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伊莎多拉邓肯

增加 14,3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个人简介| 在20 姓名 ='''伊莎多拉邓肯''' | 外文名 =Isadora Duncan| 图像 = [[File:伊莎多拉邓肯.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5165391b6d009234.jpg?size=218x311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doc/2015984-2133332.html来自360网]]]| 图像说明 =伊莎多拉邓肯|center| 出生日期 =1878年5月27日| 出生地点 =| 逝 纪初的欧 日期 =1927年9月14日| 国籍 = 舞台上,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 |主要成就 =| 职业 = 舞蹈家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代表作品 =}}
与此同时 <p style="text-indent:2em;">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8年5月27日—1927年9月14日),原名安琪拉·艾莎道拉·邓肯(Angela Isadora Duncan),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 艺术家。出 活充满了迷幻色彩。 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以其异想天开 爱情观和婚姻观 舞蹈动作完全自由 向传统 从人为 道德观念发 技术性限制中解放 了挑战。她像换衣服一样变换情人 全凭一时 摆脱对辉煌而空洞的动作技巧 心血来潮和 依赖, 时随地的心理感觉。为此 兴而发 经常 人称 即兴创作, 她为 “高级妓女” 使现代舞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舞蹈艺术铺平了道路 她的著作有《邓肯自传》和《论舞蹈艺术》。人物生平
做为 <p style="text-indent:2em;">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她出生时,父母已经离婚了,上有两个哥哥和 一个 舞蹈 姐姐。在这样的单亲家庭,小时候的她生活贫寒,经常搬 。母亲是音乐教师 从小就给予 获得 良好的音乐教育,培养 成功。 成为美国现代 舞蹈 志趣。邓肯6岁就能教小伙伴跳舞,并表现出对僵化、刻板 奠基人 古典芭蕾的反感 并以 她立志把 自己 创办 的舞蹈 学校,传播推广了她 建立在自然 舞蹈思想 节奏 舞蹈 动作 之上 影响了世界 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她不屑于为生活而去跳低级的商业化 舞蹈 的发展进程
做为一个女人 <p style="text-indent:2em;">21岁时她被迫去英国谋生 她是 幸的 列颠博物馆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 。她 放纵自己 从古代雕塑、绘画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 情欲 舞蹈表现方式:身着长衫 在男人世界 赤脚,动作 酷似树木摇曳或海浪翻腾。她从古典音乐 恣意游戏 汲取灵感 但同时也被这种放纵所累 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 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 由于 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 不端 自然美,动 来源于自我感觉 令她倾心的男人一个个离她而去 舞蹈应该自始至终都表现生命 每到这时 因此 ,她 便陷入迷茫 在伦敦 苦恼和痛楚 表演,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 而给 最大 像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 打击 形象 是她与三位情 在整个欧洲受到 所生 孩子,—一因事故死去 欢迎
<p style="text-indent:2em;">1904、1905、1913年邓肯数次访问俄国,她的表演对舞剧编导 M. M.福金和后来的俄罗斯芭蕾舞团经理 C.П.佳吉列夫都起过较大的影响,震动了俄国艺术界。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和来自大自然的波浪运动: 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 认为在自然中寻找最美 的形体并发现能表现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动作 ,就是 伟大 舞蹈的任务。她的美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美即自然。邓肯认为芭蕾规范违反万有引力定律和个人的自然意志,它的每一种姿势都是一种终止,没有一种动作、姿态或节奏是连续的或可以发展的。邓肯认为一切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人类最崇高、最美好 理想。 舞蹈家 伊莎 的天职就是表现艺术中最有道德、最健全、最美的事物。邓肯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 之欢乐,抒情题材的作品较 。1913年以后,她的创作转向悲壮的、英雄的题材— —L.van贝多芬、R.瓦格纳、Π.И.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这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最著名的作品《马赛曲》、《斯 · 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作曲)等。1921年,邓肯应邀去苏联办学,同时在德国、法国设有舞蹈学校。她曾讴歌过苏联十月革命。1922年,她与苏联诗人C.A.叶赛宁结婚,后又与之分手,到欧洲旅行。1927年9月14日, 邓肯 因车祸(法国尼斯)逝世
