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59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8094498136&di=fb521a6e31af9…”
[[Fi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8094498136&di=fb521a6e31af911e7d991d038f78e647&imgtype=0&src=http%3A%2F%2Fupcdn.mpres.51vv.com%2Fv_block%2Fdf3bd14667d7a144830c27c2f78b5aaa.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2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E3%80%82 图片来源]]]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出自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并序]]》<ref>{{ cite web | url=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6936eb5e82e2.aspx | tit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author=古诗文网 | date=2018-12-29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Fi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8094613453&di=36038fe69b4565f3a41ba484343156a1&imgtype=0&src=http%3A%2F%2Fb-ssl.duitang.com%2Fuploads%2Fitem%2F201512%2F16%2F20151216171653_hKS2V.thumb.700_0.jpe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2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E3%80%82 图片来源]]]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鉴赏==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ref>{{ cite web | url=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708492d220a741afa35b9fc9c45ad6c7&from=kg0&highlight=%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EF%BC%8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 | title=燕歌行 | author=百度汉语 | date=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Fi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3.jpg|缩略图|[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563974537,252296711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2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E3%80%82 图片来源]]]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高适==
[[File:作者4.jpg|缩略图|[https://song.gushiwen.cn/authorImg/gaoshi.jpg 原图链接][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b44661291893.aspx 图片来源]]]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参考文献==
{{Reflist}}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出自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并序]]》<ref>{{ cite web | url=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6936eb5e82e2.aspx | tit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author=古诗文网 | date=2018-12-29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Fi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jpg|缩略图|左|[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8094613453&di=36038fe69b4565f3a41ba484343156a1&imgtype=0&src=http%3A%2F%2Fb-ssl.duitang.com%2Fuploads%2Fitem%2F201512%2F16%2F20151216171653_hKS2V.thumb.700_0.jpe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2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E3%80%82 图片来源]]]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鉴赏==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ref>{{ cite web | url=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708492d220a741afa35b9fc9c45ad6c7&from=kg0&highlight=%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EF%BC%8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 | title=燕歌行 | author=百度汉语 | date= | language= | accessdate= }}</ref>
[[File: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3.jpg|缩略图|[https://ss0.bdstatic.com/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it/u=1563974537,252296711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9B%B8%E7%9C%8B%E7%99%BD%E5%88%83%E8%A1%80%E7%BA%B7%E7%BA%B7%2C%E6%AD%BB%E8%8A%82%E4%BB%8E%E6%9D%A5%E5%B2%82%E9%A1%BE%E5%8B%8B%E3%80%82 图片来源]]]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高适==
[[File:作者4.jpg|缩略图|[https://song.gushiwen.cn/authorImg/gaoshi.jpg 原图链接][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b44661291893.aspx 图片来源]]]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