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99
次編輯
變更
秋(杜运燮诗歌)
,新条目
[[File:Cbcc1f2451df4335977cad23f3b48016.jpg|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4/cbcc1f2451df4335977cad23f3b48016.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05801447_488632 图片来自于搜狐网]]]
==作品原文==
作者: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1979年秋
==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年-2002年),笔名吴进、吴达翰,[[福建]]古田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诗人、爱国归侨,“九叶派”诗人之一。<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901/34067.html 杜运燮主要作品]</rer>
大学期间曾应召入[[飞虎队]]和中国驻印军任翻译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杜运燮的诗作《秋》 因为“[[朦胧]]”曾被诗评质疑,之后“朦胧”一词逐渐演变成诗歌史上的专用名词。杜运燮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ref>[https://www.sohu.com/a/305801447_488632 诗歌 | 杜运燮:赠友 ]</rer>
2002年7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ref>[https://www.sohu.com/a/284648224_488357 杜老送我的那些书 ]</rer>
===九叶诗人===
1948年的诗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诗作风格相近的[[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
经历了“文革”的禁锢,1979年之后,整个国内空气缓和,大家都很活跃,郑敏也重新开始写诗,第一首诗名为《有你在我身边———诗呵,我又找到了你》。有一天她接到唐祈的来信,约她和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祈、陈敬容,到曹辛之家见面。袁可嘉是郑敏的同学,但没什么来往。而其他人,其实郑敏也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大都以前只知道名字而已。
当时大家都感觉,二战以后那些前沿的思想都是通过诗歌反映出来的,而20世纪的诗歌虽然有很多创新,但也忘记了以前创作时的一些好的经验。曹辛之于是倡导,应该把四十年代中国的诗歌结成集给年轻人看看,给他们一些参考。曹辛之、郑敏这些诗人都是在四十年代的时候在《大公报》发表诗歌的,还被说成是南北才子围绕沈从文这个大粪坑转。曹辛之认为是不是起个名字?资格最老的王辛笛就认为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鲜花,就做一点绿叶吧,九个人就九叶吧。
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挑选出几首自己40年代创作的诗,出版了《九叶集》,之后他们也就被大家称为“九叶派”诗人了。其实他们这个所谓的“九叶派”组织非常松散,《九叶集》之后大家还是各自忙碌。而今九叶已经凋零了八叶,只剩下郑敏了。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
==作品原文==
作者: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1979年秋
==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年-2002年),笔名吴进、吴达翰,[[福建]]古田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诗人、爱国归侨,“九叶派”诗人之一。<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901/34067.html 杜运燮主要作品]</rer>
大学期间曾应召入[[飞虎队]]和中国驻印军任翻译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杜运燮的诗作《秋》 因为“[[朦胧]]”曾被诗评质疑,之后“朦胧”一词逐渐演变成诗歌史上的专用名词。杜运燮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ref>[https://www.sohu.com/a/305801447_488632 诗歌 | 杜运燮:赠友 ]</rer>
2002年7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ref>[https://www.sohu.com/a/284648224_488357 杜老送我的那些书 ]</rer>
===九叶诗人===
1948年的诗坛,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诗作风格相近的[[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
经历了“文革”的禁锢,1979年之后,整个国内空气缓和,大家都很活跃,郑敏也重新开始写诗,第一首诗名为《有你在我身边———诗呵,我又找到了你》。有一天她接到唐祈的来信,约她和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王辛笛、唐祈、陈敬容,到曹辛之家见面。袁可嘉是郑敏的同学,但没什么来往。而其他人,其实郑敏也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大都以前只知道名字而已。
当时大家都感觉,二战以后那些前沿的思想都是通过诗歌反映出来的,而20世纪的诗歌虽然有很多创新,但也忘记了以前创作时的一些好的经验。曹辛之于是倡导,应该把四十年代中国的诗歌结成集给年轻人看看,给他们一些参考。曹辛之、郑敏这些诗人都是在四十年代的时候在《大公报》发表诗歌的,还被说成是南北才子围绕沈从文这个大粪坑转。曹辛之认为是不是起个名字?资格最老的王辛笛就认为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鲜花,就做一点绿叶吧,九个人就九叶吧。
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挑选出几首自己40年代创作的诗,出版了《九叶集》,之后他们也就被大家称为“九叶派”诗人了。其实他们这个所谓的“九叶派”组织非常松散,《九叶集》之后大家还是各自忙碌。而今九叶已经凋零了八叶,只剩下郑敏了。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820 中国文学总论]]