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和區

移除 15,461 位元組, 3 年前
以“是一個位於臺灣臺北市西南側的行政區劃 {{Link style|time=2015-12-13T11:54:28+00:00}} {{coord|24.999397|121.49898|display=title}} {{CityDivInfo| CityN…”替换内容
SealImage= |
SealInfo=|
Motto=科技新都•文化中和|
DivImage=中和市位置圖.jpg|
DivImageWidth=250px|
Caption=中和區位於新北市內|
Adress= 漳和里景平路634-2號|
OldName=枋寮、中坑、漳和、秀朗、芎蕉腳、中和庄|
Longitude=121.30度|
Latitude=25.00度|
AreaTotal = {{TWTSData|A|235}}|
HouseholdTotal = {{TWTSData|H|235}}|
PopTotal = {{TWTSData|P|235}}|
YearMonth = {{TWTSData|P|date}}|
Poplationdensity=20,596people/km<sup>2</sup>|
Head=柯慶忠|
LowerDivisions=93[[里]]2,963[[鄰]]|
Website=http://www.zhonghe.ntpc.gov.tw/|{{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PostalCode=235|
Flower=|
Tree=|
Neighbors=[[板橋區 (台灣)|板橋區]]、[[土城區]]、[[新店區]]、<br />[[永和區]];[[臺北市]][[萬華區]]、[[文山區]]|
MapLocation=Zhonghe District.PNG|
MapWidth=250px
}}
'''中和區'''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市轄區]]之一,位於[[台北盆地]]西南側,絕對位置約東經121.26度至121.31度,北緯24.57度至25.01度之間。與[[永和區]]關係密切,為[[雙城]]區關係,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中和區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人口密集,總人口數多達41.3萬人,為台灣[[直轄市]]中人口數第四多的[[市轄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05萬人,為新北市人口密度第六高的市轄區。<ref>[[英文維基百科]]-[[:en:List of cities proper by population density|世界市區人口密度列表]]</ref>
 
== 地理與氣候 ==
中和區位於[[臺北市]]的西南方,東北與[[永和區]]交界;西北與[[板橋區 (台灣)|板橋區]]接攘;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相望,東南依[[新店溪]]及鹿寮山地與[[新店區]]為界;西與[[土城區]]相鄰;面積為20.294平方公里 。
 
地形輪廓呈南尖北寬之形狀。南端地勢較高,然高度最高僅海拔二百餘公尺,為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而北部地形則為[[台北盆地]]的沖積平原,海拔高度即降於不到十餘公尺。
 
新店溪為東端與北端界河,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其上游地區雨量豐沛且季節分配均勻,故終年流量大穩定。雖然名稱為「溪」,但實際上具「河」的型態。早年頗富航運之利,往上游可達[[景美|景尾]]、[[新店區|新店]]等港口,往下游可達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等港口。後來因泥沙汙積、河川污染及陸運發達等因素之衝擊,航運早已終止。
 
[[File:廟子尾溝旁台灣魚木盛開20120522.JPG|thumb|right|200px|南勢角溪下游為廟子尾溝,五月時溝畔台灣魚木盛開]]
[[File:胖葫蘆池 20100328.jpg|thumb|right|200px|灰磘里的水塘水放乾前的美景]]
 
[[南勢角溪]]又名南山溝,為新店溪的支流,也是一條貫穿中和的細長河川,發源於橫路里山區,全長約8公里<ref>地理環境,中和區公所網站</ref>。[[二八張溝]]是南勢角溪西側支流,在勝利橋附近匯入南勢角溪<ref>[http://publish.ntpc.gov.tw/Book/laborbook/no.11/right2/right_2_02_04.htm 中和排水路主流段開闢工程]</ref>。[[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為本區與永和區的界河。早年南勢角溪、瓦磘溝下游均可通行小舟,現已都被整治成為典型的大排水溝,其中二八張溝下游因水患工程整治為排水路主線,改由中和抽水站直接排入新店溪<ref>[http://www.ntcland.ntpc.gov.tw/web66/_file/1639/upload/CCC/960626-1.pdf 台北縣民間參與興辦中和環快華中橋西側區段徵收開發統包案]{{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中原溝]]也是新店溪的支流,流經中原里,現為工業排水溝,由中原抽水站排入新店溪。
 
