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耀州城遗址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耀州城遗址</big> ''' |- | File:耀州城遗址.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耀州城遗址</big> '''
|-
| [[File:耀州城遗址.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耀州城遗址
坐落;大石桥市大石桥乡岳州村内
1984年;文物保护单位。
史籍记载;《奉天通志》
|}
耀州城遗址坐落在[[大石桥]]市大石桥乡岳州村内,由于城墙坍塌形成了一处高台地,城址遗迹较明显。 辽时大石桥市大石桥乡岳州村内,最终毁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可见耀州城沿用时间跨度较长。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耀州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简介==
耀州城为我国传统的方形城,辽时始建,东西的城墙要略长于南北,城整体为长方形。最初只开南北二门,至清末又开二门二关。后设二门并未在一条轴线上,东门略靠北,而西门靠近南城墙。北城墙与西城墙各建炮台一座,台下设关。此城在1626年重修,根据诗人的描述,该城建置已久,由辽至金一直使用,并沿用到诗人生活的时代。根据记载,清末曾加以整修、使用,最终毁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可见耀州城沿用时间跨度较长。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耀州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yaozhou.gov.cn/html/zjyz/yzsz/wsyz/201701/11144.html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 , 党政机关 2017-01-18 </ref>
==史籍记载==
对耀州城的记载散见于一些史籍。《[[奉天通志]]》建置--城堡载:"城(海城)西南六十里,周围二里三百步,南北二门"。《奉天通志》搜集一些乡土志书而成,成书在清[[康熙]]年间,其记载的城与耀州实际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吻合。清前期此城池面积不很大,周长仅二、三华里,开设南北两座城门。《[[海城县志]]》古迹载:"耀州城,在县城(海城)西南六十里,即渤海椒州。辽置耀州,属海州南海军,金沿用。清初大将杨古利,败明将毛文龙与此。"《海城县志》作为地方志书,有力证明了《[[奉天通志]]》所记信息的准确性,可以确定位于海城西南六十里的古城就是耀州城。《[[海城县志]]》指出的渤海椒州与耀州不为一地,地方政权渤海国统治时期设置的椒州,在今朝鲜境内的咸镜道。耀州是在辽统治时期始有称谓,归海州南海军节度使辖。直至金国统治时期继续沿用。《[[渤海国志长编]]》载:"辽志海州所辖耀州,本渤海椒州……耀州统县一:曰岩渊。盖迁移后,仍用渤海故名。今海城西南六十里有耀州城,即其地。"这里更加明确指出耀州是辽时始建,其本为海州支郡,辽迁渤海南京南海府椒州(即原在今朝鲜的咸镜道)民,来辽地建城,并改他们居住的椒州为辽之耀州。辽将虏来的渤海国或其它外族人等,迁入辽地后,仍沿用这些人的家乡地名,起到了一种安抚人心的作用,但对地方行政建制不利,容易造成耀州与椒州同为一地的错觉。耀州民众从渤海椒州迁入,辽统治者遂设耀州城加以安置。
==古来兴往==
辽将虏来的人员安置在耀州城内,城外从事农耕,为社会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社会发展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辽、金至清初时期城的规模没有大的改观,保持初创时的风格,四四方方,南北二门。情况的改变是在近代,依现在的遗迹还可见最后砖石筑遗存的城墙址。依稀可见高出地表的土岗,残留周长约在四华里左右,在早期城墙址基础上后砌筑的城墙,东、西城墙略长于南、北。因城的规模扩大了,出入人员增多,逐渐成为一处交通枢纽,亦成为一重镇,到了清末,在南北二门的基础上,又增开了东西二门,东城门靠近北,而西城门靠近南。出于军事守卫的需要,又在北墙与西墙上添设二座炮台,下面设置两个关卡。
[[File:耀州城遗址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海城县志]]》里"清初大将[[杨古利]],败明将[[毛文龙]]于此"的记述,表明这里曾发生过激战。由此可知,明末清初,这里已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耀州城当时处在连接南北,通达内陆腹地的枢纽,军事要冲的地理位置必然导致要加固城池。据记载,清初的城墙基宽10米,高7米,城墙顶宽8米。上窄下宽的构筑形式,增强了城墙的稳定性。清军依托此城的坚固,打败明军,此役告捷,耀州城功不可没,所以城池兴修的规模也大大超过前朝。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中东铁路的延伸、没沟营港口的兴旺,耀州古城不再那么显耀。一旦失去耀眼的光芒,结局似乎只有被遗忘,世人的眼光不再光顾,被关注的程度大打折扣,于是颓废合情合理成为古城的大结局;再有战略要地带来战争的磨难,让古城难以雄姿勃发。归宿凄凉,并不抹杀昔日的雄姿。耀州古城有过辉煌,也曾气势磅礴、也曾喧嚣繁华、也曾战旗列列、也曾烽火狼烟。
如今,古迹难寻,但当地百姓倒也能娓娓道来古城的记忆。曾几何时,这里的房屋、院墙,甚至猪圈,俨然如同古城址的招贴画,印有城墙的痕迹。那些留存有古代文明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人只有望洋兴叹了,倘若想触摸历史,只好做客典籍文献。哪怕是河水冲刷出的古人遗物,谁又得相见?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耀州城遗址</big> '''
