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羊令野

增加 1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简述
羊令野(1923-1994),台湾著名现代派 [[ 诗人 ]] 。原名黄仲琮,曾用笔名必也正、田犁、予里等,安徽泾县人。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十五岁从左杏?先生习诗词,二十一岁从书法家许成尧作翰墨游,兼修诗学,二十二岁开始接触新文学转而研习新诗。青年时代考入国民党中央学校,从事军方文艺工作,曾 [[ 编辑 ]] 「浙西周报」、「兰溪导报」,在「兰溪报导》上创办「诗阵地」周刊等。1950年去台湾,主编「[[前进报]]」。1956年与叶泥、郑愁予等在嘉义「商工日报」上创办「南北笛」诗刊。57年在「青年战士报」上创办「诗队伍」周刊。曾任「现代诗」复刊后社长等职。1959年调“国防部”任职。后任军方诗歌队队长,创办《诗队伍》周刊。1970年发起组建诗宗社。1976年出任台湾画刊社社长。未久退役。军中服务达31年之久,退伍时官至上校。著作有诗集《血的告示》、《贝叶》,散文集《感情的画》、《回首叫云飞起》、杂文集《必也正杂文》,评论集《千手千眼》等。出版的诗集有《贝叶》(1968)、《羊令野自选集》(1979)等。羊令野早期的诗作以抒情、写实为主,来台之後,诗风蜕变,《贝叶》就是这一阶段的作品。羊令野十分重视锻炼字句的功夫,同时他也尝试赋予古典词汇以新意。他的散文,如他字己所说“仍脱离不了诗的节奏旋律”,内容也是以咏物、抒怀、叙志为主。除诗文以外, 羊令野在书法上也独树一格,民国六十三年他与庄严、傅狷夫、汪中、于还素、戴兰村等人组成「忘年书展」。 1994年10月4日病逝于台北。<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03e291f0102v82l.html  羊令野,台湾著名现代派诗人]来源新浪博客</ref>
==生平简历==
羊令野(1923-1994),原名黄仲琮,曾用笔名必也正、田犁、予里等,安徽泾县黄村人。他的父亲羊镕经幼时失学经商,思想开明民主,故其幼年家庭教育较好,为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8年,15岁时跟从左杏邨先生学习 [[ 古诗 ]] 词的写作,并开始进行诗词创作。1943年,又从诗人、书法家、前清翰林、歙县人许承尧研习诗学,余暇尽阅许氏收藏书画精品,极大提高了自己的文学和文化素养。到1945年,羊令野已创作了格律诗三百余首,初显学习古体诗的成绩,“名惊全县诗坛”。 同时,他又开始接触新文学,转而研习现代诗。
投笔从戎,报效国家,是羊令野最大的愿望。1939年8月他加入国民党,抗战后期,高中一毕业,就考取了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七期,但因延误报到,结果未能如愿。转而到屯溪军委会驻皖南抚恤处,正式进入军界,任中尉,从此开始了长达31年的军旅生活,直到1976年以上校军衔退伍。
羊令野以他的诗歌创作,培养和影响了几代台湾诗人,繁荣了台湾的诗歌创作,在台湾诗歌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善于汲取古典诗的精华,作为自身的滋养,而又融入现代的节奏和旋律,兼具古典与现代之美,笔触细致,意象缤纷,观察独到,音节自然,极具有婉约的风致和可读性,因此“他诗的世界是隐秘的,也是开放的,是细致的,也是辽阔的,他围绕着那不绝如缕的音乐性而与时间一起飞翔。”他的诗歌早年以抒情、写实为主,晚年多咏物、抒怀、叙志,内容丰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是他诗歌中永恒主题。他的代表作《屋顶之树》以“屋顶之树”为喻,表达自己远离故土的孤独、寂寞;《甲子祭母亲》《五衣词》抒写对母爱的感恩与思念,读来感人肺腑。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泾县黄村,见到了长兄黄仲珊及堂弟黄炎培,才使郁积了40年的乡愁稍稍得以纾解。
羊令野认为,要想写好诗,首先要做个真人。只有进入“清真”的境界,才能“打破生死名利的 [[ 枷锁 ]] ”,“获得心灵的真实自由”,才能面对“人不堪其忧、自己不改其乐的艰困生活”,写出的诗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有人把羊令野比作是“画太阳的诗人”,太阳是感情和美的化身,羊令野用他的一生,用他充满感情与美的笔,为我们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太阳”,他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号!
羊令野终身未娶,1994年10月4日病逝于[[台北]]。
2,2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