中和區沒有大型湖泊,在中和國中附近曾有一大型灌溉水塘,名為南勢角大陂,今已填平<ref>[http://www1.geo.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38_5910fe4e.pdf&dir=publish&title=%E5%85%A8%E6%96%87%E4%B8%8B%E8%BC%89 台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ref>。在灰磘里的軍營則尚存一埤塘,湖面面積約0.5公頃,地主亦已將水放乾。
 
中和區氣候基本上與台北盆地相似。台北盆地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1.7度。但本區位置較偏於山地邊緣,所以山地降雨量較盆地之平原中心略高。
 
== 歷史 ==
中和區有兩處史前遺跡,分別是東側秀山區的[[尖山 (新北市)|尖山]]及西側員山區的[[外員山|員山子]]兩處,根據推測前者應是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的系統,距今約3000-4200年間;後者文化橫跨了繩紋陶系統,距今約2000-4200年間。由此兩處史前文化遺址可得知,中和遠從遠古時期即有人在此定居。
 
文字記載中和區早期為[[台灣原住民|原住民族]][[凱達格蘭人]](屬[[平埔族]])所居住,分為「擺接」及「秀朗」(繡朗)兩社<ref>《諸羅縣志》</ref><ref>郁永和,《裨海記遊》</ref>。據考證,擺接社即今板橋區一帶及本區枋寮的西北地區;秀朗社即今秀朗、秀山兩里附近地區。至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荷蘭人所製的戶口名冊,始有Chiron(秀朗)之記載,是為中和最早見諸文字的紀錄,但如何由圓山文化與繩紋陶文化的人種族群演變到凱達格蘭人則因資料不足而難以得知<ref name="中和的史前遺跡">[http://blog.roodo.com/hotown/archives/4126571.html 《中和的史前遺跡》,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ref>。
 
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佔領台灣後規置郡縣,北部台灣皆隸[[天興縣]]。1664年升天興縣為州,中和地區亦改隸[[天興州]]。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鄭氏政權滅亡,清廷重新規劃郡縣,以天興州舊北界,置[[諸羅縣]],所以中和地區又改屬諸羅縣。在此之後,中和地區仍屬荒地,不見有漢人居住的記載;而後隨著郡縣幾次重劃,亦分別改隸過淡水廳淡水堡、擺接堡。直到1741年(清乾隆六年)[[閩]]、[[粵]]來此開墾的人與日俱多,始有漢人村莊之記載。<ref>劉良璧,《臺灣府志》</ref>
 
1859年([[咸豐]]九年)九月七日[[漳泉械鬥]],當日瓦嗂為械鬥爆發地,枋寮街大火,造成兩地村莊皆被毀。此事件乃因造成此地泉、漳兩族群之語言、信仰、習慣不同與[[利益衝突]]所造成的不合,械鬥之後影響甚久,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兩族群彼此視為世仇,互不來往、互不通婚、互不為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六日,[[日本]]依[[馬關條約]]登陸臺灣。十一月十六日[[南勢角]][[呂潮棟]]、[[呂元典]]兩兄弟及鄉民約兩千餘人,聯絡台北地區各反日軍勢,約定在觀音山舉火為暗號,進攻台北城;但在網尾渡(今永和區[[中正橋]]下)為日軍所截擊,呂潮棟被捕後成仁,呂元典亦憂憤而亡死。日本為了報復,將南勢角一帶村莊悉數焚毀。
 
1920年,地方制度再次變革,取'''中'''坑-{庄}-之首字、漳'''和'''-{庄}-之次字,合稱[[中和庄|中和-{庄}-]],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相當於現今的中永和地區。1945年日本戰敗歸還台灣後,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避免接收時期行政可能會有銜接不上的現象,所以暫時依循原制以維持政務。
 