|-
| [[File:耀州城遗址.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耀州城遗址
坐落;大石桥市大石桥乡岳州村内
1984年;文物保护单位。
史籍记载;《奉天通志》
|}
耀州城遗址坐落在[[大石桥]]市大石桥乡岳州村内,由于城墙坍塌形成了一处高台地,城址遗迹较明显。 辽时大石桥市大石桥乡岳州村内,最终毁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可见耀州城沿用时间跨度较长。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耀州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简介==
耀州城为我国传统的方形城,辽时始建,东西的城墙要略长于南北,城整体为长方形。最初只开南北二门,至清末又开二门二关。后设二门并未在一条轴线上,东门略靠北,而西门靠近南城墙。北城墙与西城墙各建炮台一座,台下设关。此城在1626年重修,根据诗人的描述,该城建置已久,由辽至金一直使用,并沿用到诗人生活的时代。根据记载,清末曾加以整修、使用,最终毁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可见耀州城沿用时间跨度较长。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耀州城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yaozhou.gov.cn/html/zjyz/yzsz/wsyz/201701/11144.html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 , 党政机关 2017-01-18 </ref>
==史籍记载==
对耀州城的记载散见于一些史籍。《[[奉天通志]]》建置--城堡载:"城(海城)西南六十里,周围二里三百步,南北二门"。《奉天通志》搜集一些乡土志书而成,成书在清[[康熙]]年间,其记载的城与耀州实际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吻合。清前期此城池面积不很大,周长仅二、三华里,开设南北两座城门。《[[海城县志]]》古迹载:"耀州城,在县城(海城)西南六十里,即渤海椒州。辽置耀州,属海州南海军,金沿用。清初大将杨古利,败明将毛文龙与此。"《海城县志》作为地方志书,有力证明了《[[奉天通志]]》所记信息的准确性,可以确定位于海城西南六十里的古城就是耀州城。《[[海城县志]]》指出的渤海椒州与耀州不为一地,地方政权渤海国统治时期设置的椒州,在今朝鲜境内的咸镜道。耀州是在辽统治时期始有称谓,归海州南海军节度使辖。直至金国统治时期继续沿用。《[[渤海国志长编]]》载:"辽志海州所辖耀州,本渤海椒州……耀州统县一:曰岩渊。盖迁移后,仍用渤海故名。今海城西南六十里有耀州城,即其地。"这里更加明确指出耀州是辽时始建,其本为海州支郡,辽迁渤海南京南海府椒州(即原在今朝鲜的咸镜道)民,来辽地建城,并改他们居住的椒州为辽之耀州。辽将虏来的渤海国或其它外族人等,迁入辽地后,仍沿用这些人的家乡地名,起到了一种安抚人心的作用,但对地方行政建制不利,容易造成耀州与椒州同为一地的错觉。耀州民众从渤海椒州迁入,辽统治者遂设耀州城加以安置。
==古来兴往==
辽将虏来的人员安置在耀州城内,城外从事农耕,为社会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社会发展程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辽、金至清初时期城的规模没有大的改观,保持初创时的风格,四四方方,南北二门。情况的改变是在近代,依现在的遗迹还可见最后砖石筑遗存的城墙址。依稀可见高出地表的土岗,残留周长约在四华里左右,在早期城墙址基础上后砌筑的城墙,东、西城墙略长于南、北。因城的规模扩大了,出入人员增多,逐渐成为一处交通枢纽,亦成为一重镇,到了清末,在南北二门的基础上,又增开了东西二门,东城门靠近北,而西城门靠近南。出于军事守卫的需要,又在北墙与西墙上添设二座炮台,下面设置两个关卡。
[[File:耀州城遗址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海城县志]]》里"清初大将[[杨古利]],败明将[[毛文龙]]于此"的记述,表明这里曾发生过激战。由此可知,明末清初,这里已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耀州城当时处在连接南北,通达内陆腹地的枢纽,军事要冲的地理位置必然导致要加固城池。据记载,清初的城墙基宽10米,高7米,城墙顶宽8米。上窄下宽的构筑形式,增强了城墙的稳定性。清军依托此城的坚固,打败明军,此役告捷,耀州城功不可没,所以城池兴修的规模也大大超过前朝。
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中东铁路的延伸、没沟营港口的兴旺,耀州古城不再那么显耀。一旦失去耀眼的光芒,结局似乎只有被遗忘,世人的眼光不再光顾,被关注的程度大打折扣,于是颓废合情合理成为古城的大结局;再有战略要地带来战争的磨难,让古城难以雄姿勃发。归宿凄凉,并不抹杀昔日的雄姿。耀州古城有过辉煌,也曾气势磅礴、也曾喧嚣繁华、也曾战旗列列、也曾烽火狼烟。
如今,古迹难寻,但当地百姓倒也能娓娓道来古城的记忆。曾几何时,这里的房屋、院墙,甚至猪圈,俨然如同古城址的招贴画,印有城墙的痕迹。那些留存有古代文明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人只有望洋兴叹了,倘若想触摸历史,只好做客典籍文献。哪怕是河水冲刷出的古人遗物,谁又得相见?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