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尺蛾

移除 98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尺蛾为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昆虫。为世界性分布的大蛾,包括地毯尺蛾、凤蛾、蛾纹尺蛾、翡翠蛾等。其幼虫称为尺蠖(measuring worm),故成虫或称尺蠖蛾。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尺蛾
3种类
4防治方法
折叠编辑本段 == 尺蛾==
尺蛾体细长,翅宽,形似枯叶,常落在颜色与其翅色一致的环境中;某些种类具显著的花纹,是为警戒色;有的种类的雌虫无翅,如冬尺蛾(Operophtera brumata)。用醋栗尺蛾(Abraxas grossulariata)进行研究,导致性连锁特征(即由性染色体基因决定的遗传特征)的发现。桦尺蛾(Biston betularia, 胡椒尺蛾)的黑色型用以研究工业黑化。
尺蛾类幼虫仅有2对腹足(含尾足),爬行时弯腰造桥,故又名步曲、造桥虫
 
中文名:尺蛾
 
别 名:步曲、造桥虫
 
目:鳞翅目
 
科:尺蛾科
发生危害较普遍的有丝木槿金星尺蛾、大造桥虫、国槐尺蛾等,以幼虫取食危害各种林木、果树、茶叶等的叶片和嫩芽。
折叠编辑本段 == 形态特征===
尺蛾雌雄相似分布范围广,体触角丝状,长度约为前翅。复眼圆形,其有斑点。口器发达,下唇须长卵形,突出于头部两侧。前翅亚基线及中横线深褐色,近前线处均向外缘转急弯。亚外线,由紧密排列的形斑块组成,脉间消失,近前线处成斑块,其外侧近顶角处有方形斑块。项角浅黄褐色,其下方有1个深色的三角形斑块。后翅亚基线不明显,中横线及亚外线线均近弧状,深褐色,在几天内就可将叶片全部吃光。 幼虫能吐丝下垂,随风扩散,或借助胸足和2对腹足作弓形运动。老熟幼虫已完全丧失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掉落地面。1龄幼虫的耐饥力,在平均气温为29℃时只有1天。 幼虫体背出现幼虫即已老熟,老熟幼虫大多于白天离村入土化蛹。化蛹场所通常都在树冠投影范围内,以树冠东南向最多。在有适宜化蛹场所条件,离树干最远不超过。幼虫入土深度一般为少数可。多在篱下,墙报浮士中化蛹。在地面也能化蛹,但成活率极低。 成虫多于傍晚羽化,羽化后即,雌虫一生交尾1次,少数也有2次的。风飘散,或借助胸足和两对腹足的攀附,在树运动;老熟幼虫已完全失吐丝能力,能沿树干向下爬行,或直接自树冠掉落地面,全身紧贴地面动。交尾一般在夜间,历时0.5-6小时,一遇惊扰即迅速分开。成虫产卵量与补充营养显著呈正相关:成虫羽化后即有35%左右的卵粒已发育成熟,即使不给任何食物,这些卵都可以顺利产出水喂饲成虫,产卵量和寿命分别比绝食者增加1.5-3倍。在自然界,成虫取食花蜜。每雌产卵量均为0粒。成虫寿命依气温而异,雄虫越冬蛹。
折叠编辑本段 == 种类==
1、丝木槿金星尺蛾(Calospios suspectaWarren)又名大叶黄杨尺蛾,华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丝木槿、大叶黄杨、榆等,其中以大叶黄杨危害严重。
(2)生活习性长江流域1年4~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4月份出现成虫,成虫白天潜伏于枝叶间或其他暗处,夜出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枝干、分枝及叶背等处。每雌产卵1000~2000粒,初孵幼虫吐丝随风飘荡。幼虫不太活跃,拟态性强,在被害植物形似枝条。5~10月间均可见幼虫危害,10~11月入土越冬。
折叠编辑本段 == 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园林设计时注意增加植物多样性,形成乔木、灌木、花草多层结构;人工筑巢招引益鸟;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可减轻危害。在9月至次年4月底之前深翻灭蛹。平时人工挂除树皮缝隙间的卵块。利用成虫假死性,清晨人工扑打成虫。
4、化学防治在幼虫低龄阶段,虫株率小于5%时,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参考消息==
{{Reflist}}
3,4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