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女皇

增加 21,278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缩略图|[http://www.e3ol.com/culture/html/2012-2/21251/21251_2012217.shtml 则天女皇]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女皇'''出自…”

[[File:则天女皇.jpg|缩略图|[http://www.e3ol.com/culture/html/2012-2/21251/21251_2012217.shtml 则天女皇]]]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女皇'''出自《资治通鉴》。内容为武氏被新皇再次恩宠,又因妒火争宠而横生残酷杀戮的故事。

==【原文】==

唐高宗永徽五年(甲寅,公元654年)

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①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预焉。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②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注释】==

①诣:到,至。

②谮:诬陷,说坏话。

==【译文】==

唐高宗永徽五年(甲寅,公元654年)

高宗当初还是太子的时候,进寝宫服侍唐太宗,看见才人武氏便十分喜欢。唐太宗驾崩后,武氏随着众嫔妃到感业寺出家为尼。等到唐太宗的忌日,高宗亲自到感业寺行香拜佛,见到了武氏,武氏哭泣,高宗也跟着流泪。王皇后得知消息后,便暗中让武氏蓄发,并劝说高宗纳武氏入后宫,企图借以武氏来离间高宗对萧妃的宠幸。武氏天生乖巧聪慧,善于玩弄权术,刚刚入宫时,她卑躬屈膝地侍奉皇后;皇后因此十分喜欢她,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不久,武氏便得到高宗的极大宠幸,被拜为昭仪,皇后与萧妃于是均失宠,二人便开始一同诬告武氏,高宗对她们的诬告一概不予听从。武昭仪企图追赠他的父亲武士彟官爵,可是苦于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便假托要褒奖赏赐十三位有功之臣,其中就有武士彟。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三人相互诬告诽谤,高宗从来都不相信王皇后、萧淑妃的话,唯独对武昭仪非常信任。王皇后不会曲意逢迎高宗的左右近臣,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及舅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嫔妃,又不讲究礼节。武昭仪窥伺到王皇后讨厌的人,于是就与之倾心相交,所得到的赏赐也要分给她们。因此,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武氏的掌控范围,她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全都禀告给高宗。

==【原文】==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六年六月,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秋,七月,戊寅,贬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奭行至扶风,岐州长史承素希旨奏奭漏泄禁中语,复贬荣州刺史。

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

==【译文】==

尽管王皇后已经失宠,但是高宗并没有废掉她的想法。恰巧这时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孩,皇后怜爱她并逗弄她玩。皇后出去以后,武氏便趁没人看见将女婴掐死,并盖上被子。这时高宗正好来到,武氏假装欢笑,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却发现女婴已经死了,武氏当即大声哭闹。问左右侍女是怎么回事,左右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高宗听后勃然大怒,说道:“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昭仪趁机哭泣着数落皇后的罪过。皇后无法替自己辩解,高宗从此有了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的打算。但他又深恐大臣们不服,因此便和武氏一道临幸太尉长孙无忌的府第,酒至酣畅后,于酒席上将长孙无忌宠姬的三个儿子都封为朝散大夫,又令人装载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等共十车赏赐给长孙无忌。高宗趁机讲到王皇后没有子嗣,以此来暗示长孙无忌,可是长孙无忌却顾左右而言他,竟然没有顺从高宗的旨意。高宗与武氏二人于是在不愉快中结束了这场酒宴。武昭仪又让自己的母亲杨氏到长孙无忌的宅第,屡次请求,都没有得到长孙无忌的允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也曾经多次劝说长孙无忌,被长孙无忌义正词严地斥责了一顿。

六年六月,武昭仪诬陷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求巫婆施展厌胜术诅咒武昭仪,高宗因此敕令严禁皇后的母亲柳氏进出后宫。七月初十,将吏部尚书柳奭贬为遂州刺史。柳奭赴任走到扶风县,岐州长史于承素揣摩圣意,上奏称柳奭泄漏宫禁秘密,又把他贬为荣州刺史。

唐朝因袭隋朝制度,后宫贵妃、淑妃、德妃、贤妃都是正一品。高宗于是打算特别设置一个宸妃,以封给武昭仪,韩瑗、来济劝谏阻止,说以前没有这个先例,高宗只好作罢。

==【原文】==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德俭曰:“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上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①超拜中书侍郎。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

长安令裴行俭闻将立武昭仪为后,以国家之祸必由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议其事。袁公瑜闻之,以告昭仪母杨氏,行俭坐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

上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称疾不入。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

