罗丰禄以翻译身份随李鸿章从上海乘法国邮船"爱纳司托西蒙"号赴俄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并参加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的谈判。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转向“结强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在德国,罗丰禄参加李鸿章与[[俾斯麦]]的会见;在英国,谒见[[维多利亚女皇]],获赐"罗稷臣丰禄爵士";在法国、比利时、美国等参与各种外交活动,1896年清朝廷谕命以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赏四品京卿,升任[[太仆寺卿]](从三品),出任驻英兼意、比三国钦差大臣,来自闽县的青年才俊逐渐成长为一代外交重臣。 '''据理抗争''' 1894年11月英国对[[高升号]]索赔案作出最后裁定后到次年的2月5日,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印度支那航运公司:赔偿责任应改由中国政府承担。 此时,时任中国驻英国公使[[龚照瑗]]因为在伦敦秘密抓捕了流亡伦敦的孙中山,在英国政府强烈要求下,被召回国内。罗丰禄出任驻英、意、比三国钦差大臣(公使)。出身福建船政学堂的罗丰禄,是中国第一批留英学生,文武兼修,他的工作重点就是和大英帝国周旋。深谙洋务的罗丰禄,在高升号事件处理中,一出手就给英国一记猛拳:根据国际海事法律,索赔要求必须在损坏事实发生后的5天内提出,而印度支那航运公司在事件发生后近两年才主张权利,早已过了主张期限。根据英国的史料记载,当时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利斯伯利的高级助手桑德森('''Thomas Sanderson''')就为此沮丧不已,因为这正是英国的索赔要求在法律要件上的软肋。 1898年8月22日,罗丰禄向[[沙利斯伯利]]提交了一份照会,驳斥了英国学者以及司法部的全部观点。他指出:高升号上的中国军队,是应朝鲜国王的邀请协助平叛,并不是针对日本的。其次,多日在海上航行的高升号,不可能得知在它遭遇日舰之前的数小时,中日军舰之间发生了冲突,既然高升号从未收到任何交战方的正式宣战通知,强加在高升号头上的所谓中立的义务就不存在。他指出,日本军舰惟一能做的合法行为,就是让高升号返回出发港口。实际上,从各方当事人的证词看,当时高升号船长英国人托马斯·莱达尔·高惠悌也正是如此与日本军舰交涉的,但被日军拒绝。罗丰禄说,日本和英国的说法中,高升号的惟一“罪名”,就是它反抗了日军的强制行为,但在未得到“任何交战方通知”的情况下,高升号当然可以反抗,而英国政府却说日本人因此有权将其击沉,这是十分荒谬的。 罗丰禄这位中国公使,对日本行为的合法性以及英国向中国索赔的合法性,都予以了坚决的抗争和否认。 == 去世 == 1896年4月,罗丰禄以翻译身份随李鸿章从上海乘法国邮船"爱纳司托西蒙"号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并参加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的谈判。随后罗丰禄又随代表团出访德、荷、比、法、英、美等国。1896年11月23日,罗丰禄以二品顶戴记名海关道赏四品京卿出任驻英公使兼驻义([[意大利]])、比([[比利时]])公使, 1897年授三品京堂衔。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英、法、俄、德、美、日、意、奥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沙俄在参加[[八国联军]]进攻京津的同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于11月诱逼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妄图变中国东北三省为它的殖民地。在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声浪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官员亦表示反对,日本、英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也向清廷施加压力。清廷左右为难,既想与沙俄维持共同制日同盟关系,又想利用西方列强力量迫使沙俄从我东北撤军。1901年8月29日,清廷调“外交干才”罗丰禄任驻俄公使,授一品顶戴太仆寺卿,去与沙俄交涉归还东北三省,但罗丰禄由于患鼻癌终未能成行。1903年罗丰禄病故,终年53岁。  罗丰禄是[[北洋水师]]营务处总办,曾出任[[李鸿章]]的英文秘书,他凭这层关系,前后张罗北洋水师的筹办事宜,也算创建者之一。 罗丰禄的侄子罗忠霖在甲午海战中在[[丁汝昌]]所在的定远舰上服役并英勇牺牲。另一个侄子罗忠钦在萨镇冰带领的康济舰上服役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