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春生

增加 4,590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name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 李春生 (1838年1月12 </h4>| image = <img src="http://si.secda.info/ddc_museum/wp-content/uploads/2015/08/li_chunsheng.jpg" width="250" ><br> <br>[http://si.secda.info/ddc_museum/?project=1113 圖片來源大稻埕線上博物館]| width = | job = | period = 滿清末年| birthname =| other_names =| Sex = 男| date of birth = {{Birth date|1838|01|12}}| place of birth = [[大清]][[福建]]廈門|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24|10|05|1838|01|12}}| place of death = [[ —1924年10月5日),臺 治台灣]]台 北大稻埕 | nationality =清國、大日本帝國| languages = [[閩南語]][[泉漳方言]]| residence =| party =| religion =[[基督教]]| spouse =| relatives =| educate =| past = 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地區負責人<br>英商買辦<br>建昌行號東家<br>台灣總督府參事| work =| award =}}'''李春生''';{{Birth date|1838|01|12}},[[臺灣]][[ 人]] [[基督徒]],本籍[[ 福建 泉州府同安縣 ]][[ 廈門 人。外文拼音 Li Chun sheng ]] [[1868年]]移民到[[ 羅拼音 Lí Tshun-sing 北]][[大稻埕]]經商 [[ ]] 日治時期以茶 的知名[[買辦]],也從事進出口[[ 貿易 致富 ]]。李春生是當時臺灣仕紳中少見 豪商 基督徒 ,也是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 的奠基者  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作家]] ,著有《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集》、《宗教五德備考》、《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闡揚 [[ 基督 新教長老宗 ]] 教義,力圖駁斥 [[達爾文]]、[[赫胥黎]]的[[演化論| 天演說 ]]。 ==生平==李春生於清[[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838年]]1月12日)出生在福建廈門 被譽 自幼失學。其父以[[擺渡]]維生,家境並不好,而其母親為林氏,於家中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上面還有一個姊姊。李春生於十四歲時與父親一同[[受洗]]成 基督徒,時常與外國傳教士相處,其[[歐美]][[外語]]能力頗強。此外,李春生於成年後亦積極自學[[漢文]],因此成[[華人]]和[[洋人]]間的溝通橋樑。 [[1858年]],在四處遊歷後,李春生投身商界,以其優異外語能力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擔任「地區負責人」。此後一度自行創業,經營「四達商行」,但因[[太平天國|太平軍]]攻入福建而停止經營。1868年,李春生再受推薦,移居[[臺灣]][[臺北]]繁華的[[大稻埕]],並擔任英商[[約翰·陶德]]所創[[寶順洋行]]的 總辦」,該期間也經營「三達石油公司」的[[煤油]]。李春生也因為推廣[[ 臺灣茶 ]]與煤油而致富,並且逐漸於臺灣社會中嶄露頭角。築[[臺北城]]時,李春生亦為委員 一,此外,他也與[[林維源]]合組了「建昌行號」。除了擔任「築城委員」,李春生也擔任過「土地清丈委員」及臺灣鐵道「敷設委員 ,對[[臺灣鐵路]]建設也有所貢獻。 清朝於甲午戰爭敗於日本,1895年(乙未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議和,其一條件為割讓台灣與澎湖。匆促間臺灣民主國成立,總統唐景崧於日軍登陸後不久逃往大陸,臺北城陷入群龍無首狀態。(在五月日軍登陸台灣之前,一些人懷疑基督徒串通日軍,許多基督徒慘遭嚴重迫害。當日軍佔領台灣,日軍遭遇台灣住民武力抵抗(乙未戰爭),又誣指基督徒唆使暴徒反抗日軍,因此逮捕基督徒予以虐待殘殺,教堂被佔為駐軍之用,這是台灣教會長老教會第二次受逼迫。)李春生所主持的中外紳商會議,決定派人通報日軍。6月6日辜顯榮單獨前往基隆,之後美國記者禮密臣(J.W.Davidson) 英商托姆遜(Thompson)、德商奧利(Ohly)3人到達。隔天(7日)清晨日軍先頭部隊抵達,乃兵不血刃地佔領台北城。台北士紳為保護良民及作為和統治者間之聯絡機關,由李春生具名申請設立保良局,總局置於台北,各地設分局,於明治28年(1895)8月8日獲准設立。事後李春生因辦理保良局及協助維護台北城內治安有功,台灣總督府乃上報內閣賞勳局同意表揚,以外國人身分,在明治29年(1896)2月3日收到獲頒勳六等旭日章。 1900年,[[孫文]]曾來到台灣,希望與[[兒玉源太郎]]見面,爭取日本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但並未成功。孫文來台灣時,皆由李春生接待。 除了政經方面,李春生也是[[台灣]][[基督教]]的推廣者,台灣多座基督教教會用地係他捐地捐款興建,例如:[[濟南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等。 據[[台灣日治時代|日治時代]][[ 臺灣 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合益]]有資產20萬[[銀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李春生有資產1億120萬[[銀圓]],排名 第一 位思想 的就是[[板橋林 ]]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當時一銀圓相當於一[[美元]],可兌換2[[日圓]]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