==【注释】==

①寻:不久。

==【译文】==

中书舍人、饶阳人李义府因为被长孙无忌所厌恶,被降职为壁州司马。敕令还未到门下省,李义府便已经暗中得知,于是向中书舍人、幽州人王德俭询问计谋,王德俭说:“高宗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如今正在犹豫不决,生怕宰相们会有异议。假如你能够提议策立武氏为后,那么就可以转祸为福了。”李义府对他的话深表赞同。这一天,他代替王德俭值宿,叩门向高宗上奏章,请求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以满足黎民百姓的心愿。高宗听后大为喜悦,随即亲自召见李义府,与他交谈,并赐他珍珠一斗,留下他让他官复原职。武氏也在私下里派人慰劳勉励他,不久他便被破格提拔为中书侍郎。从此以后,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暗地里向武氏表示愿意为其效劳。

长安县令裴行俭得知朝廷就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认为国家的祸患将要从此开始了,于是便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一起私下里商议此事。袁公瑜听说后,便将这一情况据实禀告给武氏的母亲杨氏,裴行俭因此获罪,被贬谪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有一天,高宗退朝后,又宣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进入内殿。褚遂良说:“今天皇上宣召,多半是为了后宫的事,如今皇上的主意已定,如果胆敢违抗,必定是死罪。太尉是元舅,司空是功臣,不能让皇上背负杀元舅与功臣的坏名声。我褚遂良原本出身贫寒,也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能有今天这个地位,况且还接受了先帝临终托孤,不能不以死相谏,否则将无法向死去的先帝交代!”李绩称病没有去内殿。长孙无忌等人到了内殿,高宗便对他们说:“皇后没有子嗣,武昭仪有,现在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觉得怎么样?”褚遂良回答道:“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是先帝为陛下明媒正娶的妻子。先帝临死前,曾经握着陛下的手对我说:‘朕的好儿子、好儿媳,现在就托付给你了。’

这些话都是陛下亲耳所闻,直到现在还犹如在耳边一样。未听说皇后有什么过错,怎能轻易地废掉呢!我不敢曲意顺从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愿啊!”高宗听后十分不悦,但也只好作罢。第二天,他又提及此事,褚遂良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更换皇后,那么我请求遴选天下的名门世家,何必非立武氏不可?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天下人的耳目,哪里能够遮掩呢?等到千秋万代以后,人们又将怎么看待陛下呢?愿陛下三思而后行!我如今忤逆陛下,罪当处死。”说完将朝笏置于殿内台阶上,并解下头巾向高宗叩头直到血流满面,他说道:“还给陛下朝笏,乞求陛下能够放我回老家养老去。”高宗当即勃然大怒,下令将他带出去。武昭仪则隔着帘幕大声说道:“何不就此斩杀了这老东西!”长孙无忌说:“褚遂良是先帝的顾命大臣,即使有罪也不可以加刑。”于志宁则什么话也不敢说。

==【原文】==

韩瑗因间奏事,涕泣极谏,上不纳。明日又谏,悲不自胜,上命引出。瑗又上疏谏曰:“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不谓今日尘黩圣代。作而不法,后嗣何观!愿陛下详之,无为后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国,菹醢之戮,臣之分也!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来济上表谏曰:“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幽闲令淑,副四海之望,称神祗之意。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太姒,而兴《关雎》之化,百姓蒙祚;孝成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有周之隆既如彼,大汉之祸又如此,惟陛下详察!”上皆不纳。

==【译文】==

韩瑗趁机上奏疏,流泪对高宗废除皇后的打算进行极力劝阻,高宗并不接受。他第二天又劝谏高宗,悲伤得不能自已,高宗下令将他带出去。韩瑗因此又上奏章劝谏道:“一般的夫妇,尚且要经过相互选择后才结合,更何况天子呢?皇后母仪天下,是全天下妇女的典范,善恶皆因她而生,所以才会有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朝这样的历史。《诗经》上说:‘赫赫有名的宗周,就毁灭在褒姒的手里。’我每次阅读前朝史事,常常会扼腕叹息,未曾想今天这样的圣明之世也会受到玷污。做事不依循法度,后世将如何看待呢!唯愿陛下能够三思,不要给后人留下笑柄。假如我的话能够有益于国家,那么即使被剁成肉酱,臣也死得心甘情愿!昔日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话,结果致使吴都姑苏破败,麋鹿到处出没。我深恐陛下让海内外的有识之士失望,那样就离让皇宫长满荆棘、宗庙不能继续享有祭祀的情况为期不远了!”来济也上表劝谏高宗道:“君主册立皇后,应该因循天理法度,必须选择名门礼教之家的淑女,优雅娴静,贤淑美好,才能与四海的厚望相符,也能和神灵的意图相称。所以说周文王才要造船迎接太姒,世间从此才有《关雎》的教化,百姓蒙受福祉;汉成帝纵欲成性,让婢女当了皇后,因而使皇族血统遭到断绝,江山社稷因此倾覆沉沦。周代的昌盛是那般,汉代的灾祸又是这般,希望陛下能够明鉴啊!”高宗对这些谏言一律不予采纳。

