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7
次編輯
變更
跌打
,增加內部連結
[https://www.hkichdb.gov.hk/profile/e1e44052-725e-4751-9735-4153f5410433.jpg 來源出處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跌打''', [[ 香港 ]] 獨有的名稱,即骨傷科, 被列為 [[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功夫,容易跌傷打傷,故早期香港的武術家除了傳授武術外,大都兼開跌打醫館,亦有「未學出拳,先學紥馬;未學功夫,先學跌打」之說 ]] 。
學[[功夫]],容易跌傷打傷,故早期香港的武術家除了傳授武術外,大都兼開跌打醫館,固有「未學出拳,先學紥馬;未學功夫,先學跌打」之說。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 關德興 ]] 、白鶴派 [[ 陸智夫 ]] 等。
跌打骨傷是研究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損傷疾患的一門科學,其治療範圍大致可分為骨折、脫位、傷筋和損傷內證四類。治療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包括內服、外敷中藥,理筋手法、 [[ 針灸 ]] 、夾縛固定和牽引療法等等。<ref>{{Cite Web|url=https://www.sportsoho.com/pg/pages/view/193262|title=
跌打原理及常用藥物|website=sportsoho|accessdate=2020-11-23}</ref>
==跌打的歷史==
易筋駁骨的跌打, 早在 [[ 周 代 朝]] 時已有「金鏃科」之稱,並一直沿用至唐代。但到了五代十國和宋代時被改稱「正骨科」,此名稱被沿用至清代。在民間則稱作「跌打傷科」,尤其廣東人一般說跌倒、打傷便要「看跌打」,因而有「跌打」這個俗語。
在一百多年前的香港新界圍村經常發生暴力衝突, 不少村中男丁往東莞、佛山等地拜師學武,或請師傅到村中教授武術用作自衛。 大多師傅精通武術和跌打,因此弟子們也跟隨師傅學習跌打,可見早期香港, 武術和跌打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