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约瑟

增加 4,543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约瑟| 外文名 =| 图像 = [[File: u= f17261e515da2184f41450046412bdf3850bda55.jpg |缩略图|center|[http://i0.hdslb.com/bfs/article/f17261e515da2184f41450046412bdf3850bda55.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26019?from=articleDetail]]]| 图像说明 =李约瑟 |center| 出生日期 = 1900年| 逝世日期 = 1995年| 出生地点 =伦敦| 国籍 = 英国| 职业 = 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1922年、1924年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1942-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1983年在英国剑桥任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1990年任名誉所长。 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其对中国文化,科技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20世纪初,科学史界公认的结论是古代中国在农业和工艺品制造上有其独特天赋,但并没有足以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性科技发明。打破这一传统结论,并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一个英国人。准确的说,是一个出生在苏格兰的英国生物化学家。他就是诺尔•约瑟夫•尼汉姆,广为人知的中文名名字:李约瑟。</p>== 主要荣誉 ==<p style="text-indent:2em;">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41),英国学术院院士(1971),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78),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p><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p><p style="text-indent:2em;">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3),英国女王授予的荣誉勋爵(1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爱因斯坦金奖(1994)等。 </p>==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自然》(Nature)杂志对李约瑟的评价是,“在20世纪,没有哪位学者像李约瑟一样,改写了人们的脑海中的固有观念,他把中国过去1500年的历史描绘、梳理,如画般清晰。</p><p style="text-indent:2em;"> 1995年李约瑟逝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为他出版传记《李约瑟:20世纪的文艺复兴人》中写道:“这个人身体很好,高大魁梧,会骑马,在中国内地做了一些旅行,最远到过甘肃敦煌一带。在各地城乡他了解到一些传统技术,比如在农村看到很多水车,在乡下看到炼铁的。他搜集了好多资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提供了基础。</p><p style="text-indent:2em;"> 2008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中国发明的疑问——《那个热爱中国的人》”中写道:“李约瑟,改变西方对中国文明落后评价的人”。</p><p style="text-indent:2em;"> 2008年《南方周报》发表文章称:“李约瑟的仗义和丰功,值得每一个华人感戴和铭记”。</p>== 社会舆论 ==<p style="text-indent:2em;"> “李约瑟问题”正式提出以后,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热烈的讨论。不过大量资料表明,类似的问题和讨论早已出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可以说,李约瑟不过是以中国科技史的西方专家这一独特身份重提这一问题,使这一问题更为引人注目。关于该问题早已有之的一个最好例证是,爱因斯坦在李约瑟正式表述此问题之前就讨论了此问题,并给出他自己的解答,而李约瑟后来得知后给予反驳。另一个有力的例证是,李约瑟正式提出此问题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参考资料中包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而冯友兰在这本书中包含了他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中所表达的观点。有资料表明,李约瑟读过冯友兰这篇文章并持有不同看法,而这正是他最初思考“李约瑟问题”的诱因之一。(参阅王钱国忠编:《李约瑟画传》)当然,不容否认的是,李约瑟对这一问题赋予了一定的新涵义。其新在哪里,是对还是错?“李约瑟问题”和先前的类似问题之间是何关系?</p><p style="text-indent:2em;">吴晓波在《李约瑟难题到底难在哪里》 [16] 写道,“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中国关于技术的发明主要起于实用,往往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若与西方相较,中国许多技术发明的背后,缺少了西方科学史上的特殊精神,即长期而系统的、通过数学化来探求宇宙的奥秘。所以中国史上虽有不少合乎科学原理的技术发明,但并未发展出一套体用兼备的系统科学。</p><p style="text-indent:2em;">李约瑟难题引发了关于中国为何被西方社会的科学和技术超越的争论。但是,该难题本身的前提就有疑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并未高于西方,特别是科学,中国没有产生逻辑化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只有零散的科学知识,偏重技术,缺乏理论研究。爱因斯坦就明确表示,由于中国既没有产生形式逻辑也没有产生实验方法,中国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的。一些中国学者也指出,李约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过度拔高。</p>
4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