1946年地方制度改制,廢街-{庄}-為鄉鎮,當時本區人口數不及3萬人,依制稱「中和鄉」,隸台北縣海山區。1950年8月16日廢區,由台北縣直轄。自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因中和鄉鄰近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又將中和鄉劃入台北市民防空疏散地區,且此地房地產價格相對較為低廉,以致人口急速增加。其中尤以靠近台北市的龜崙蘭溪洲地區人口增加最為快速,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
 
1958年4月1日,[[中和鄉]]分割出龜崙蘭溪洲地區的全部六個村及潭墘、秀朗地區各一個村,正式設鎮。初擬鎮名為中興鎮,但因與當時台灣省政府所在地之[[中興新村]]有同名之嫌,所以定名為[[永和區|永和鎮]]。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十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樑柱以為界碑;自此中和、永和正式分治。<ref>盛清沂,《重修中和鄉誌》</ref>
 
 
 
分鄉設鎮後,中和鄉仍轄有枋寮、中原、平河、瓦磘、廟美、牛埔、灰磘、瑞穗、積穗、外南、內南、橫路、頂南、力行、安樂、秀山等十六村,總面積為19.71平方公里,共轄176鄰、4,619戶、23,312人<ref name="臺北縣資訊服務站">[http://www.ntpc.gov.tw/web/SelfPageSetup?command=display&pageID=19962&page=view&PX=%E4%B8%AD%E5%92%8C%E5%8D%80%EF%BC%9A%E5%9C%B0%E6%96%B9%E7%B0%A1%E4%BB%8B 《中和區:地方沿革》,市政資訊]</ref>。
 
其後因台灣經濟結構改變,農村人口逐漸向都市遷移,中和鄉距離台北市較近,人口因而快速增加,遂繼永和之後,變成台北市的[[衛星城市]]。1978年底,人口數已突破17萬,隔年一月一日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改制為[[縣轄市]]。此後人口持續快速成長,至2001年底,人口數已超過40萬。目前已改制為[[市轄區]]。
 
== 人口 ==
{{Historical populations
|type = Taiwan
|footnote = 來源: {{cite web|url=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publisher=[[內政部]] |title=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26121339/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archivedate=2014-10-26 }}
|1981 |279664
|1986 |334663
|1991 |379968
|1996 |383715
|2001 |401619
|2006 |411011
|2011 |414939
|2016 |414266
 
}}
== 行政組織 ==
中和區公所是中和區為新北市在此地的行政機關,依組織自治條例,依法辦理自治事項並執行上級政府委辦事項,置區長由市長派任為期4年、副區長1人、主任祕書1人、秘書1人、視導4人。設民政課、社會課、經建課、工務課、役政災防課、人文課、秘書室、會計室、人事室、政風室等單位。
 
== 經濟 ==
中和區早期以[[農業]]、[[礦業]]為主。1961年(民國50年)左右,開始發展工商業,以[[紡織]]與[[印刷]]為主。近期由於一些科技園區的陸續興建,再次轉型為發展高科技產業,主要以[[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三號]][[中和交流道]]附近為主要聚集地。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如[[電腦]][[主機板]]製造商[[微星|微星科技]]、[[顯示卡]]製造商[[麗台科技]]等均在此地設廠,軟體業如[[大宇資訊]]、[[遊戲橘子]]、[[宇峻奧汀]]等企業亦在此設立總部。附近也因工商企業聚集而有31家[[銀行]](共61家分行)及其他多家[[金融業]]在此設立分行據點,且不斷繼續增加中。
 
== 觀光 ==
[[File:Tudi Gong (1).jpg|thumb|烘爐地的土地公塑像]]
 
=== 昔日中和八景<ref>{{cite news|publisher=中和區公所|title=昔日之中和八景|url=http://www.zhonghe.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364}}</ref> ===
*尖山晚渡
*璧湖石怪
*潭墘甘泉
*石門灘音
*福和鐘聲
*員山遠眺
*網溪泛月
*永和暮潮
 