伊莎多 <p style="text-indent:2em;">邓肯的舞蹈作品传世甚少,她的思想、言论散见在她的自传和后人的回忆录中。她在世界观上既接受柏 图、叔本华、F. W.尼采、J.?J.卢梭,又接受W.惠特曼的影响。其主流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民主性。 邓肯 ,1877年5月26日 从事舞蹈改革与创新,她的实践和理论对当时和后来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在20世纪初的欧 国旧金山 舞台上 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的舞蹈 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做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 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 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 影响了世界舞蹈的 发展 进程。
折叠<p style="text-indent:2em;">与此同时,她的私生活充满了迷幻色彩。她以其异想天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向传统的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像换衣服一样变换情人,全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和随时随地的心理感觉。为此,有人称她为“高级妓女”。做为一个女人,她是不幸的。她放纵自己的情欲,在男人世界中恣意游戏,但同时也被这种放纵所累。由于她的不端作法,令她倾心的男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每到这时,她便陷入迷茫的苦恼和痛楚。而给她最大的打击,是她与三位情人所生的孩子,一一因事故死去。她,就是伟大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 <p style="text-indent:2em;">大舞蹈家邓肯的出世,使女人才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人物看法 女性身体==  <p style="text-indent:2em;">邓肯演出的时候,放弃了传统的舞衣,改穿宽松裙袍,赤双足,自由摆动,既看不见女体的曲线,也省去了芭蕾舞鞋引带的婀娜。邓肯是把浑身的自由糅合到舞动的身体里去了,那是人体最自然不过的事,而非在男性的凝视中,把性感作为欲望的对象来观赏。此举也重新界定了女性美,不受囿于传统的标准。 <p style="text-indent:2em;">传统的标准,一是要夸张女体的性感曲线,一是在禁欲的气氛中对它诸多束缚,但邓肯却要求自然和解放。“所谓女性美,乃由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她说。在西方传统社会里,女性的身体从来便被视为多愁善感,也因为这个缘故,主张要诸多约束,罢免其倾覆的可能。邓肯的舞蹈,却正是自由的表达,其舞蹈被阅读为一种文化上的逾越,拒绝约束,把内在感受与身体外现的行为二分,并主张艺术与自然结合。 <p style="text-indent:2em;">赤足的邓肯,的确给上世纪的美国舞蹈界带来了一股有力的冲击。舞蹈史家的描述是这样的: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舞蹈身体==  <p style="text-indent:2em;">邓肯其时身处的美国舞蹈界,主要由三种传统舞组成:社交舞、体操及芭蕾舞。女士们参与其中,主要是为了显示她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对于芭蕾舞,邓肯是颇有意见的,她认为芭蕾舞把舞者表现得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对身体活动的约束也很不自然。邓肯既然主张透过舞蹈来自由表达思想与情感,以身体来协动心灵,便不奢谈理论或步法。她把舞蹈定义为:“一个对生命的完整概念,还有透过动作表达人类心灵的艺术。”邓肯的舞蹈,表达了不少20世纪初西方正在萌芽的多种进步思想,包括现代化的观念和女性的解放。她认为美不仅在外表,也是人与自己、与社会中的他人及宇宙的和谐状态,因而舞蹈是社会、政治,也是宗教。 <p style="text-indent:2em;">综合上述舞蹈的信念,表现在邓肯的舞姿上的,便不是装饰性的舞衣和大腿动作,而是一连串有感而发的,探索、寻找和期待的过程。化之为舞蹈的动作,便是高昂脖子,不停旋转、摇动和冲前的姿势,这些都令当时的舞评家不知所措。 ==人物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邓肯不仅是一位划时代的舞蹈家,而且是一位罕见的才女,读过她那优美动人的《邓肯自传》者,一定曾不时地为她那渊博的才学而拍案叫绝。这是进入《世界文库》中为数不多的舞蹈家手笔之一,它记录了邓肯为舞蹈争得与其它各门艺术的平等地位而奋斗一生;这也说明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并非真是舞蹈艺术的秉性。她的舞蹈思想与舞蹈实践通过这部自传更是传遍了世界各地。仅在中国,自40年代至今,就先后出版过4个不同的译文。 <p style="text-indent:2em;">在20世纪初的欧美舞台上,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  <p style="text-indent:2em;">与此同时,她的私生活充满了迷幻色彩。她以其异想天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向传统的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像换衣服一样变换情人,全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和随时随地的心理感觉。为此,有人称她为“高级妓女”。 <p style="text-indent:2em;">做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p style="text-indent:2em;">大舞蹈家邓肯的出世,使女人才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 <p style="text-indent:2em;">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相关介绍==<p style="text-indent:2em;">实际上,大自然的确是她最初的舞蹈老师。邓肯在自己的传记里曾再三提到,她最初的舞蹈灵感和冲动来自那奔腾不息的大海、微微颤动的鲜花、翩翩飞舞的蜜蜂和展翅翱翔的鸽子;在她的眼中,自然界一切都在舞蹈,而且远比人类自由舒畅得多。  <p style="text-indent:2em;">但当时的美国观众并不欣赏她的这种貌似无技术的“自由舞”,而只是迷信俄国芭蕾名星巴甫洛娃和她的代表作《天鹅之死》一类的古典芭蕾。这使她不得不去英国和法国碰运气,但结果不理想,原因除了那里(特别是法国)有着深厚的古典芭蕾基础外,还由于西欧舞蹈剧场的观众普遍比较保守。邓肯真正的成功之路始于中欧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随后她的舞步才遍及欧洲各大城市。她那灵魂与肉体高度的统一、身心沐浴在自由阳光之下的舞蹈在观众心中卷起了一阵激情和波澜。她的代表作有《伊菲革涅亚在澳里斯》、《马赛曲》和《前进吧,奴隶》。 <p style="text-indent:2em;">《伊菲革涅在澳里斯》是希腊神话中一段悲壮的故事,说的是希腊军队的最高统帅阿伽门为祈求顺风,以便使船队早日到达目的,使将士们能与特洛依人决一死战,不得不在澳里斯这个地方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伊菲革涅亚去祭神。据早年曾在邓肯舞团表演过的一位演员介绍,邓肯在表演这个作品时,时而幸福安详,时而悲壮凄凉,时而滑行摇动,令人无限神往。这个作品充分地证明邓肯并非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仅是随着音乐兴之所到地即兴作舞,而是善于用优美的壮美的动作将观众全然控制在自己特定的艺术气氛之中。 <p style="text-indent:2em;">《马赛曲》是邓肯的另一部颇受欢迎的作品。乐曲本身具有革命性和强大的感染力,最初是由成群结队的革命者从法国港口城市马赛向首都巴黎进军时唱的,后业成为法国国歌。邓肯的形象化、想象化、雕塑化、舞蹈化表演获得法国和其他各国观众的欢呼声——她身着火红的拖地战袍,神情如同监视着步步逼近的入侵之敌;敌军攻上来,她差一点要被摧毁;她热切地亲吻着红旗,从中吸取力量;她好象闻到了血的腥味;终于又站了起来,双臂高拳,以拳紧握,就象撑开了一张巨大的斗篷或战旗;她痛苦地召唤自己的同胞快快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殊死的决斗;她那庄严的身躯象征着无坚不摧,她那傲然挺立的姿态意味着战无不胜;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结束了,她在一片突然到来的寂静之中俨然化作了一尊自由女神雕像。 <p style="text-indent:2em;">从理论上说,艺术人格与生活人格在艺术家身上应该是统一的。从实践上看,邓肯就是这样一位无论在现实生活上,还是在舞蹈创作上,都富于高度同情心的人和艺术家。《马赛曲》是一部同情法国革命的作品,《前进吧,奴隶》也是这样一部感人肺腑的杰作,它表现了邓肯心灵深处对俄国农民争取自由的斗争所怀有的天然同情。舞蹈一开始,邓肯独立台上,双手置于背后,如同被人捆绑住;她异常艰难地向前挪动着,她极为谨慎地向前摸索着,她心怀恐惧地向前窥视着,她双滕颤抖着向前摔倒——她自始自终是和前的。终于,她那遭到捆绑的双手获得了自由,她缓缓地向前伸展着自己的双手,尽管这双手还一时僵硬,但毕竟是获得了自由的双手;仅是这种自由就足以使她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欢乐,这种自由在邓肯的表演中似乎既属于俄国农民,也属于她自己。虽然她是以擅长表演轻松自由而闻名于世的。但她在这部作品中,将注意力没有集中在灯光配合下的轻快动作上,而集中在戏剧性的细节摹拟上,关于这个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上帝保佑沙皇》。邓肯反其道而行之,用它来成功地表现了俄国农民反对沙皇暴政的斗争,这在艺术尝试上本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除了它当时积极的政治意义外,也是对标题音乐内涵的所谓确定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但当她在苏联演出时,却因为这个音乐作品的标题而受到批判。 <p style="text-indent:2em;">邓肯的舞蹈思想与舞蹈实践不仅为美国现代舞的创立铺平了道路,而且还从精神上推动了德国现代舞;她不仅开创了世界现代舞的先河,而且还在观念上影响过被誉为“现代芭蕾之父”的麦克尔·福金。
5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