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台灣水泥

移除 11 位元組, 3 年前
沿革
== 沿革 ==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台灣日治時期]]建立的「{{link-ja| 淺野水泥株式會社| ( 浅野セメント}} ) 高雄工場」(後來的[[台泥高雄廠]],部分改為士敏公司{{r|鄭}})、「臺灣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台泥蘇澳廠)、「南方水泥株式會社」(台泥竹東廠)與「臺灣水泥管株式會社松山工廠」(台泥臺北水泥製品廠)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先後由[[行政院資源委員會]](資委會)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合組的「水泥監理委員會」接管,之後在該年5月成立了由原四川水泥公司負責人徐宗涑擔任總經理的台灣水泥公司來經營管理這些廠房,該公司在資委會與[[台灣省政府]]共同管理下接受[[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美援]]與[[加拿大]]貸款的資助來修復生產設施{{r|王}}。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11月11日時,在[[耕者有其田]]政策下,[[中華民國政府]]將台泥股權釋出,台泥由國營改為民營{{r|鄭}}。台泥的創始股東包括當時台灣各大家族,如[[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新光集團]]吳家、[[國產實業集團]]林家、[[嘉新水泥]]張家、[[永豐餘]]何家、[[霖園集團]]蔡家等。台泥首任董事長為板橋林家的[[林柏壽]],副董事長為高雄陳家的[[陳啟清]]。鹿港辜家的[[辜振甫]],在進入台泥時原擔任協理,後以其良好的政商關係獲得各家族的支持成為台泥董事長,鹿港辜家逐步獲得台泥經營主導權。
台泥[[民營化]]後,由於戰後大量基礎建設的推動與1970年代起臺灣經濟成長等因素,水泥生產供不應求,台泥的事業遂因而繁榮,後來更逐漸進行多角化經營,發展成[[台泥企業團]],其水泥產量占臺灣產量三分之一以上;且除了水泥上下游如預拌、倉儲、營造、房地產等事業外,也有延伸至石化與橡膠等產業{{r|鄭}}。
6,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