==【原文】==

它日,李绩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昭仪令左右以闻。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永徽六年,冬,十月,己酉,下诏称:“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许敬宗奏:“故特进赠司空王仁祐告身尚存,使逆乱余孽犹得为荫,并请除削。”从之。

乙卯,百官上表请立中宫,乃下诏曰:“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曾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译文】==

有一天,李绩入宫晋见,高宗于是问他道:“朕打算册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却固执己见认为不可以。褚遂良既然是先帝的顾命大臣,现在他极力反对,那么事情真就应该停止吗?”李绩回答道:“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要去征询外人的意见呢!”高宗废后的主意随即定了下来。许敬宗在朝中扬言道:“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尚且想要换个老婆呢!更何况是天子要册立皇后,人们又何必要管那么多事而妄生异议呢?”武昭仪让身边的人将此话传到了高宗那里。初三,高宗下诏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公元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道:“王皇后、萧淑妃密谋用毒酒杀人,现今被废为平民。她们的母亲和兄弟也都全部被撤消官爵,流放到岭南一带。”许敬宗上疏道:“已故特进赠司空王仁祐尚且还留存有封官的凭证,这些会让逆乱的余孽还能受荫做官,请求一并削除他的官爵。”唐高宗答应了他的请求。

十月十九日,文武百官联名上奏唐高宗,请求册立武氏。唐高宗随即颁发诏书说:“武氏出身功勋之家,祖辈世代为官。她先前曾因为才德超群而被选入后宫。在后宫中,她品行端正,声誉极佳。朕先前做太子时,她受到我已故母亲的特殊恩惠,得以经常服侍皇帝,日夜陪侍左右。她在后宫之中十分检点自己的行为,而且能很好地处理嫔妃之间的关系。皇帝对此十分清楚,经常垂青赞赏,于是便把武氏赏赐给朕,这就如同汉宣帝将宫女王政君赐给皇太子一样。因此,武氏是可以被册立为皇后的。”

==【原文】==

十一月,丁卯朔,临轩命司空李绩赍玺绶册皇后武氏。是日,百官朝皇后于肃义门。

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对曰:“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至尊若念畴昔①,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处置。”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投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它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注释】==

①畴昔:往日,从前。

==【译文】==

十一月初一,武氏被册立为皇后。当天,文武百官于肃义门朝拜了武后。

先前的皇后王氏和淑妃萧氏一同被囚禁在后宫别的院落里。唐高宗顾念当初的情分,于是秘密去囚禁她们的地方,只看见囚室封闭极严,只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孔,以便能够送食物进去。他看见二人如此悲惨,便动了恻隐之心,大声呼喊道:“皇后、淑妃你们在哪里?”王氏听到是皇上的声音,于是就哭着说道:“臣妾等已经因罪被贬为宫中奴婢,哪里还会有后、妃的尊贵称号!”接着又说:“假如陛下还能念及旧情,那么我请求让臣妾等重见天日,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吧。”皇上说:“朕马上就安排。”武后很快便得知此事,她勃然大怒,随即派人去把王氏和萧氏各打一大板,接着砍去她们的手足,把她们投到酒坛子里去,还骂道:“让这两个女人骨醉!”没过几天,两人相继死去,武后又令人砍下她们的脑袋。

王氏当初听到宣布处置她们的敕令时,向高宗拜了又拜说:“祝愿皇上万岁!武昭仪承蒙陛下的恩宠,死自然是我的事了。”淑妃萧氏则破口大骂道:“阿武是一个狐狸精,奸诈狡猾,竟然狠毒到如此地步!只求来生我做猫,阿武做鼠,我活活地咬住她的咽喉。”因此宫中从此不再养猫。不久又将王氏改姓为蟒氏,把萧氏改姓为枭氏。武后随后多次看见王氏和萧氏的鬼魂在宫中作祟,披头散发,遍体流血,一如死的时候的样子。于是武后只得迁到蓬莱宫居住,可是还是能看见同样的情形,因此她就远远地移居到了洛阳,终生没有再回长安。<ref>[https://www.hygx.org/ebook/book/94 华韵国学网]</ref>
==作品出处==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ref>[http://www.6yueting.com/list/64632142b4 六月听书网]</ref>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聪慧,七岁时,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1071年(熙宁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阳,筑独乐园,专意编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还主国政,将新法废除殆尽。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年九月,卒于位,当政仅一年多。赠温国公,谥文正。<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BBCF8476FD6A3557.aspx 古诗文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030 國學總論 ]]
13,5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