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33
次編輯
變更
沈鸿
,無編輯摘要
| 出生日期 = 1906年5月19日
| 出生地点 = 浙江省海宁县
| 逝世日期 = 1998 年年5月20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 '''沈鸿''',[[浙江省]]海宁县人,机械工程专家<ref>[http://www.zgdazxw.com.cn/dagb/2016-11/04/content_163069.htm 杰出的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档案 ],中国档案网, 2016-11-04</ref>,[[中国科学院]]院士<ref>[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ad_cas/zw2/ysxx_xxbwz/ygysmd/200906/t20090624_1809817.html 沈鸿 ],中国科学院</ref>。中国机械工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是我国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的总[[设计师]]<ref>[http://www.csteelnews.com/special/602/607/201206/t20120613_67268.html 罗续 沈鸿 ], 搜狐冶金人物网, 20142012-06-2713</ref>。主持制造了用于冶金工业的30000吨模锻水压机。80~300毫米钢管轧机和特薄板轧机等"九大设备"。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人物简介==沈鸿 (1906.5.19-1998.5.20) , 机械工程学家。 浙江 省 海宁 县 人 , 。 机械 工业部高级 工程 专家 师。曾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通过刻苦自学获得理论知识 , 同时又在实践 中 国科学院院士 应用的实践家 。 中 长期从事机械工程的研制和组织领导工作,为我 国机械工业的 卓越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领导 人之一。是我 研究制造了中 国第一台12000吨 全焊接结构的锻造 水压机 的总 参加组织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火车车轮箍轧机组织、领导、研究 设计 师。主持 制造了 用于冶金工业的30000 许多重大机械设备,如三万 吨模锻水压机 。80~300 、4200 毫米 特厚 钢 管轧机和特薄 板轧机等"九大设备" 。 组织 主持 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手册》 、 和 《电机工程手册》 大型 。提倡研究、试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七事一贯制”的 工 具书, 作方法。1980当选 为 我 中 国 机械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人物履历==
1962年春天,沈鸿又投身于打破同一大国封锁的另一场战斗-自制火车车轮轮箍。轮箍是机车大车轮上的箍套,也叫火车头的"靴子"。本来对方答应供给我们。关系紧张之后,突然宣布停供,中国几万公里铁路面临停运的威胁。中国在大跃进时期已准备自造。由于冶金、机械两部的设计制造要求不协调及厂址的不能确定等原因而停下。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指示:自力更生,赶紧自已做。铁道部同志问沈鸿能不能快一些做轮箍轧机,沈鸿说:"大力协同一定能"。于是,一机部、冶金部、铁道部立刻组织起来,建造自己的轮箍轧机,建设马鞍山车轮厂。为了把轮箍轧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工作做好,1962年4月至1965年11月之间,沈鸿在各有关单位之间往返奔波,察看现场,审查设计,检查进度,检验质量,其中仅马鞍山钢铁厂就去了7次。1963年11月18日22时45分,中国自制的轮箍轧机终于轧出中国第一个车轮轮箍。以后沈鸿又多次到马鞍山帮助解决轧机存在的问题。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机器的质量是好的,轮箍轧机的产品包括轮箍、盘件、环件不但满足了国内需要,还有一部分出口。
1972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定沈鸿参加长江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对此,他恪尽职责,船闸大闸门每扇高34米,宽19.7米,重600吨。在设计过程中发生了"拉门"与"人字门"之争和"液压启闭"与"机械启闭"之争。为了掌握实际运行情况,1975年3~4月,沈鸿亲赴江浙两省,对三十多座船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976年1月,在追悼周总理的大会上,他因悲痛休克,住院抢救二天,出院后立即又研究起闸门启闭机问题来了。3月10日,他又因过度劳累在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会议上昏倒。这次住院八天,但出院次日,他就召集一机部重机、电工、矿机三个局的领导干部开会,研究如何保证葛洲坝发电、通航等问题。对于葛洲坝电站的水轮发电机组的大小又发生了争论。四川东方电机厂设计制造了17万千瓦机组,水轮机转子直径11.5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有人对此津津乐道,葛洲坝电厂的技术负责人,认为不大可靠。沈鸿说:首先不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是可靠、耐用和经济效果。他请当时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建南组织研究设计了12.5万千瓦机组,各方都很满意。这时又有人主张完全放弃17万千瓦机组。沈鸿则主张把17万千瓦机组做完,安装上,作为试验机组。一则减少浪费,二则保护设计制造人员积极性,三则取得对大机组的经验。葛洲坝电站因此安装了17万千瓦机组2台,12.5万千瓦机组19台。经多年来的运行考验,证明两种机组都是好的,1986年双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ref>[http://www.ecph.com.cn/index.php/index/view/index/id/189.html 沈鸿 ],中国大百科</ref> 。
早在60年代,沈鸿就考虑为中国机电技术人员编纂一套既广收中外理论知识,又实用、便查的《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1965年11月他将这一想法报告周恩来总理,立即得到肯定。可惜,筹备工作刚刚动手,便被"文化大革命"打断。时隔八年,到1973年,"文化大革命"狂飚稍缓,沈鸿便冒着"请隐士,举逸民"的风险,聘请一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将编辑工作重新恢复起来。沈鸿任两大手册编委会主任,编委会包括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冶金部、石化部、水电部、一机部等系统的知名专家。参加撰稿和编辑的人员2000多人。历时10年,终于在1982年全部完成。两大手册共25卷,3000万字,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全国及海外发行近10万套。也引起了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的机电工程界同行的重视。
==人物评价==
沈鸿通过刻苦自学获得理论知识,同时又在实践中应用的实践家。长期从事机械工程的研制和组织领导工作,为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ref>[http://www.hnszx.gov.cn/main/news/show-480.html 中国的爱迪生——记中科院院士、机械工程学家沈鸿 ],海宁名人网, 2017-04-01</ref> 。(中国科学院评)
沈鸿一向严于律己,对于生活,待遇从不计较,不居功自傲,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始终保持着普通一员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