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书侍郎

增加 2,22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中书侍郎'' File:T01e02465c1e8e3d1d0.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8%AD%E4%B9%A6%E4%BE%8D%E9%83%8E&src=tab_baike&correct=%E4%B8%AD%E4%B9…”
''中书侍郎''
[[File:T01e02465c1e8e3d1d0.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4%B8%AD%E4%B9%A6%E4%BE%8D%E9%83%8E&src=tab_baike&correct=%E4%B8%AD%E4%B9%A6%E4%BE%8D%E9%83%8E&ancestor=list&cmsid=52d137512b05190af70f95d4c91e68cd&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6d76ef094afbbc879f3a480461c9a952&currsn=0&ps=59&pc=59 原图链接]]]
中书侍郎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官职,之后各个朝代曾改过名称,但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名称|| 中书侍郎 || 属性 || 古代官名
|-
| 官位 || 中书省副长官 || 朝代|| 汉朝
|}
== 简介 ==
* 中书令隋初为内史侍郎,炀帝时,员额由四人减为二人,又称内书侍郎,当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在汉朝开始设置,郎称之为中书郎,魏由通事郎改置,晋朝加"侍",正式称为中书侍郎,东晋又曾一度改为通事郎,其中一人职掌诏命。南北朝时,设置四人。
* 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代宗大历年间升正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最高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
* 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南朝末为五品,隋唐正四品)。
* 宋仍有此官。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又另置中书、门下侍郎为副相。徽宗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侍郎如旧。南宋初,复左右仆射原名,亦仍兼侍郎。建炎三年(1129),再改宰相官名,复置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侍郎乃废。
*
* 元代中书省的长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宰相。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71661902276845308.html?fr=iks&word=%D6%D0%CA%E9%CA%CC%C0%C9&ie=gbk 中书郎是什么官职]</ref>
15,7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