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道德经·上德不德

增加 8,086 位元組, 4 年前
categorg:+230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不为。上仁为之而无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中文名 [[道德经]]·上德不德 出 处 道德经 作 者 [[老子]] 朝 代 [[春秋战国时期]]
[[File:1-12062Q12AJY.jpg|缩略图| [https://image.so.com/view?q=%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src=tab_video&correct=%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ancestor=list&cmsid=1d149f1e96f55cf3f8360e9aea8fedb5&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37#id=980653be5380e7164c595279a1f3bd3b&currsn=0&ps=60&pc=60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src=tab_video&correct=%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ancestor=list&cmsid=1d149f1e96f55cf3f8360e9aea8fedb5&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37#id=980653be5380e7164c595279a1f3bd3b&currsn=0&ps=60&pc=60 图片来源百度]]]
==作者==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File:U=425911079,2085544567&fm=26&gp=0.jpg|缩略图| [https://image.so.com/view?q=%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src=tab_video&correct=%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ancestor=list&cmsid=1d149f1e96f55cf3f8360e9aea8fedb5&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37#id=980653be5380e7164c595279a1f3bd3b&currsn=0&ps=60&pc=60 原图链接][https://image.so.com/view?q=%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src=tab_video&correct=%E9%81%93%E5%BE%B7%E7%BB%8F%C2%B7%E8%80%81%E5%AD%90%E5%9B%BE%E7%89%87&ancestor=list&cmsid=1d149f1e96f55cf3f8360e9aea8fedb5&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37#id=980653be5380e7164c595279a1f3bd3b&currsn=0&ps=60&pc=60 图片来源百度]]]
==译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动乱的祸首。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引语==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359598/e487bgzD6i48Ym5V9ZXmC-kF3aq2RU5Wjba-o16LxhiHojQ6Bry4tFAeeioP5up6hQ60B1PLJiD8Te8x0Dyz9VL871SrMfaFxioGS1IaNm0 |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2-11-22] </ref>

==出处==
《上德不德》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c08665z9qf5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8,9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