=== 中和新八景<ref>{{cite news|publisher=聯合新聞網|title=上萬網友票選 中和新八景出列|url=http://udn.com/news/story/7323/1842432-%E4%B8%8A%E8%90%AC%E7%B6%B2%E5%8F%8B%E7%A5%A8%E9%81%B8-%E4%B8%AD%E5%92%8C%E6%96%B0%E5%85%AB%E6%99%AF%E5%87%BA%E5%88%97|date=2016-07-21}}</ref> ===
鑒於昔日八景至今, 已有不短的時間,許多景點已經消失或因行政區改變(永和區從中和分出獨立),故中和區公所於2016年舉辦中和新八景票選活動,選出新八景如下:
*中和國民運動中心
*圓通寺
*白馬寺
*烘爐地南山福德宮
*山本氏紀念碑
*國立台灣圖書館
*左岸光雕橋
*福和宮
 
=== 名勝 ===
*[[中和福和宮]]
*[[中和圓通寺]]
*[[中和廣濟宮]]
*[[中和竟南宮]]
*[[南山福德宮]]
*中和[[四面佛]]
*[[霹靂宮]]
 
=== 古蹟 ===
*中和瑞穗配水池
*[[海山神社殘蹟]]
 
=== 市集 ===
*華新街(緬甸街)
*[[興南觀光夜市]]
*[[生生市集]]
 
=== 展覽場所 ===
*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1.為非營利之藝術展覽館2.位於[[捷運永安市場站]]二樓)
*雙和藝廊(台灣圖書館四樓)
*新北市學生美術館([[秀山國小]]內)
*中和農會文物館(展示農家器物與民俗文物)
 
=== 特殊節日 ===
*[[潑水節]]
 
=== 大型公園 ===
*[[中和公園]](四號公園)
*[[中坑山|錦和運動公園]](風光中和)
 
== 媒體 ==
*[[好消息衛星電視台]]:是台灣第一家[[基督教]]電視台,總部設立於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
 
== 名人 ==
*[[簡宛]]-作家,現旅居美國
*[[李開復]]-企業家
*[[李錫錕]]-政治學學者
*[[阿盛]]-作家,台南[[新營區|新營]]人,現定居中和
*[[藍正龍]]-演員
*[[梁又琳]]-演員
*[[陳仙梅]]-演員
*[[楊一展]]-演員
*[[陳應彬]]-日治時期知名大木匠師,許多古建築多出其手
*[[陳文成]]-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應彬後代
*[[鄭家純]]-臺灣女藝人,綽號「雞排妹」,板橋出生,老家在中和。
*[[聖結石]]-本名曾聖杰,台灣知名YouTuber
*[[Fifi菲菲兒]]-網路超人氣SG/PG/MD/外拍/平面/17直播平台女主播,有「南勢角范冰冰」的稱號。
 
== 參考文獻 ==
*中和市公所編輯小組,《94年中和市民手冊》,台北縣:中和市公所,2005年。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06132736/http://www.hotown.org.tw/aboutho.htm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關於中和]
 
== 腳注 ==
{{reflist}}
 
== 外部連結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8064651/http://www.hotown.org.tw/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29074442/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pei_county/county/county.html 台北縣鄉鎮市建設發展計畫(民國八十二年)]
*[http://www.cfa.org.tw/ 中和地區農會]、[http://www.nfa.org.tw/farmers/Default.aspx?TfaID=11]、[http://chungho.tpcgo.org.tw/]
*[http://www.zhonghe.ntpc.gov.tw 中和區公所]
*[http://w3.nvwtv.com.tw/junghe_park/index.asp?P=D01 中和區暢遊公園]{{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lab.dboem.com/newtaipeimarket/cht/index.php?code=list&ids=45 新北市政府市場處-市場介紹]{{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http://www.yalac.ntpc.gov.tw/ 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
*[http://chungho.tpcgo.org.tw/web/Topic?mapID=9140 中和地區農會文物館-新北市休閒農業旅遊網]
*[http://e-bus.ntpc.gov.tw/ 新北市公車動態資訊系統]
*[http://www.peopo.org/news/110608 漳和溼地 新北首座都會人工溼地-公民新聞(2013.04.17 )]
*[http://www.zhonghe.ris.ntpc.gov.tw/ 新北市中和戶政事務所]
{{新北市}}
 
[[Category:中和區|中和區]]
2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