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次編輯
變更
伊曼努尔·康德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伊曼努尔 · • 康德 (德 | 外 文 :Immanuel 名 = Immanuel Kant ,公元1724 | 图像 = [[File:t017679bafb6c1dfac4.jpg|缩略图|center|[http://p0.so.qhimgs1.com/bdr/576__/t017679bafb6c1dfac4.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douban.com/note/629051803/ 来自豆瓣网]]]| 图像说明 = 钟晓莹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98|09|14}} | 出生地点 = 日耳曼| 国籍 = 德国| 职业 = 作家、学者}}== 人物介绍 ==<p style="text-indent:2em;"> 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 年4月22日 —公元1804年2月12日 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 , 享年80 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深受虔信派的影响。八 岁 ) 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 。 出 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 生 都对宗教祈祷 和 逝世于 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p><p style="text-indent:2em;"> 1740年,康 德 国 进了 柯尼斯堡 大学,由于家境贫寒 , 没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1748年,24岁的康 德 国人 终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 , 作 他决定到柯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 家 、 庭教师。</p><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 哲学家, 他的影响开始走出柯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 德 国 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 古典 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柯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柯尼斯堡大学担任 哲学 创始 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康德在给友 人 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 , 其 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p><p style="text-indent:2em;"> 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 学 执教。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 说 深深影响近代 。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 西 方 ,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p><p style="text-indent:2em;">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 哲学 。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 ,并 进行哲学探究。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p><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 开 启 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 了 衣食无忧。在任助教期间,康 德 国古典 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 哲学 和 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p><p style="text-indent:2em;">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柯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p>== 个人生活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至1804年去世,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p><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 康德 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 主义 等诸多流派 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p><p style="text-indent:2em;">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 康德 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 是 启蒙运动 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 时 ,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p>== 主要思想 == <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 期 最 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 后 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 一 位主 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以及《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p><p style="text-indent:2em;">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p><p style="text-indent:2em;">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 要 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 哲学家 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 , 该会如何?于 是 康 德 国 认为客体必须按照主体的认识形式来形成知识。康德把这一 思 想界 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p><p style="text-indent:2em;">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 的 代 尊严与崇高, 表 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p><p style="text-indent:2em;">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 人 物 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p><p style="text-indent:2em;">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他 调和 本人自称发动 了 勒 一场哲学领域 内 · 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 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 笛卡儿 等人 的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指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与 弗朗西斯·培根 知识来源于人 的经验 ,而理性 主义 者则指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指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 , 被认 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 为 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 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 亚里士多德 后 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p><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 , 西方最具 而是人在 影响 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 力 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p>== 人物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 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的哲学主要关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康德的先验哲学则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的哲学之争。另外,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也十分有影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Kant-Laplace hypothesis)。</p><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在就任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后,康德哲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著。此后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这两部著作。三大批判的相继问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形成的真正标志。</p><p style="text-indent:2em;"> 康德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旗手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